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88|回復: 0

禹会遗址2009-2010年发掘的新收获和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0-12-17 06: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国考古网
    在中华文明探源课题中,禹会遗址作为淮河流域的重要遗址被先期列入了发掘研究的工作日程,从2006年的首次勘探、发掘以来,历经了2007年、2008年的规模性发掘,获得了在同类遗址中前所未有的重要资料,为了解淮河流域文明化进程,解读禹会遗址,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前期资料报道以后①,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为进一步深化禹会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又于2009年和2010年进行了规模性发掘,使学术界更加清楚的了解了禹会遗址丰富的遗迹现象和所表现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显现了位于淮河流域的禹会遗址在文明探源中的重要学术价值。
    2009年秋季和2010年春季的发掘成果令学术界瞩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大型祭祀台基的全面揭露,为考证遗址的性质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2009年度,对拥有2500多平方米的祭祀台基进行了全面揭露,从而揭示了龙山文化晚期淮河流域一处大型的祭祀场所。台基位于遗址的东北部,呈南北狭长形布局,为南北长100米,东西宽25米-30米,略呈北宽南窄状。该迹象从下而上是由灰土堆筑,黄土铺垫,白土覆盖而成,最后形成了一处巨大的白土覆盖面。从不同部位的剖面来看,灰土一般在80公分左右,而黄土、白土的厚度也不尽相同,北部最厚,白土为30公分,黄土为10公分(图1);中部次之,白土为7公分,黄土约9公分(图2);南部较差,白土仅有2公分,黄土约5公分(图3)。如此巨大的祭祀场所,显然是经过了一定的规划和设计而实施的一项工程。
    值得重视的是,在巨大的白土面之上,位于中轴线位置由北往南分布着众多的迹象,构成了复杂的文化现象,并应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沟槽,在白土面分布的北端,环于火烧堆北侧存在一条呈东北-西南向的不规则沟槽,沟口宽2-4米不等,对称于火烧堆北侧部位稍宽,就像一条弯曲的河流。沟壁多为40°-60°(图4),从沟壁到沟底的斜坡形剖面看,也同平面一样,从上至下是由灰土、黄土、白土经过堆筑、铺垫而成。因此,该沟槽并不是地层塌陷或后人破坏的原因,而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
    第二,火烧堆,或叫烧祭面,位于台基的北部中央,为东-西向呈椭圆形布局,面积近100平方米(图5),其迹象是在白土面之上又铺垫一层灰土进行平整,然后再进行烧祭,从烧烤的程度看,地面烧得平整、光滑、坚硬。应该经历了一定的时间或进行了相当大的烧祭规模。从整体看,该烧祭面自然分为两个区域,东侧为光滑、平整的烧面,西侧在烧面之上有五条沟槽(图6),除一条较短外,其余四条的长度均相等,同时,沟槽的宽度、深度……
 
全文阅读下载
 
张  莉  蒙城县文物局馆员,研究方向:安徽史前考古  233500
赵兰会  蚌埠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安徽史前考古 235000
王吉怀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史前考古 100710
 
原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20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