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61|回復: 0

[武當] 中华传统武术武当拳你真的了解了吗?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1-11-24 19: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百度空间
       武术网资料
       在中国武林中,一向有“外家少林,内家武当”之说。少林与武当,可谓双峰并峙,各有千秋。 
  武当山雄踞于湖北省西北部,为大巴山余脉,北接豫陕,南控三峡,西邻巴蜀,东瞰武汉,方圆八百里,其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高于泰山和嵩山。武当山古属均州,为襄阳府所辖,今属丹江口市。从武当山向南不远,便是著名的神农架地区。 
  武当山奇峰竞秀,风景幽丽,其险奇诡异之境,雄浑涵厚之态,较泰山有过之而无不及。武当山地处偏远,迥出尘表,历来为道教圣地之一。相传真武帝君曾在此修练,久而得道飞升。 
  武当山的道士很早就有练拳的传统,清初学者黄宗羲说武当拳为武当道士张三峰(一作张三丰)所创,其实是没有根据的。据史料记载,张三峰生活在元末明初时期,他曾在武当山修练气功,但是不会拳术。 道家讲究清静无为,又最讲究养生之道,所以武当拳的特点是技击与养生并重,融养生于技击之中。几乎所有的道家拳派都是如此,这与偏重技击的佛门拳派少林拳有所不同。 
  武当拳以养气健身、制敌自卫为目的,其技击原则是后发制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后发先至,乘势借力,要求斗智不斗力,尚意不尚力。在对敌时,要求化去对方的劲力,而不宜以硬对硬(贵化不贵抗);步走弧形(圈步),进以侧门(从敌方身侧抢进);动如蛇之行,劲似蚕作茧,心息相依,闪展巧取。 武当拳手法多变,以翻钻为主,多用掌而少用拳,不像少林拳那样,多是出拳直击。武当拳法较少跳跃动作,步型低矮。多用掌,与重在打穴有关;少跳跃,与重在实践有关;步型低,与重在擒拿有关;走圈步,与重视跌法有关,由此形成了武当拳的独特风格。 
  道士们过的是与世无争清静生活,所以练武当拳的目的在于自卫,除非遇到危急情况不许动手,而一旦动手,则是柔中有刚,软里藏硬,化劲用柔,发劲用刚,具有较大的威力。 
  清代初期,武当拳曾在宁波一带流传,出现了张松溪、叶近泉、单思南、王征南等高手。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字主一)就是王征南的弟子。 由于武当派极秘其技,择徒甚严,又向来不爱炫耀,所以武当拳的流传并不广。黄百家之后,武当拳似乎突然消失,人们多以为失传,实际上并非如此。 
  大约在明代中期,武当拳分为两支,一支留在本山,一支据说由张松溪南传至四川。晚清光绪年间,武当山道士的后人邓钟山又在江苏江宁(今属南京市)开堂授徒,于是武当拳又东传至江苏。四川、江苏两支至今繁盛。留在武当山的一支也未失传,至今武当道士仍然保持着练武传统。 
  据粗略统计,流传至今的武当派拳路不下六十种,包括太乙五行、纯阳、太和、启蒙、六步、咫尺、光明、问津、探马、七肘、七星、两仪、指迷、鹞子、长拳、六路、八极、醉八仙、云帚、刚拳、五朵梅花、柳叶绵丝掌等等。武当派的器械套路也有几十种,如六乘枪、四门枪、雁门神枪、岳家枪、龙门十三枪、一苇棍、撼山易棍、玄武棍、棍元铁棍、武当剑、八仙剑、三合刀、四门刀、戒刀、春秋大刀、雁尾单刀、虎尾鞭、连环锏、板凳拳、太极球等。武当拳派中还包含若干功法,比较著名的有活气功(类似“铁布衫”功)、和血功(重在养生)、打穴功、浑元阴阳五行手、黑砂迷魂手、红砂勾魂手、五毒断魂手、五雷闪电手等。 武当拳系的形成时间,大概在明末清初,约与少林拳系同时。就目前影响而言,武当拳系远不如少林拳系,是七大拳系中影响最小的一个。 武当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的拳种和门派很多.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有些门派传承关系较为清楚,而有些门派则不甚清楚。同时也有些投机之辈,闻少林之享名便云少林,闻武当之享名便云武当,假造源流,诡称正宗,也时有所出。所以,今天,我们去鉴别某一拳种是不是武当拳,那就不但要从渊源历史上考证,而主要还应以某拳种是不是具有武当拳的普遍共性,亦即特色。有了这把“尺子”,就不会以真视假,也就不会以假当真。
武当内家拳的特色,归纳起来,主要可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以道理为指导
中国武术,最早起源于原始时代。人类为了获取食物,捕猎要与猛兽斗:人类为了拥有、巩固领地,这一部落要和那一部落斗。斗的年代久远,人们积累起一些经验运用于斗争实践,这便叫做武术或战术。不过这里的武术之‘武”由于贤愚之别,体用不同,愚俗的趋势已失去创造“武”字者的本义,成为对残杀的表述。而这里的武术、战术之“术”,总归也只是一种经验主义的东西。如强胜弱,快胜慢,刚胜柔,有力胜无力,多胜少,大胜小等等。这种“术”只是在“量”和“速”的运用上做文章。至今仍有许多其他武术的练法仍然着眼于此二者。而这种武术,一旦敌对双方势均力敌旗鼓相当,由于“量”和“速·”的直接对抗,不仅很难做到消灭敌人,又很难做到保存自己。
武当拳法的产生不是经验主义的产物,而是理性的产物。它代表古之圣哲创造“止戈”为“武”的一种趋势,最早源自伏羲、玄帝、尧、舜、老于等人。这里须分清的是,其一,武当拳法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二,武当拳法是对中国武术的一大创新和光大,而不是在自然武术上的一种改良,其三,它是先有理论后有拳法的。武当拳的理论基础就是道家哲学。
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一部分哲学家,为了最完美地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通过对“天”(宇宙自然)、“地”(地球自然)、“人”(以人为代表的地球生物)相互关系的观察研究分析,所获得的一种宇宙、世界、社会、人生整体统一辩证的哲学观念。
道家哲学当然不是专为道家拳术创立的理论。然而,武当拳创造发明于道家,在于道家哲学可广泛运用于道家生存的每一个领域(道家也认为道家哲学是可供人类普遍运于用任何领域之中)。道家比一般人更注重保存自己,因此也必须具有防卫术。于是,剖析社会流行的防卫术利弊,以道教哲学原理为指导的道家防卫术(起源甚早,并在武当山由张三丰最后集大成)——武当拳法便自然产生了,
道家哲学的本体是“道”。认为“天、地、人”之间有一个永恒的“道”存在。它孕育演化万物,而又制约万物。它的存在是无形无象、无始无终,它的行为是处柔守雌、无为不争,它的表现是柔、静、虚、空、圆、中,正、和等。这些都可以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概括表示。这些哲学基本原理用于指导武当拳法,与其他一些武术相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以养生为宗旨
中国的道教,尽管它的神仙术、炼丹术充满了神秘色彩,但它却表现了一个很明确的愿望,那即是要人在今生今世里修成,而不是像佛教那样颇重因果报应的来世。所以,道教修炼的最基本原则就是获得养生之益。
道教在秦汉时颇崇外丹术。外丹术是指以铅汞硫磺朱砂等为原料进行烧炼的金丹。据说初步炼成的金丹可用来点石成金,进一步烧炼的金丹可服食飞升成仙。但由于外丹术烧炼的火候极难掌握,而且还有许多秘诀,所以烧炼成功者千万中难得一二,然而烧不成功却误食致死者历代数不胜数。因此自隋唐以后,主张修炼人体真元之气的内丹术盛行起来。道教内丹术本有趺坐静修一法,但此一法固有能培养人体真元之效,但如果久坐不起,以人要活动而育,反而形成自残。抑或说,它可以使人长寿,但这种长寿之人却不能走路了。还有丹家认为,内丹之术也必须动静结合,若一味以坐成静,所炼之气必成枯孤之气,缺乏生机。所以内丹术必须要走动静功结合的道路。这动功一法的出现就成了拳法和武功的雏形。譬如最早知名的“熊经鸟伸”的“华佗五禽戏”;“八段锦”、“彭祖功”等。极有可能,道家鼻祖老子那时或很早就继承或创造有养生的动功方法,再后来就发展到唐代许宣平、李道子、宋代宋仲殊,张三峰等的太极拳功,或为内功拳、先天拳等。自元明之际的武当遭士张三丰集其大成开创武当太极一派,以后就形成包括形意、八卦,也包括各种器械在内的武当内家拳派体系。使它由养生本体上延伸出神奇的技击功能,但这种技击功能是在首先保证养生功能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比如,武当内家拳,无论剑法、拳法,其一招一式都是最合理地对人进行生理心理的调节,有舒筋活络,补血调气、滋养五脏、陶冶身心之妙益。即使在技击中,也不能违背养生的原则,所用方法为“以四两拨千斤”、“借力打人”。所以说,凡是武当拳必须具有养生功用,不具有养生健身功用的就不是武当拳。
具体讲,武当拳法在实践中极其重视人体精、气、神的修炼,讲求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它以三调 (调心、调息,调身)贯彻始终,处处不违背医学卫生原理,无论在何种功法上,对外强调手、眼、身,法、步的训练,对内则强调精、神、气、力、功,内与外两个方面都坚持中、正、平、圆、松、静、柔、活兼修,注重阴阳变换、圆弧扭丝、动静结合、柔中含刚,建立起“以丹田运化修炼为核心,以经络气血津液畅通为先导,以提高性腺系统功能为重点”的有序化程序。其修持到一定层次,一方面增强了人的生命活力,取得祛病益寿之效,另一方面,又以人的生理特征的合理运用,发挥出意想不到的防身御敌技击效果,表现了张三丰“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图技击之末学”的真实效用。张三丰所说的“天下英雄豪杰”并不只是对武林中人的一种称呼,实是褒称天下百姓,包含的是济人救世之心。三、以技击为末学
“以技击为末学”是武当拳派的道德观核心。其根本原理还是根自道家哲学的“道”。比如说,道的本原是个浑沌体;在浑沌体里不存在矛盾和对立。那么,用在道家的社会观念上,人与人之间也应以“浑沌”而处之,不应发生矛盾闹对立。大家要和平共处,那么战争就是不文明、不道义的行为。所以,道教从来宣扬的就是和平的道,是止戈,而不提倡野蛮的战争。以理服人,而不以力服人。因而,技击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不急之末学”。再者,凡是战争,无论双方怎样施展技巧,最终都是要保存自己,削弱或消灭对方,所以对抗性很强。即便爱好和平的一方竭力首先克制、回避,但若对方一味进犯,最终还是要短兵相接,进行“量”与“速”的殊死较量。所得后果,要么两败俱伤,要么一死一活,这样的斗争是伤害于人。道家要的是养生,而不是伤生,所以尽量避免和人争斗,自然又把技击视为“不急之末学”。
那么,如此说来,道家既然一味养生就是了,何必要创造发明出武功拳法来呢?
这就要谈到另一方面,那就是道家看事物从来都讲辩证。比如说,道的本原是个浑沌体,没有矛盾和对立,这可称作先天和无极。但事物从无到有,从先天到后来,从无极到有极,有个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演化过程。当演化到后天有极时,便出现阴阳对立。以卦象表示,由两仪到四象,由四象到八卦,如此矛盾和对立一层层分化下去。依此理看待社会,即是人处在社会群体当中应该以善为本,但因为矛盾对立之关系,社会群体中就有不以善为本的。你不犯他,他却偏要犯你;你要保护善良人,他却要残害善良人……怎么办?为了“护道降魔”,你必须制服他。不然,你还有什么资格算做修道、护道和阐道的人呢?因此,武:功拳法必定要学要练。而且要练出最高本领。虽“百年不一用”,却“不可一日忘”。
然而,道家的武功拳法从来都是在被动的情况下才使用。所以,它便产生了“后发制人”这个重德重礼的出发’点和“贵化不贵抗”的斗争原则。又因为它始终不忘养生之本,所以在战术上多讲求“虚心实腹”、 “守柔处雌”、“崇下尚退”、“静以制动”。《太极拳解》曰;“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太极拳论》又曰:“太极拳不自作主张,处处从人,彼之动作,必有一方向,则吾随其方向而去,不稍抵抗,故彼落空,或跌出,皆彼用力太过也。”斗争中也皆是借力打人,即敌方用了多少“量”、“速”,还将这 “量”、“速”还给对方。故又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所以,以技击为末学是由武当拳派的养生宗旨和道德观念决定的。由此可以这样认为,判断某人的武当拳功夫是否为正宗,还要加上道德标准的衡量。不讲道德的人,即使功夫再高,只能算武当拳派之邪宗,不能称正宗。
四、以道德为门风
这里所说的门风,是指武当拳派的传人一代一代要遵循的开派祖师的训诫。当年张三丰究竟制定了哪些训诫尚不得而知。但从道教的戒律和民间武当内家拳派传承的戒律来看,条款、内容虽各有不同,但基本原则是统一的,即作为一个武当拳的继承人,必须“克己复礼”,遵守公共道德。可以看出,在张三丰之后的武当拳发展中,各个掌门人皆根据不同历史时代,环境等客观情况作出了不同的训诫。
比如,道教门中就有多种训诫。
如“三戒”:皈依戒(全身心向道);皈神戒(信奉三十六部尊经);皈命戒(听从玄教大法师,即生命的生存行为皆由导师指引)。
如“五戒”:第一不得杀生;第二不得吃荤喝酒(包括辛辣暴味的蔬菜也不能食用);第三不得口是心非;第四不得偷盗;第五不得邪淫。
如“八戒”;一不得杀生;二不得淫悦;三不得偷盗;四不得骄妄;五不得醉狂;六不得华眠(睡舒适豪华床铺),七不得搽脂抹粉;八不得执迷歌舞。
如“十戒”:一戒违戾父母师长反逆不孝;二戒杀生屠害割截物命;三戒叛逆君王谋害家国;四戒淫乱骨亲及其他妇女;五戒毁谤道法轻泄经文;六戒赤膊露肉污漫静坛;七戒欺凌孤贫夺人钱财;八戒裸露三光厌弃老病;九戒耽性狂酒恶语粗言;十戒凶豪自任自作威利。
其他还流传有十二戒、二十七戒、一百八十戒等,甚有最多者戒律达一千二百多条。徒弟犯戒者,当然是不能传其衣钵的。不仅如此,犯戒者轻者斥责、罚跪,重者则杖革或驱逐出山。还有在道教监狱服刑的。明代以来,武当山就设有道教监狱,地点就在今日还能见到的元和观。
而当武当拳流入民间后,一些戒律明显加进了传统礼教内容,如北派太极拳,自云游道人传山西王宗岳后,至今流传有“四不传”、“五不传”、“六不传”和“十不传”之说。“四不传”为:心险好斗者不传,人格低卑者不传,贪酒好色者不传,轻露卖弄者不传。“五不传”是在“四不传”上又加进“骨柔质钝者不传”。而 “六不传”以后,多在“五不传”之上又加进“不忠不孝者不传”、“不仁不义者不传”等。总之,无论有多少个“不传”,都可根据时代和社会公德的需要随时增删不同内容。
武当内家师传有八字,叫做“功、拳、药、械、法、财、侣、地”。首当其冲的“功”主要是讲功德。认为,一个人不具备功德,学武功拳法只会有害无益。因为,他若不学,得不到技艺倒还罢了,学到技艺反倒能祸及很多人。据说道教中紫阳真人曾将丹法误传非人,竟三遭大难。从而道家有“误传不肖者祸延七祖”之说。试想,一个不讲道德的人,学到了功夫,或者忘掉老师,或者仗技欺师,或者背祖立门,或者流落山林为寇打家劫舍,或者动辄切磋便伤害于人,对这样的人怎能传艺给他们呢?所以,武当派历来择徒甚严,甚秘。
以往,武当派传人在与人交手时,都须先让人三招,并且要事前申明:一、天下之交和为贵,不必争斗;二,武技之较非死即伤,最好不真打;三,万一动真的,点到为止。
以上这些武当拳的道德家风,实际上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尽管应该随着时代进步而赋予新的内容,但它热爱和平,讲究文明的本质不可改变。所以,我们今天去观察一个武当派传人是否正宗,以门风去检验,也是一个标尺。五、以自然为神韵
纵观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武术,从审美角度欣赏,各家有各家的不同艺术风格或称神韵。有的疾如闪电,有的猛如风雷;总之,疾、迅、猛、烈、冷、脆、硬、坚等,可以概括各家之风格。武当派拳法则以柔绵见长,处处体现出圆、圈、旋的有机交合运化之势。如八卦掌沿圆走转、纵横交织、随走随变、左右旋转、式式连绵;形意拳之“如水流之曲曲弯弯,无孔不入”、“其形似闪”,内旋回带,势如连环,太极拳以腰为轴,带动周身四肢百骸处处划圆运动,大弧带小弧,大圆套小圆,周身形成平圆、立圆,斜圆、八字圆、云圈圆等等。这些圆的运动,表现着一种力的含蓄柔韧美,也表示着一种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由于武当拳创自道家,所以其拳法的美学原理就出自道学之道。老子《道德经》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论。这是指,道家认识道首先从自身认识起,然后由近及远联系生物、叫非生物和整个大自然,从中寻求普遍规律。道可以反映宇宙宏观和微观的全部自然世界,然而,道学又是从宇宙宏观和微观的全部自然世界中获得的。从“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道的本体看,“圆”的运动贯穿一切:‘圆”是最本质事物的运动轨迹,“圆”是事物最合理的生存形式;“圆”对生命最具活力和适应性,“圆”是自然永恒的主题。所以,武当拳既然是以“道”为指导思想的拳术,便会理所当然按照“道”的圆圈去运动。武当拳的这种遵道而行的拳法,无意中表现了一种纯朴的自然风韵。
最有意思的是,在武当内家拳派当中,以动物命名的拳最多。如形意拳中鹰拳、蛇拳、猴拳、虎拳、熊拳等,如八卦掌中的龙形八卦、游身八卦,以及太极拳中以野马、黑虎、白猿、大鹏、白蛇、青龙命名的招式等。看起来这是拳术的仿生学问,其实最根本的还是探索的道——即自然的“圆”的不同变化。所谓仿生,无非是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逐渐造就了不同的圆旋的生活行为,而拳家发现后则加以转化借用,形成技击之术。据言,张三丰当年在武当山观蛇鹊相斗,悟其圆旋柔绵之妙,创造出了长拳七十二式,其旨趣也在发现自然之妙。
武当拳的自然之神韵,是拳家将拳法融归自然之结果。能达到表现自然之神韵的境界时,必有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享受相吻合。既养精养气,也养神养意,既能颐神养生健体,又能得到非常高雅文明的审美享受。
武当拳既然作为拳,毕竟在战争攻防上存在有真格的技击意义。如果一味讲“武当拳是养生拳”、“技击是武当拳不急之末学”,那么,它可能会在很早时就归于道家养生气功一类,而不会被武林如此推崇了数百年之久。所以武术,说到底,最终还是要能在战场和赛场上比高低。
武当拳在技击上的特征
“不敢为天下先”的战略思想。
武当拳处处尊道而行,它以“反者道之动”的原则构筑了自己“守柔处雌”不敢为天下先的战略思想。这种思想初看起来好像很可笑,世上只有以强胜弱、以雄压雌,处于柔弱退让的地位还有胜利的可能吗?
回答是肯定的。
道家哲学认为,万事万物无非阴阳演化而已。阴阳就是“太极”大统一中的两个相对立的矛盾,它们总是互相转化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返曰道。”事物的转化是一个圆,就像地球的子午线,从A点笔直走下去,最终还会返回A点。道家鼻祖老子由于对道有着精辟认识,所以他最讲辩证地看待事物。他认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真理绝对了就变成谬误,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的一面。如他讲战争: “亢兵相加哀者胜。”两军交战为什么“哀”者还能胜?其一,哀者是被侵略者,被侵略者的反侵略之战是正义之战,最能唤起民心,其二,反侵略之战最能表现大无畏精神,其三,侵略者总是心虚的,缺乏顽强坚定的战斗精神。所以,这几个因素加起来,哀者最终倒是胜利者。’
“守柔处雌”、“不敢为天下先”的战略思想是道家受水性的启发而得的。老子认为,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最卑下的也莫过于水,然而,最坚强的胜利者也是水。坚硬的金属遇水会慢慢腐蚀殆尽,坚硬的岩石也会被柔弱的水冲涮得改变形状。不单如此,不敢为天下先还在于能时时自己检查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这样一来,自己的缺点会随时得到改正。而如此以谦虚和谨慎对待骄傲的对方,骄傲的对方的缺陷就会暴露出很多。以我之优势对待敌人的劣势,当然必胜无疑。谨慎和退让态度又是冷静的。这样,不独能把握自我,也能清醒地观察对方,能获:“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奇用。
总之,不敢为天下先是以主动的方式将自己处于被动的局面,一切服从对方,把对方施展的攻击力如数还给对方,以出奇制胜。
后发先至的战术原则
遵照不敢为天下先的战略思想,武当拳法在战术上的原则是“后发制人”。这与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讲“无为而无不为”、“我惟不争,故天下莫之能争”的理论观点,是有血缘关系的。太极拳论有“不敢进寸而退尺”,“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之说,
“后发先至”的战术原则具有它高妙的战术意义。因为,彼先动我未动的时候,并不是我不能动,而是彼动我未动这段时间内,给了我审时待机做好应付的时间。彼已动,他的虚实都呈现出来,我可以静以观之,避实就虚进行还击,而彼动我未动,彼却不知我的虚实,会像狗咬刺猬无处下口。此即形成“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局面。我虽“不敢为天下先”,却因“敢为天下先”的对方处处失利,硬将我逼成“后发先至”而成为“天下先”。如《太极拳浅说》言:“太极拳以不先发动为主,遇敌来击,先以化劲化之,待其不稳,从而击之则用发劲。”如《八卦掌四十八法诀》言:“八卦掌法不挡架,手欲弃取顺中成,手出要择途径近,后发先至逞技能。’又如太极拳的“八字法诀”云:“三换二一挤按,搭手遇堋莫让先。柔中有刚攻不破,刚里无柔不为坚,避人攻守五行体,七星八卦用为先。妙在全凭能借力,引进落空奥无边。 说到底,“后发”在于引进落空,更有把握地快速“先至”,以还击对方。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轻灵圆活的技击方法
武当拳法从学到练到实用技击,轻灵圆活是一贯的。讲柔化,讲顺气养气,讲气沉丹田。坚决摒弃勇猛刚强。练拳时要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利,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和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总之最忌用力,‘务使全身大到四肢百骸,小到每个细胞都松开,使气血无不畅通贯注,日久自然练成内劲。这种内劲很柔和,遇敌也不含抵抗性,能随敌劲以为伸缩。但这种柔含有内力,就像一根弹簧鞭,弹性很大,“外操柔软,内含刚强”,在技击中会借助对方的来力又将对方弹发出去。这就是所谓的“以柔克刚”、“以四两拨千斤”。
由于贯彻“轻灵圆活”的技击方法,所以在技击中,身法似游龙飞风,轻快似风;手法则随心而动,击出似闪电,出手不见手;步法当随心踩步,步走奇正八方,罡步九宫,使对方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心理上要求坦荡、清静、自然,面前有人作无人,不怕近,不怕猛,不怕刚,审时度势,以俟战机。做到“彼不动,我不动,彼已动,我先动”,以最敏捷的反应出其不意而制胜。技击中进退转侧升降,要求颈、脊、腰、肩、肘、腕、膝、胯、踝都能灵活运转,达到不是转圈胜似转圈的程度,即所谓“如珠走玉盆,九转还原”。
武当拳“轻灵圆活”的技击方法和效果,是以深厚的内功基础为显现的。没有精、气、神的三花聚顶,没有意到形起、形起力发、力发神贯的上乘内功功夫,“轻灵圆活”是难达到的。发劲时,也就难以达到柔软似绵,实则坚硬如铁的效果。
总之,能得“轻灵圆活”之妙,迎战时则能以变应变,随境而化,随意而变;随心所欲;似攻似守,似发似收。犹如水之无所不至,气之无所不入,抽丝之连绵不断,迎敌则无所不适,克敌则无坚不摧。
贵化不贵抗的技击效果
贵化不贵抗的技击效果,是武当拳的追寻目标。这是由武当拳派的道德观念所决定的。
什么是抗呢?即是敌我双方相互接触后紧紧咬住不放,一方想以最大的力把另一方打出去,或欲寻另一方的要害给以致命打击,而另一方则竭尽全力抵抗住对方,甚或也想寻机置对方以死地。到头来,若一方惨败,胜者亦精疲力尽,或者两败俱伤。这种情况,表现在太极拳推手中叫做“顶牛”。
什么叫化呢?武当拳中的“化”即化解,也就是回避矛盾冲突,并使矛盾得到解决。在实际技击中,对方攻来,我不是正面抵抗还击,而是以圆旋的转动给对方留下一个空间,引对方进来落于这个空间中,我再以对方的来力大小将其把握得分毫不差时,以杠杆之力把对方发出去。
贵化不贵抗,重要在贵化。所谓贵化,对方欲制我而制不住,但我却可以将对方发出去,并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这样做,,致使对方心悦诚服地不再争斗为止。由此看来,化,不单是技击中的化解,目的还在于心理感情上的化解。
最奇妙的是,武当拳的高手们能在技击中以化寓发,能将对方打出丈外之地。虽言被打,又打出丈外,但对于被击者来说,却不会受到损伤,只感到犹如坠入五里云中一般,晕晕乎乎的。然而,对于武当拳高手来说,有时将对方发出很远,而自己还不觉察,纯属无意之中的事。据言,这是功夫练到很深时,周身有一团自己感觉不到但具有很强力量的浑圆之气场。外物只要接触到这浑圆之气场,这种气场即会瞬间产生反应,以旋转之功将外物反弹出去。古拳论中讲“打人不露形”、“犯者应手即仆”,就是这种高级技击功能的初级阶段。只要循径而入,到时自会豁然贯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