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网络 作者 佚
《周易》卦辞、爻辞是中医比类取象的渊源。
《易经》六十四条卦辞,三百八十四条爻辞所罗之事毕矣。正如原文所说:“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周易》卦、爻辞的特点在于虽包罗万象,却系统归类,故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每一爻,每一卦皆可代入许多事物,亦即每一个卦,都代表一个范畴,每条爻都代表一个公式,都包含一个原则在内。《周易》强调“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就说明《周易》的象是客观事物的征象,并不是凭空忆拟来的,《周易》的卦、爻辞实际上是当时客观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缩影,因此孕育着许多哲理和科学的原胚。类比哲理便是其中之一部分。
《系辞传》认为:“整个《易》,就是一套“象”。因此它说:“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乾卦:天、光、玉、君、天子、父
坤卦:土、马、帛、母、众、顺、温、安、正、厚
震卦:雷、车、辕、足、兄、长、男、侄、行、杀
巽卦:风、女
坎卦:水、川、众、夫、劳、强、和
离卦:火、日、鸟、牛、公、候、姑
艮卦:山、男、庭、言
兑卦:泽、旗、心
从上述卦象所包罗的事物可以看出《周易》卦象中有着朴素的类比思维。《周易》不但直接提出“观象”(《易•系辞》:“圣人设卦,现象系辞”。),而且提出“取类”(《易•系辞》:“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故虞翻曰:“谓乾,阳也,为天,为父,触类而长之,故大也”。)《周易》的类比法也不是凭空而来的,是通过实践观察而来的。如《易•系辞》曰:“仰则观象于天,储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内经》“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以及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亦说:“上究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表明《内经》的取象比类也是来源于实践观察的。
类比方法极广地渗透了《内经》的基础理论之中,包括脏象,阴阳五行,六淫。如在藏象学说中,把人体的脏器、神志、液、体、窍,分别归类于心、肝、脾、肺、肾五个系统中来,形成五个脏象,这是中医吸取了《周易》卦象的取类比象及五行学说类比演义而来的。中医脏象学说的特点是在于,把五行学说之间的五种物质形态的相生相克类比到脏象中来,从而加深了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比《周易》卦象的取类比象进了一步。
在六淫学说广面,《周易》提出外界物质与人体相通应,如《易•说卦》曰:“坎为水……其于人也…为心病”,“离为火…其于人也为大腹”。《内经》把自然界风的特性:善动,类推到人体病机方面来,则凡是活动性的、善变的、游走性的、摇动性的诸如眩晕、震颤、瘙痒、抽搐、行痹、皆类比为属“风”,从而创立了“风气通于肝”“寒气通于肾”“火气通于心”“燥气通于肺”“湿气通于脾”的理论。体外六气和人体五脏相通应,这是中医内六淫学说的核心,在《周易》朴素类比思维的基础上,《内经》把比类取象的方法广泛地应用于中医病理、生理学中,促进了中医病机学的发展。(扬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