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18|回復: 0

[形意拳] 形意拳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2-2-15 20: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北邮人论坛
       武术网资料形意拳是我国三大著名内家拳拳种之一(形意、太极、八卦),位列中国四大名拳。起始于明末,盛行于晚清,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历代名人辈出,影响极大,流传甚广。  
      形意拳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内容之一,经过历代传人不断钻研、实践、总结、提高,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各派拳法虽各有千秋,便其拳理却渊源颇深。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意形二表,形意一体。通过对形与意的相互调节,内与外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体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以冶炼操守、强健体魄的宗旨,不仅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之功效,而且具有富于实战的技击效果。  
      形意拳古朴、纯厚、富于攻击性,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武术拳种。 
      形意拳是我国传统拳术中的内家拳拳种之一,是以锻炼内在的精、气、神、意、劲为宗旨的拳术。由于形意拳刚柔相济、内外兼修,使内意、内气、内劲与外形、外气、外力相结合来进行锻炼和运用,所以又称为“六合拳”。  
      有内无外不成拳,有外无内难成术,形意,顾名思义,就是外形与内意的高度统一和结合。内为养身之术、形为运动之道,是培其本而壮其体,实其内而坚其外的内外兼修的拳术,所以练习形意拳不但能够壮骨坚肌、洁内华外和伸筋拨力,而且有改变人体气质,增大肺活量,舒通脉络,促进新陈代谢等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功能。同时,还有锻炼意志、培养勇敢精神,易拙为巧、、化滞为灵的作用。在我国武坛历史上,曾有不少形意拳先辈为雪我“东亚病夫”之耻,树我中华民族之气节,谱写了一曲曲光辉壮丽的凯歌。  
      形意拳术有“武艺、道艺之分,在三体势中又有单重与双重之别。求武艺者,重力而轻意,重刚而轻柔,重阳而轻阴,重魄而轻魂;求道艺者,则重意而轻力,重柔而轻刚,重阴而轻阳,重魂而  
轻魄。拳经云:“神人。(即指出家人)不以体魄用事,放养魂而弃魄,勇夫只知有身,故养魄而弃魂。,圣贤重魂轻魄,故以魂制屹;勇士重魄轻魂,故以魄制魂,此养气之大别也一,这也是武、道之别。  
     然而、形意拳是弃魄而养魂呢【还是弃魂而养魄呢?拳经中云:“此皆非形意拳养气之道。形意以身体为运动。故不能舍魄以养魂。  
     苟舍魂而养魄;复不能尽形意之能事。…··,轻魂则变化不灵,轻魄则实力不厚,必魂魄并重,乃尽形意养气之要功也”。说明了形意拳是既不可不求外形、外气、外力,更不可不求内意、内气、内劲,必须是内外兼修、刚柔相济、魂魄并重、阴阳相伴,方能复形意拳之本来面目。因此,商长锁老师在传授形意拳时十分强调“精拳者必精于道,精道者必精于医”,既要知拳理,又要通道理,更要精医理)只有将拳理、道理、医理三者相合贯通,才能真正复形意拳之本来面目。  
     求内不仅是为了掌握和运用养身之术,而且也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和指挥全身在武术运动中的起落、进退、翻转、开合、伸缩、吞吐和方向、角度之动向的;求外则是为了正确地表达内意之所向的。有内无外不成拳,有外无内难成术,因此,形意拳必须是内有心意、怠气、气劲之相合,外有手足、时膝、肩胯之相合,内外相合成其六合,这就是形意拳之所以称为“六合拳”的由来。  
     形意拳是以意行事,以意领气,以气催力,化拙为巧,易僵为灵,刚柔相济,阴阳相伴,虚实兼备的运动,它十分重视对内气、内劲的培养与锻炼,禁忌使用拙力。因为单求力者,必鹰滞不活,而且一逾壮年则力巨减,所以形意拳要求五灵沉着(五灵在物为戳问、凤凰、龟、龙、白虎。五灵在人为心、眼、耳、手、足)、气归丹田(下)、内气充足、真劲长存。’  
     况单求力者,虽能举百斤之物。然难以取胜于武术家四两之巧;武术家虽能胜举百斤重物之人,但未必能举起百斤之物”,这也是僵直呆滞之力与圆活灵巧之劲的不同功用。  
     练习形意拳,必须循序浙进。所谓循序淆进,就是一定要按照三层道理,三步功夫,三种练法依阶而行,炼精化气、明劲、易骨,为第一步功夫;炼气化神、暗劲、易筋,为第二步功夫;化神还虚、化劲、易髓,为第三步功夫。每一步功夫,必须分清要求、练法,目的,要一步一步地依次刻苦练习,既不可专求其一,也不可越阶而行。若专求其明劲(虽然明劲是运用时必不可少的劲),则太刚易折,而且年长日久;只练明劲而不另换劲,不但无益,而且会把筋骨练僵,更容易使筋骨受损。因为明劲主刚,发力甚猛,日积月累就会积劳成疾,反受其害;若专求柔劲,又过柔不坚,不但长功缓慢,而且也容易形成软拳。所以,练习形意拳)必须是循序渐进,在练好第一步功夫之后,再练第二步功夫;继而进入第三步功夫。古拳经云)“三年一小成,十年乃大成”,就是说每层功夫,少则也需苦练三年,方能体会和领悟其中之奥妙。  
      当第一步功夫练至功深圆满,劲已入骨之后,则应转换为第二步不同劲节(暗劲)的练法,不可固执专求其刚。”当第二步功夫练至功深圆满、筋已入槽之后,就需要转入第三步(化劲)功夫,以入其化境。  
      初学形意拳,不可贪多求快,急于求成。一招一势,一起一落,一开一合,一转一换,都必须循规蹈矩,顺乎自然。不可自以为是,不听师训。若一味地单求其力,必然会造成僵滞不活;若专求其重,则必形成沉而不灵;若是专求其轻浮,又必神意涣散,积成象墙头的芦苇一头重足轻根底浅,似萍草无根之弊。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就是说不可专求其一,一定要有刚有柔,有阴有阳;有内有外,有开有合。因此,在练习形意拳时,必须首先求得张而不疏、放而不肆;其次求得敛而不拘、约而不迫;最后求得含而不露、含而不僵,身灵而不偏于飘浮,沉静而不偏于迟钝,方才符合形意内家拳的要求。  
      因此,学者必须持之以恒勤练习,细心体会悟其奥,久而之方能达到内外相合、阴阳相配、动静相依、虚实兼备、起落自如、刚柔相济之目的,才能由严守循规一相合于规——自然合规,最后进入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藏真意的高级艺术境界。      没有正确的理论,就不会产生出正确的行动。尤其是武术一门更是如此。由于过去的“文长武短”等谬论,给学武者的求知进取设置了堵堵高墙,一些老前辈也多因学之不易而不轻传于人,对学者是只教拳而不授艺,对理论(包括拳理、道理、医理等)部分更是守口如瓶,非得意弟子绝不肯传,致使许多学者欲求知而不能得,对所习之拳术心中无数。老前辈常讲:“理不通,艺不精,拳理、道理、医理等弄不通,心中就无法做到有数,心中无数就难以产生正确的意念,没有正确的意念指挥,身体就会产生盲动,以致于伸掌出拳、高低位置、长短尺寸、手型角度等等,都会产生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等不正确的外形表现。似此,如果学者只学拳不求术,只重力不重意,只贪多、快不求精确,只求练拳不明拳理,不知用法,不懂劲节,不明内意、内气、经络、血脉,不知进序,就很难谈到精益求精,而且很容易出现许多毛病,往往是得益不深而受害非浅。因此,学者只有明白了拳理、道理、医理,才能事半功倍、长功翅速,且足以壮其体而精其用。  
      古拳谱表明,初期的形意拳健身、技击二者并重,拳法内容比较简单。基本拳法为前六势、后六势,前者劲刚,后者劲柔。动作强调六合、五行和刚柔变化。基本要领概括为:龙身、熊膀、鸡腿、鹰爪、虎抱头、雷声。  
      自清乾隆年间开始,形意拳在河南、山西、河北广泛传播。河南洛阳人马学礼,山西祁县人戴龙邦以及戴的学生――――河北深州人李洛能等,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形意拳术,并且培养了很多学生。近百年来,形意拳有了更大大的发展,流传到全国各主要城市,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形意拳家。  
      在实践中形意拳不断充实,拳法内容越来越丰富,并且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其中,山西地区练法,拳势紧凑、劲力精巧;河南地区练法,拳势勇猛、气势雄厚;河北一带法,拳势舒展,稳健扎实。  
      各地区流传的形意拳内容有所不同。近代山西、河北交流频繁,内容较为接近。基本拳法都以三体式、五行拳、十三形拳为主(山西有些地区站桩不用三体式,而有六合式、站丹田;十二形为十形。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杂式捶、四把拳、八式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龙虎斗、八字功、上、中、下八手。对练套路有五行相克、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环。器械练习有连环刀、三合刀、连环枪、连环棍、三才刀、三才剑、行步六剑、六合刀、六合枪、六合大枪、凤翅镗等等。  
河南的基本拳法为十大形。单练套路有四拳八式、龙虎斗、上中下四把、十形合一以及心意拳对练等。  
       近代很多形意拳家在理论上、技术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河北的郭云深、李存义、张兆东,山西的车毅斋、宋世荣,河南的买壮图、宝显廷等人者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代表人物。  
       1911年形意拳家李存义在天津创办了中华武士会,不仅培养了一大批武术师资,而且在团结武术界人士上作出了可贵贡献。1914年武士会教师郝恩光东渡日本,教授留日学生,成为把形意拳介绍到国外的第一人。1918年韩幕侠在北京击败了周游世界未遇敌手的俄国大力士康泰尔,为中国人扬眉吐气。这些壮举大大提高了形意拳的影响。其他如孙禄堂、尚云祥等人也都是京、津一带有名望的形意拳家。为形意拳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孙禄堂先生还创立了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理论。编写了<<拳意述真>>、<<形意拳学>>等著作,影响很大。  
       形意拳不仅流行于国内,而且在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也有一定传播,不少爱好者建立了专门团体,出版了刊物。形意拳为促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文化交往作出了贡献。  
形意拳的起源过去说法有三:  
(1)传说是达摩老祖所创  
(2)说形意拳是岳飞所创  
(3)说形意拳是姬际可所创  
      关于形意拳的名称,据师传开始起名曰《意拳》,后又称《心意拳》、《心意六合拳》,以后才定名为《形意拳》。形意拳究竟起源于何时,创于何人之手,众说纷坛,没有定论。言传耳闻,均不足以为凭,须有可靠史料记载方可相信  
  (一)传说是达摩者祖所创  
      达摩系天竺(印度的古称)高僧,他来到中国传授佛经,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而化。这样一个僧人,后人怎么会把他说成是形意拳的创始人呢“其因据析有二:一是因相传达摩在少林寺中面壁九年而化,而后寺内曾出过不少技艺高超的武憎,后人因慕其名而将达摩认做形意拳的始祖;二是因有一诗人为了纪念达摩传经的精神,作《咏达摩》一诗,诗中写道:“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练功夫,要从纸上求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问题就出在了“全凭心意练功夫”七个字上,因形意拳原名心意拳,所以认达摩为形意拳始祖之说是后人望文义断的  
误解。现存的少林拳法,与达摩没有丝毫关联,但后人为了纪念达摩,所以也有用达摩名字命名的“达摩剑”。  
  (二)说形意拳是岳飞所创。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县人;生于北宋徽宗癸未年(公元一一三年),卒于南宋绍兴辛酉年(公元一一四一年),终年三十八岁。系宋朝的一员名将。  
      在一本秩名的古拳谱序中写道:”当武穆童子时,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脱枪当拳,自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艺(意)拳,神妙莫测,盖古来未有之技也。王以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独我姐公,名际可,字隆丰者(黄新民的《姬际可生平初探》一文考证为“龙峰"。生于明末清初(据黄新民考证姬际可生于明朝的万历年问,卒于清朝的康熙年间),为蒲东诸坞人(即今山西省永济县),访名师于终南山,遇异人,得岳武穆王拳谱,揣练数载,尽悟其奥妙,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一、秋蒲(今安徽省),无人不诩具男,无生学武十有二牛,孜勇文色喊)·…··”。这一段拳谱的序言是写在清朝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丹,由戴龙邦先生序于河南洛阳马学礼先生书屋。从上述序言中及师传口授中都说到形意拳是岳飞所创的一另一说形意拳不是岳飞所创。一九人二年黄新民同志为考证形意拳的起源,专程由安徽来山西永济县尊村做了一番调查,在他写的《形意拳起源考》一书中析/①从史籍来看,没有岳飞编拳的记载。  
     岳飞生于公元一一0三年。死于一一四一年,只活了三十八岁,他除了在宣和四年前,过了一段比较安静的生活外,从军后的十九年是紧张的戎马生涯,在夺取胜利的关键时刻,接到了十二道金牌,从此剥夺了他的一切。从时间上来说,岳飞没有多少精力来完成此项工作,因为编拳并非易事、编拳要注意由简到繁的顺序,要考虑它的力学原则和技击手法,要合理安排难度和密度,要讲究艺术造型的优美,编好后还要经过实践的考验,怎么会在短时间内解决呢!  
     从岳飞终年到明朝灾亡的一六四四年,已有五百年时间,假如岳飞编过《形意拳谱》,目的自然是练兵,那么官方颁布、下令练习,学者会有成千上万人,怎么会中断五百年后,只剩下本本留给后来隐居在终南山的“异人”呢?如果说岳飞确实教他的部下练习,并且风靡一时,只是后来中断了,这证明岳飞编的拳很不成功,因为任何优秀拳法,总是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越实践越提高,越显示它强盛的生命力,特别在那个非常需要武术的时代。……“由此可以看出,形意拳创于岳飞的说法是假托的。……形意拳假托岳飞所创··…·对本拳种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这便是形意拳假托为岳飞所创的缘由,”从黄新民分析的以上三条原因来看,很明显,他对形意拳是岳飞创造的说法持否定态度。无论说形意拳是不是岳飞所创,目前来看,证据都不足:前者我不到可靠的史料佐证,后者是出于个人的推理和判断,”因此形意拳的起源,仍是一个尚待进一步考证的问题。”  
   (三)说形意拳是姬际可所创(在黄新民的《姬际可生平初探》中说:“尊村原名宗村,后改为北评义村,又改为尊村(有误写为均村)。该村西距黄河二里(今又东迁七里),西南距蒲州三十五里,东南距中条山五十里。蒲州=带,相传是虞舜故屠(“舜都蒲扳”即今之永济),地势险要,自古为军事重地。尊村现有村民229户,1167人,其中姬姓144户,占总户数的百分之六十三,姬姓系明初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迁居后,姬从礼为一世祖,文坤为二世祖,姬聪为三世祖,姬廉为四世祖,姬烫为五世祖,景弯为六世祖,中庸为七世祖,姬训为八世祖。姬训字学古,生二子,长子名际时,次子名际可,际可少年时,家中有土地二百余亩,羊二百余只。际可妻谢氏,生六子,次第名为:甲杰、甲婿、甲伟、甲傣、甲侨、甲侃。乾隆五十五年手抄本《姬氏族谱》卷二对际可的记寂有。技勇绝伦,含年破流寇于村西,手歼渠魁,人号神枪。训次子,字龙峰,传艺河南,至今人以夫子事之,的怦语。……从学者甚多,后人得其真传者以河南马学礼、山西戴龙邦为最。“又写道:“际可居少杯十军,……便离亏归里,教授子孙。因此后人称心意六合拳(形意拳)为”际可拳,”。从以上黄新民同志的考证记述来看,可以说明两个问题:  
  1.姬际可确是一位历史上精拳善枪、技勇绝伦的武林高手。  
  
  2.“际可拳”即后来的“心意六合拳”和“形意拳”。  
  
       所以,对于形意拳起源于姬际可的说法是有据可考的。至于姬际可先生的继承人是谁,因历史悠久,也是传说纷坛。有的说姬际可下传郑师,有的说是传李棒,也有的说是传给了曹继武。对于曹继武师事于姬际可的说法,我认为是可靠的。据目前在山西民间所流传的小乙意六合拳序》(手抄本)中记载:“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凤,……访名师于终南山,得岳武穆拳谱,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从戴龙邦在“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月,书于洛阳马公(指马学礼一作者注)书屋”的这段记载来看,曹继武无疑是姬际可先生的继承人了。曹继武先生系安徽人氏,据拳谱记载,曹曾于“清朝康熙癸酉年间(即公元一六九三年)武试科举中,联捷三元,后供职于陕西靖远总镇大都督)。继武先生致仕归里,戴龙邦游玉池州(今安徽贵池),得遇曹继武先生,并学成此拳。对于戴龙邦确系曹继武的学生这个问题,在戴龙邦所写的序言中写于乾隆十五年马公书屋之序),也曾写道:“余学之十易寒暑,先生(指曹继武先生一作者)甚喜曰!子勇成矣。命余归晋,至洛阳,遇学札马公。……”。从这一段序言中看,我们可以认定戴龙邦确是曹继武之门徒;又据古拳谱在师承系统表中所记,马学礼同戴龙邦都是曹继武的学生;从时间上算马学礼从师还在戴龙邦之前。《心意六合拳序》中还记载了马学礼先生在河南曾传过马三元、张志诚等人。张志诚先生又传李政矿李政先生传张聚。张聚先生又传买壮图。买壮图先生再传安大庆、丁兆祥、李海森、袁风义、尚学礼等人。安大庆先生又传宝显廷等人,遂成为河南一大支派之源流。河南一大支派之传人,绝不仅仅是上述几人,只因北派之众老先辈,对河南一派之流传缺乏详细的记载,作者本人又未做过专门的考察,所以很难详尽完善。在挖掘整理过程中,尚待河南马派形意拳之后人加以补全,以完善形意拳之源流体系;为后人所考。“戴龙邦先生归晋后,传其子戴文英、戴文雄及李飞羽、郭维汉等人。李洛能先生,讳飞羽,字能然,世称老能。系河北深州人氏,后经商至山西大谷县,拜在戴龙邦先生门下学习形意拳。刻苦钻研;勤奋努力,功力深厚,为当代武林之魁。李洛能先生传人最多,形意拳之名师高手”,多出其门下。据商长锁先生口传,李洛能先生不但对形意拳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很大努力,而且对形意拳的创新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在劈拳的练法上、就是从李洛能开始,才改成了以掌为拳的练法(如河北和太原市区(部分)的练法〕。又如对于形意内功法中的“三层功夫”(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化神还虚)的理论和练法,也是在李洛能先生之后才有的(在乾隆十五年所传抄的遗著《心意六合拳》谱中,还未见到有此理论和提法。在李洛能所著的传抄拳谱中,才出现了三层功夫的理论)。  
       以上所说虽是老师的口传,但从作者手中现存的资料来看,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但这远不能作为依据来下定论,还有待于今后挖掘、发现更多、更可靠的文物、史料,以澄清形意拳的沿革,李洛能回籍后授徒很多,其中在武林界颇有名望的代表人物有:“一、车永宏,字毅斋,因排行老二,·所以世人多称“车二师傅”。生于一八三三年,卒于一九)囚年,终年八十一岁。祖籍系山西省太谷县桃园堡村人,后移居于太谷县贾家堡。车永宏先生,技艺超群,功力深厚,而且为人宽厚)平易近人。他的弟子有:李复贞、吕学隆、王风翱、孟兴德、樊永庆、李发春、郭玉山、布学宽、刘俭等多人。其中技艺高超者要数李复贞。李先生小名长友,所以世人多称其“长友师傅”与车永宏先生同俚”(贾家堡),朝夕相处数十年,勤学苦练,尽得车先生之真传,为一代形意之名家。“二、宋世荣,字约斋,系北京人。生于一八四九年,卒于:九二七年)终年七十九岁。宋先生少年时迁居山西太谷,以修理钟表为业,为李洛能先生之高足,在形意及武林中享有盛名。据说宋先生教徒十分严格,所以他的二十多名徒弟个个都很出色,如宋虎臣、宋铁鳞(为晚一辈之大宋、二宋)、任尔淇、贾瘟高等人,都是武林之名家。三、宋世德(为二宋。宋世荣与宋世德,人称老一辈的大宋、二宋),也为李洛能先生之高足,因其后来出家为僧,故详情鲜为人知。四、刘奇兰、郭云深、刘晓兰、李镜斋、刘元亨、张树德、白西园、贺永恒、李广亨、李太和、刘之和等人,都是李洛能先生之高足。他们遍及各省,影响很大,又各传弟子多人。如刘奇兰先生传李存义、张占魁、王福元、刘文华、刘德宽、周明泰、耿成信、田静杰、刘风春等人;郭云深先生传李魁元、许占鳌、钱砚堂、王香元等人。其中刘文华(刘奇兰之次子,字殿踝,世称刘二先生)与李太和(李洛能先生之子)及刘奇兰之高足王福元,李存义之子李文华(字彬堂),张占魁先生之高足王俊臣等人,均常常往来于河北和山西一带,并在太谷、太原、榆次等地授弟子多人。  
        刘文华、王俊臣、李彬堂等人,均先后在山西省原“太原国民师范”担任过武术教师。山西自来是形意拳的传统基地,也是形意名家高手、人才苔荤的地方。当年在太原一些学校中,差不多都有武术这一科目,所以学习形意拳的人最多。形意拳经历代繁衍流传于河南一带的,为南一大支派;流传于河北、山西一带的,为北一大支派。这是过去老一辈对形怠源流分门别派的惯称,形意拳经过三百多年来的相传和演变,又经过成千上万人的实践和不断的总结。提高,不但有了很大的变革,而且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只北派中山西形意拳的练法,就已经形成了三派支系:一是以穆修易、董秀生二位先生为代表人物的太原市区的形意拳练法(与河北一支派的练法基本相同);一是以大谷车毅斋先生为代表人物的太谷形意拳练法r一是以祁县戴氏为代表的祁县形意拳练法。  
      这三派练法。虽然在形意拳的基本理论上是同出一源、趋于一致伪,然而在练法上却各有所异。如穆、董二先生的劈拳是以掌‘为拳,是使用掌的练法:车毅斋先生的劈拳则是以拳为拳,是使用拳的练法;祁县戴氏的劈拳乃是讲究端盘掇碟,、手的起落足的换步又别具一格,拳经过三百多年来众多先人的实践、变革和传授渐形成了今天的多派支系。所以在练法上多存差异,也是不奇怪的。这就是发展中的变化。在变革中的发展,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过去三百多年来的变化,是由于历代前辈在练习、找劲、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各得其径、各索其妙,并加以不断总结和完善的经验结晶,因此才能够经得起长期的实践考验而保留至今,各派的练法虽然不同,但都有各自的独到之处、、应该各扬其长。各避其短,互取别人之长,各补自己之短,使今后形意拳的发展和演变愈来愈完善。”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