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27|回覆: 5

十人談 文化當自覺 文化當自信 文化當自強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0-9-3 13: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轉自中國文明網

    十位訪談嘉賓——
    王 蒙:著名作家
    馮驥才:著名作家
    樂黛云:北京大學教授
    張頤武: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
    熊澄宇: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
    金元浦: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肖永亮: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
    韓永進:文化部政法司司長、文化部體改辦主任
    聶震寧:中國出版集團總裁
    張 宇:文化部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總經理
    文化當自覺
    ——當前,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文化?
    韓永進:胡錦濤總書記在7月23日的講話中強調,『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特別強調『協調發展』,要求遵循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另一方面具有產業屬性,我們黨在理論上的一大創新就是根據這種雙重屬性將文化分為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兩個方面,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經過多年實踐的探索,我們進一步明確了文化發展思路上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一手努力構建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手壯大文化產業繁榮文化市場,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
    馮驥才:中國的文化有兩類。一種我稱為『父親文化』,是廟堂文化,是孔子,是能給我們力量的文化。另一種我稱為『母親文化』,也就是流傳於民間、動態的、生長於每個人心裡的文化。母親哺乳時哼唱的歌謠,中國民間的,我們統計出來達8億多萬字的口頭文學,這些是我們的DNA(基因),是我們民族的優勢。我對有些官員講,你要你的GDP,我要我的DNA。我們只是文人,只有政府才有權力去決定文化遺產保護問題,如果政府想保護,一定做得到。
    中國人的DNA在每年春節時都會爆發出驚人的『能量』。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會像中國這樣每年在同一個時間出現那麼多人都一定要回家的狀況,這種無形的力量正是我們血液里的懷鄉情感在發作。如果說中國最大的物質文化遺產是長城,那麼中國最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春節。節日是每個民族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老百姓過節就是對文化的傳承。
    外國人總說中國是沒有史詩的民族,我們就在苗族發現了一萬六千行的史詩。史詩記載了一個民族誕生及變遷的經過,少數民族的史詩有不少都是在歌聲中傳播。苗族的史詩還在沿用最古老的方法,族中有長者故去,年輕一輩就要在葬禮時聽其他長者用歌聲傳唱民族歷史。
    聶震寧:我們現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文化,我想從兩個方面的需求來談這個問題。
    一是文化的對內需求。現時代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隨着『四位一體』格局的全面推進與和諧社會的建構,文化最主要的目標應當是人,是對人的關心,對人的精神需求的關心,因而需要有着眼於人的全面發展的文化。既需要集中體現社會核心價值觀的主流文化,需要引導人們較高精神文化層次追求的高雅文化,也需要反映普通人喜怒哀樂和精神文化正當需求的大眾文化。事實上,各種文化並不可能截然分開,更不應該對立。在諸種文化的創新和傳播的過程中,主流文化要體現大眾關懷,大眾文化要體現主流價值,高雅文化要體現時代性和民族性,整體上文化發展都應當以人為出發點和歸宿。
    二是文化的對外需求。現時代我國需要建構有利於塑造中華民族當代國際形象的文化,需要有利於提高中華民族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的文化。文化『走出去』,要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當然,文化『走出去』的目標還是人,是國際上的受眾,是國際上對我友好的人們,只有這樣,我們的文化才能得到有效傳播。
    金元浦:我們知道,任何一個國家文化的延續和發展都離不開本土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積累,文化遺產作為一個國家的一種文化積澱、文化基因、文化密碼,它就是一個國家的文化身份,揭示一個國家文化的個性。
    奧運期間很多國家記者採訪我,說你看看韓國人在1988年奧運會推出了泡菜,你們準備推什麼?我說:『中國飲食毫無疑問是全世界水平最高、樣式最豐富的,我們不會專門推銷一種菜餚,中國餐飲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已經具有廣泛的世界影響,我相信未來的世界肯定是中國飲食的天下』。
    其實我說這個話是有所指的。我曾與英國首相布萊爾的一個顧問聊天。我問他,在中國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走向世界,你認為什麼產品最好最容易為世界所接受?他想了半天,回答我說,中國餐飲。第一是中國餐飲。我說第二呢?想了半天,『中國醫藥』,中醫,中藥。從這裡,可以看到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知與期待。
    樂黛云:回顧我們自己,當前中國文化正處於『反本開新』的大浪潮中。『反本』才能『開新』,『反本』是為了『開新』。『反本』必須要對中國思想文化的源頭和流向有深切的了解。這種了解越深入,就越能使中國文化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以面對新的世紀和人類。『開新』則要求我們全面、系統地了解當今人類社會所面臨的、亟待解決的、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及其發展總趨勢,以便對中國思想文化作出合乎時代要求的新的、最好的詮釋。『反本』和『開新』不能割裂,只有深入發掘中國思想文化的真精神,才能適時地開拓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新局面;只有敢於面對當前人類社會存在的新問題,才能使中國思想文化的真精神得以發展和更新,並在世界文化的多元交響中,發出自己的新聲。
    王蒙:隨着經濟建設的高潮,文化建設的高潮正在到來。文化方面的設施、產品、人才、活力、多樣性、參與性、選擇性、開放性都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
    但也有薄弱環節,當今的高峰、大師、經典、創造等代表作品和人物還不多。文化不僅是品牌,不僅僅是產業,不僅僅是給經濟搭台或促進旅遊。文化首先是人類的智慧的結晶與積累,是人類對於真理的逼近,是民族的火炬與靈魂,是能夠有效地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的,以人為本的價值系統、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是對於人生意義的提升與美善化。如果對文化的認識只停留在品牌名片上面,只能把文化事業淺薄化、低俗化、空心(無內涵)化。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文化巨人與文化果實,他們沒有誰考慮過自身的品牌效應、知名度、點擊率、票房。他們也都不是明星。他們為之獻身的只能是真理、科學、學術和藝術,是人類的尤其是祖國人民的理想和福祉。這種高端的文化巨人與文化果實,其特點是獨特性、創造性、影響的長期性乃至永恆性、普遍性乃至跨國界性。它的許多特點與經濟產品不同,我們至今閱讀着孔、孟、老、莊、李、杜、司馬遷的篇什,但今天已經不能使用數千年前的經濟產品。有些建築器皿流傳恆久,它們今天的價值已經不是物質消費的經濟價值,而是歷史文物即高度文化化後的價值。而且,文化巨人與他們的創造,是互相不能取代的。李白再偉大,取代不了杜甫,【紅樓夢】再偉大取代不了【聊齋志異】。而經濟的、科技的果實是可能互相取代的。半導體收音機可以取代電子管收音機,視窗系統可以取代DOS系統。關心文化事業、從事文化事業的人,必須在文化工作上樹立更長遠的責任意識。不但要考慮到當代,還要考慮到未來,考慮到我們如何向後世子孫負責,考慮到我們的文化對於世界的影響,樹立我們中國的文化形象。
    這樣,在文化高端的創造上,文化果實的質量就比數量更加重要。一個時代的文化的高度、文化的成果、文化的貢獻,主要靠這些文化巨人的創造來衡量,一百個模仿複製品,一百個二三流的詩人,其對於民族與人類的文化的貢獻,也許趕不上一個李白。
    捎帶手,自然而然,作為次生項,人們發現,真理也是能創造經濟價值的,科學也是能帶來技術的專利與從經濟到國防的效益的,學術也能帶來福祉、知識產權、教育名牌,而藝術更有着製造如火如荼的文化消費與創造高額的文化利潤的可能。
    目前,中國遠遠沒有把文化資源、文化產業的發展的可能性用盡,只能說是剛剛開始起步,因此我完全不能同意那些對於當今文化景象的悲觀與嘲罵論調。但與此同時、急功近利、低級庸俗、顛倒主從、拜金主義的苗頭要引起我們的警惕。
    我們的黨重視文化建設,在不斷地學習文化,提高對於文化現象與文化果實的識別鑑定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推動古老的中華文化,煥發出新的青春與耀眼的光彩。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0-9-3 13:20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化當自信
    ——今天,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文化
    張頤武:我們所需要的是告別20世紀的悲情,重新獲得一種文化的自信和自覺,而世界也需要在新的歷史高度上重新了解中國。20世紀的中國有異常深沉的民族悲情,中國的積弱和貧困給中國人帶來了爭取富強的堅韌的努力,也帶來了悲情和痛苦的記憶。這些仍然是我們前行的動力。當然也帶來了一種文化的『仰視』西方和『俯視』西方的矛盾性的狀態。這種狀態在今天仍然深刻地影響着我們自己。但在今天中國已經告別了20世紀的歷史,我們已經站在了新的平台上,我們就已經有機會一方面修復在我們的高速發展中感到睏乏的諸多精神性的因素和建構更高的文化;另一方面以更平和、更開闊的心態理解世界和我們自己。如果說,20世紀的中國人所希望的是『走向世界』,那麼今天我們就需要理解『在世界中』的新的狀況為我們帶來的新的挑戰和機遇。這就需要深刻地認識我們所具有的文化能量所在。
    所謂軟實力建設,既要告訴世界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又要告訴世界中國人30年改革開放奮鬥的艱辛和成果,以及現代中國和其他民族一起為人類的公平和理想而奮鬥的記憶。現在,我們面臨很多文化上的難題,一些中華文化的普遍價值,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還沒有被人們所充分認知。大眾文化的競爭力,還遠遠沒有和經濟成長相適應。最近,約瑟夫·奈又提到了有關『巧實力』的運用,很有啟發,當下我們也要注意將『硬實力』和『軟實力』相互整合的『巧實力』的運用:我們需要把捍衛基本價值的堅定性和適應時代和潮流的靈活性相結合,把對於自身文化的自信和對於世界和自身的清醒的自覺相結合,把高端的精神價值和大眾文化的活力相結合。
    在當前世界大變動的格局中,中華文化對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別是中國文化傳統中『善』、『仁』的理念將會發揮巨大的影響。我們要做到文化自覺,發揮文化的力量,對外創造一個魅力的中國,對內創造一個和諧的中國。這正是『中國夢』的新的展開,一種文化自信的表現。
    正像魯迅先生在1908年時所期望的那樣:『外之既不後於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取今復古,別立新宗。』『新新中國』需要新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需要新的『中國性格』來賦予我們新的『中國夢』。
    韓永進: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深入研究人民群眾對文化建設的新要求新期待,深入研究文化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完善和落實文化發展配套政策,努力提高推動文化科學發展能力。加快推進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健全文化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完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努力做到依法管理、科學管理、有效管理。加強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充分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和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近年來,政府文化管理部門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妥善處理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係,把政府的主要職能定位於提供公共服務,進行規劃引導,加強政策體系建設,加強市場監管,通過搭建政策支撐平台為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通過搭建公共技術和信息服務平台為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基礎,通過搭建投融資服務平台為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破除資金瓶頸,通過搭建文化貿易和交流合作平台為文化產業發展拓展空間,通過搭建人才平台為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逐步探索出了一條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肖永亮:文化生產力是體現國家軟實力大小的重要指標,是以人為主體的精神財富再生產的能力,是利用有形和無形文化資產,在一定條件下創造最佳創意環境,進行市場化運作而取得社會經濟效益的基本能力。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我們黨在新一輪全球新經濟時代面臨的重大挑戰和考驗。要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前提是人的素質普遍提高,關鍵是轉變觀念,敢於創新和善於創新,包括體制和機制創新。創新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當今的文化帶着產權、版權、資源、資本、技術、藝術、服務、金融,融合到科技、產業、城市創新體系中,成為生產工具和創新工具;文化產業越來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亮點。基於文化的競爭優勢是最持久的優勢。文化優化了整個生產力創新結構,成為土地、勞動力、資本、科技、信息、制度、服務、創意生產力創新體系的最頂端生產要素。
    樂黛云:中國文化要走向世界首先要認識自己文化的基因。正如費孝通先生所指出,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認識自己文化得以延續的根和種子。舉例來說,如中國人重視世代之間的聯繫,崇敬祖先,重視培育出色的子女;中國人相信『和能生物,同則不繼』,相信不同的東西可以結合在一起,形成『多元一體』;中國人推崇『設身處地,推己及人』的行為準則;反對以力壓人,倡導以德服人等等。這些都並不是某人想出來的,虛擬的東西,而是切切實實發生在中國老百姓日常生活里的真情實事,是從中國悠久的文化中培養出來的文化精髓,世代相傳,一直延續到今天。
    但是,一種文化只有種子還不行,它還需要開花結果。傳統失去了創造,也是要死滅的,只有不斷創造,才能賦予傳統以新的生命。所謂『創造』就是不斷以發展的觀點,結合過去同現在的條件和要求,(包含吸納外來文化的有利因素),向未來的文化展開一個新的起點;也就是說繼承傳統,決不是回到過去,而必須是從傳統和創造的結合中去看待未來。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0-9-3 13:21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化當自強
    ——文化實力如何增強,中國文化怎樣『走出去』?
    金元浦: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是作為一種國家戰略提出來的,是作為政黨的發展目標和總體戰略構架提出來的。在我看來,我們的文化軟實力包括四大模塊,這四大模塊就是文化凝聚力、文化影響力、文化生產力和文化服務力。它有一個核心,這就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四者綜合起來,形成國家的『文化競爭力』。

    第一模塊是文化凝聚力,這主要是對國內而言。文化凝聚力是文化創造的重要源泉,也就是說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要以文化來凝聚56個民族,以文化來凝聚各個不同階層的人,以中華文化的這種核心觀念來凝聚全世界的華人、全世界的友好人士。
    第二是文化的影響力,或者叫『文化的吸附力』,是面對世界的。文化的影響力、吸附力,就是中華民族以自身優秀文化來影響世界,與其他民族國家文化求同存異,創造了發展中國家文化發展的新模式。吸引世界各國心甘情願地贊成你的思想、理念,願意與你合作共贏,共襄盛舉,逐步展示中華文化在當今世界的重要影響。
    第三是文化生產力,這就是包含了文化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在內的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化的現實。文化作為生產力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推動力量,是生產力中的先進生產力,是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第四是文化服務力。我們光有文化的生產力那是不夠的,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來講,我們必須建立起一個文化的公共服務的體系,也就是我們要保證我們的國民享有文化的基本權益,每個個人享有文化的基本權利,這是文化軟實力的基礎。
    肖永亮:中國改革開放是中國文化走出去邁出的第一步,實現了經濟市場的開放和製造業產品的輸出,是最基礎、最原始和相對低端的『文化走出去』。隨着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文化的產業化和產業的文化化趨勢日益顯著,創意內容豐富、傳載形式多樣的高端文化產品的全球市場共享提到了國家發展的議事日程,新一輪的改革開放在現有的成果基礎上不斷深化業已成為必然。文化走出去的實質是開放共享,要想走出去,必須要有具備全球競爭優勢的品牌產品;必須要有形成國際強勢規模的文化產業;必須要有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除了將文化和產品送出去,還要有能力賣出去,並且有實力被請出去。無論在生產製作能力、品牌運營能力、跨國管理能力上和資本運作能力等都必須加強,才能實現中國文化真正『走出去』。
    聶震寧:文化『走出去』,首先還是內容問題,特別是要不斷提高向世界講『中國故事』的本領。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當代中國經濟快速騰飛。然而,歷史上精華與糟粕雜處,現實中成果與矛盾並存,我們究竟應該拿些什麼內容到世界上去,讓別國的受眾來認識、理解、接受我們,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中國歷史地理的豐富資源,中國各族人民的聰明才智,中國當代社會的科學發展,中華民族的和諧主張,還有當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這些都是國際社會當前比較感興趣的,倘若能有效傳播,將有利於改善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識。文化『走出去』還有一個如何走的問題。我們出版業將通過三條路徑『走出去』,即:產品『走出去』——出版物出口、版權『走出去』——版權貿易、資本『走出去』——海外創辦實體。創辦實體必須實施本土化戰略,真正走進國際文化市場,立足於長期發展。文化『走出去』是一個不間斷的長期過程,必須做好長期發展的準備。
    熊澄宇:文化產業作為戰略新興產業,已經成為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國家戰略的文化產業大體上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認識:
    第一,文化生產力主要指具有一定智能知識的勞動者運用和掌握科學技術創造社會財富的能力;人的智力水平、文明程度、科學知識、生產管理、勞動組織等為其構成要素。文化生產力是科技生產力的高級發展階段。

    第二,文化生產力理論是發展文化產業的思想基礎。中國提出社會發展要科學發展、綜合發展、可持續發展,而不是以GDP為唯一的衡量指標。文化產業體現的是國家的綜合實力,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軟實力。核心價值觀、歷史和民族文化傳承、和諧社會形態和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是發展文化產業的主要內容。
    第三,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體制改革和文化創新是事業和產業發展的雙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積極鼓勵文化創新,這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根本途徑。
    第四,中國目前的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可解讀為:加快發展文化產業,認真落實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精心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推動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培養新的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精心打造中華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張宇: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我們有三點建議:
    一是集中力量扶持重點企業。當前,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對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高度重視,對『走出去』的團組和項目不僅扶持力度很大,而且支持面也很廣泛。然而從實際效果來看,『大而全、多而廣、廣而散、散而弱』,容易造成資源分散火力分散,未必能夠實現投入產出效益的最大化。我們認為,不如把力量相對集中起來,重點支持一批能夠在國際市場產生廣泛持續影響力的重點企業和重點產品,從『重點突破』到『以點帶面』,最終實現中國文化產品出口競爭力的全面提升。
    二是政府扶持也要尊重商業規律。目前,中國出口文化產品的主體仍然是銷往海外中低端市場,亟待整體上檔升級,增強在國際市場的議價能力。這需要國家把支持扶持的重點,放在提高中國文化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上來。少數地方和單位不尊重商業規律,不僅為海外市場提供了大量免費的中國文化產品,而且還變相打壓了原有市場化推出去的產品價格,個別地方為支持本地區文化走出國門,往往投入巨資,把『走出去』變為『抱出去』,嚴重傷害了開拓國際市場的企業熱情。建議今後國家在制定『走出去』的扶持政策時,更加講究策略、注重方式,遵循市場自身的發展規律,去培育扶持若干家真正有競爭力、成氣候的國際文化企業和文化產品,使其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深入人心。
    三是制定中華文化『走出去』總體規劃和行動計劃。我們深切感到,當前國家迫切需要制定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總體規劃,統籌各種政策資源和部門力量,對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進行專項、中長期部署,並以此來總攬統領『走出去』的全局工作,徹底結束各自為戰,短期效應、投入產出比例低的被動局面,使全國上下各系統各省市的『出海』努力,有章可循、優勢互補,不搞單兵作戰、不做重複投資、不互相抵消努力,而是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整體國家合力,來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擴大國際影響力。(記者 單 慶 智建麗 苗遂奇 王錦慧 張進中 張少義 集體採訪)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0-9-3 13:3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休竹客 於 2010-9-3 13:40 編輯
轉自中國文明網
這些是我們的DNA(基因), ...
休竹客 發表於 2010-9-3 13:20


現在的專家都升級了,懂得用科學名詞來粉飾自己的淵博學識了
措措不息 發表於 2010-9-5 21:22 | 顯示全部樓層
這年代,文化也學玩創意了。
真衣 發表於 2010-9-8 12:37 | 顯示全部樓層
不然如何體現得出專家教授們深博的學識呢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