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延章

易经杂说-南怀瑾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0-28 19:36 | 顯示全部樓層
需卦
  第三卦需卦,第一卦是水雷屯,现在上卦是水,还没有动,下面乾卦,水天是需卦。需字,用卦名本身的这个需字,来研究说文,上面在下雨,下面是一个而字,古代的象形字,“需”上面雨下来了,下面也在下雨,一层一层的雨下来,就像这需字一样,为什么叫需?人类于日光、空气、水,一样缺不了,当然需要,需的文字本身,就是这样解释,尤其农业社会,有形的东西,水最重要,可是这个卦名,是谁替它定的,则不知道。甚至卦名是在哪一个时代定出来的,也是问题,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乾、坤两卦的“元、亨、利、贞”四个字,到了后面的卦,“元”字都去掉了,最好的是“亨、利、贞”三个字,乃至有的卦,只有其中两个字或一个字,这个卦还和屯卦一样有“亨、利、贞”三个字,那么“有孚”的意义是什么?古人讲易理的解释“孚者信也。”有信,言而有信,古人这个解释不通。所谓“孚信”,孚字原来就是“老母鸡孵小鸡”的意思,孚字上面是鸡爪,下面一个儿子,小鸡快出来了,为有孚,有信用了,所以后人借用这个字,意思就是信,后来又加卵为孵了。“光亨”光当然亨通,光一亮,什么都看见了。“贞吉”正就大吉,有利没有利?有限度的利,要过河,过黄河,过长江,出海过海洋有利,假使组织航运公司,卜到这个卦会发财,做交通事业也会发财。为什么这样说?外卦是水,水在外面,天在内(这个天是抽象的),那么水就有利了。
    “象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
  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需的意义就是需要,我们看了孔子的《系传》就知道。这一卦险在前,平面来讲,前面是坎卦,坎也是坡坎,也是大水,但是“刚健而不陷其义”,本身阳刚之气太多了。后面乾卦,三爻是阳爻,而坎卦本身中间亦是阳爻,虽然有危险的现象,因为刚健不会跌倒,以这个意义来讲,不会受国走绝路。为什么有孚、光亨、贞吉?因为这是一个好卦,后卦是前卦的天,海阔天空,而坎卦的阳爻,得其中位。“利涉大川”只要涉,往前面去,就有很好的成果,这是《彖辞》对卦辞的解释。

《彖辞》的矛盾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这与《彖辞》不同,而说云上于天是需,画面两样。《彖辞》解释前面是一片水的平面图,《彖辞》的画面是立体的,天上面都是云雾,它说这个卦是叫我们上馆子,不但上馆子,还要作乐。我们就发现《彖辞》、《彖辞》是矛盾的,对圣人不好意思说他矛盾,姑且说是两重意义,这样两重不同的意义该怎么办?这且暂时搁在这里。

需卦爻辞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
  无咎,未失常也。”
  需于郊,是根据《彖辞》“云上于天”下雨,夏天热得要死,希望下一场雨,结果下了,可是“及时雨送(宋)江”,下到外面去了。需于郊就是雨下到郊外去了,引用这个现象来讲人文文化哲学,则“利用恒”要恒心,万事要用恒心,卜到此卦,表示有消息,但慢慢来,要有恒心去做,最后有好结果。“无咎”,没有毛病,没有过错,《彖辞》对于爻辞,用人生哲学的道理来解释的。需于郊是要有恒心慢慢来,“勿犯难行”,遇到特别的困难,不要浮躁去冲破,知道不对退回来,等机会。“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怎样说无咎是因为未失常,这个卦初九爻动,动得很正常,假如卜卦初九爻动,就变成了水风井卦,现象变了,初步有受困之象,但是不坏。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
  言,以吉终也。”
  第二爻,这阵雨下到沙滩上去了,立即干了。卜卦的意思,是有口舌,是非多,但小事没有关系,别人诽谤、批评,不用怕,最后是好。《彖辞》说:“需于沙,衍在中也”,一阵雨,下到沙滩里,就漫衍开了。“虽小有言”,人家的闲话像下雨一样,滴滴答答,啰嗦,但最后还是好的。为什么最后是好的?因为第二爻动了,变成水火既济卦,所以卜卦有时取其动,有时取其不动,其间如何取法?则在各人的智慧,如夜入黑房要开灯则取动,天气转冷了需关上冷气,则取不动的静象了。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
  慎不败也。”
  到了第三爻变讨厌了,雨下在泥土地上,都是烂泥地,路都不能走。这个卦有危险的现象,如果在前方作战,担心敌人要来攻击了;如作小偷的,偷风不偷月,偷雨不偷雪,泥泞会困人,所以土匪在这时行劫。《彖辞》解释说:“需于泥,灾在外也。”为什么说灾在外?因为第三爻动了,内卦变成兑卦,水泽节,水上加水,要节制了。“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有敌人来攻击,也是自己内部问题,把敌人引过来,所以要敬慎处理,不会失败,但不敬不慎还是要失败的。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卜到这个卦,有流血的事,在哪里出血?大部分在耳朵,因为坎为耳,这是外卦坎卦的初爻动,所以《彖辞》说“需于血,顺以听。”怎么是顺以听?第四爻动后,外卦倒过来就是巽卦,另一观念看,这一爻蛮牵强的,可是古人研究《易经》,把这些牵强的当宝贝,当真理,拿来打转,转了一辈子五六十年,精神心血都转在里面。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在九五爻就好了,有酒食,有人请吃酒筵,大吉大利。《彖辞》说:“酒食贞吉”,是因为九五爻,在中正之道,这一爻是阳爻,前后都是阴爻,是外卦的中位,重卦的第五位,至中至正的位。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象曰:不速之客来,
  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这个卦很妙,古书上很多人,早晨卜到这个卦,都叫家人准备,有不请自来的客人将要来访,可是对于这三位客人,对他恭敬客气,就大吉。《彖辞》的解释是说,上六爻动了,虽然不当位,但本身是水天需卦,没有离开坎卦的本位,所以也没有大错。但这三个客人从哪里来的?既不是先天卦,也不是后天卦,这三人到底从哪里来?是下卦的乾卦跟着三个阳爻。
  从这里看,《易经》就是这样,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许多人不管《易经》的本文,只在六十四卦的象数上去发展,也是有他的道理,至于本文会了以后,姓张的可以写“张易”,姓李的可以写“李易”。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我们要对于卦辞、爻辞作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参考一本书——《易林》,焦赣著的,商务印书馆出的一个版本比较好。他对于六十四卦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又有不同的说法,这是他把《易经》研究通了以后,真正照文王的观念而来的一套思想。有些人卜卦,比较正确的,也用《易林》的内容,胡适对《易林》也作过考据,文字亦很美很妙,大家可以参考。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0-28 19:37 | 顯示全部樓層
学《易》与用《易》
  至于我们要对每一卦、每一爻作再深一层的研究,据我现在所了解,便不是那么简单了,必须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也叫作星象学——天文现象,二十八宿星的躔度,同每一个卦所代表的星座,每一星座在某一躔度上和其他星座所发生的关系,构成了一个现象。譬如说北斗七星,那七颗星如何像一个斗?是人类观察天文,把那七颗星连起来,画出来像一个斗。如西方人讲天女星,是神话的构想像一个天女,实际上没有,只是把一些星星连起来的虚线,大概像一个天女,那就如《易经》所说的“象”。现在西方的天文学那么发达,也离不开星象,这个星象学和现代的太空学分两路了。一路是实际研究追查每个星球在天体里的相互关系,是天文走到太空方面去了;一路是研究追查星座和地球发生的影响关系,而构成抽象性的对人类活动的作用,这就变成星象学。星象学有印度的、埃及的、中国的、西洋的,各个系统不同,但大致上原则还是一样的。可知《易经》每卦每爻的意思,是由星象学来的。汉朝有名的《京房易传》,把这个要点藏在里面,没有明指出来,等于对后人留了一手。后来到了宋朝《易经》的大家邵康节,所谓能“前知五千年,后知六万年”,就是从这个星象系统来的,所以他敢吹这个牛。那么我们知道中国的天干、地支、五行、八卦,都是归纳了非常复杂的星象学,化繁为简变成一般人都能懂得的抽象东西。因为一般人不知道天干、地支、五行、八卦的来源是星象学,就认为是江湖术士,实际上江湖术士的这一套,基本上有其最高深的中国文化作背景。
  所以不要看了《周易》的各种解说,就只在《周易》上转圈子,我个人认为这样毫无用处。近几年来研究《易经》又是一窝蜂,在我看来,只这样打圈子,研究死了也没有用,对国家、对文化不会有贡献。唯一的用途,退休的人没有事做,钻进去蛮舒服,要真正有用,要有科学精神,而不是以现代的自然科学硬套上去,这是我个人到今天为止,很深切的体会的。易学是高深的,欲真的把它变成为有用的,必须如此。没有做到实用,还是抽象化的偏重在思想方面,换言之只是偏重于哲学方面,是虚玄的,实际无用。所以研究《易经》,千万不要钻牛角尖,古人也如此,《易经》的著作本身,是了不起,可是有没有用?此身都不能饱,如此而已。除非把古人的书都看懂了,都记得,然后推开,再找本文,或者有一点用处。至于讲道理,像宋朝以后理学家们讲《易经》的道理,我素来不大注重,如刚才说的那一些,每一个爻辞拿出来解释,都可以写一本书,可是有什么用?有时候还会误人,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乃至写一点小东西,一个字都不敢乱写,写出来是快意,但是如果偏差了,那个后果就不堪设想,所以不敢轻易下笔。古人著书就这样严谨,现在的人不管这些,发表了再说,后果如何不考虑,这是古今不同处。

卦序的问题
  上次说到屯卦时,引发了《周易》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为什么要这样排?这是一个大问题,我是一直到现在认为还没有得到最圆满的答案。这里在讲下一个卦之前,必须先把《序卦传》提出来讨论讨论,这个《序卦传》,就是古文上常说到的孔子赞《易》——这个“赞”就是参赞,帮助《易经》的研究。——孔子赞《易》有“十翼”,就是孔子研究《易经》的十种著作,称为“十翼”,包括《彖辞》(随经分上下)、《彖辞》(随经分上下)、《文言》、《系辞》(上下传)《说卦》、《序卦》、《杂卦》等十种著作。古人传统的说法认为都是孔子作的,《序卦》就是卦的次序,这一篇很重要,但与象数的关系较少,和中国文化哲学思想的关系却大了。过去大家都忽略了这一点。我之所以再三提到《周易》的卦序为何这样排列,因为这是一个大问题,千古以来有不少人在研究,而在我认为那些答案的理由都不充分,同时我们也看过孔子对序卦的说法,也只讲了《易经》的理,没有讲象数。孔子的《序卦传》以人文思想讲卦名的理,讲为什么叫“屯”?为什么叫“蒙”?但要注意到,当伏羲画八卦的时候,还没有文字,那么孔子所讲的易理,对于为什么这样排列的理由,似乎也并不充分,所以这也是一个大问题。
  推开《周易》,对于邵康节的道家易那个系统,关于六十四卦的排列,我也很满意。乾为天,天风女后,天山遁,一路排下来,非常有道理,可是《周易》不是照这个顺序来的。《周易》的系统到底怎么来的?并没有解决,这个系统的基本问题没有解决,拿来乱套学问,我认为不成其为学问,所以内心一直对《周易》认为是个问题。
  六十四卦在上古的排列,道家另有一个排列方法,可是我研究的结果,也不准确,但它的用法蛮对,它是把一年十二个月,配合十二辟卦,每卦代表一个月,一月三十天,六十四爻相配合,以每月初一的早晨配屯卦,晚上配蒙卦,初二的早上是需卦,晚上是讼卦,这样依《周易》的卦序次序来配,六十四卦除了乾、坤、坎、离四卦不用,余下六十卦,每日两卦,依照《周易》的次序配下去,这是道家关于象数排列的方法。后世推测天文地理,未卜先知的方法,都是由这一套方法来的,用起来还是蛮对的。但是照道理,我还是不大同意。用起来代表天文一个星象的符号,变化行得通,理由可讲不通。人类的文化都是这样,如科学是讲现实,现在发展到理论科学,就变成哲学了,哲学讲理。反正事上对,理上不对,所以我常告诉大家,天下事常常有其事不知其理,有的时候又有其理而无其事,那就是经验还没有到,要事理合一才是真学问,所以卦序的问题值得大家研究。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0-28 19:37 | 顯示全部樓層
黑格尔的辩证历史观
  讲到这里,我们先讨论一个三十年代很时髦的问题——黑格尔的辩证历史观。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亦即所谓的“辩证史观”,以观念,批判历史的发展。在几十年前,我们受他这个历史哲学的影响很大,现在它在西方的影响还是很大。现在全世界,包括欧美各大学,在历史系新开一门历史哲学的课程,把黑格尔的这一历史哲学,算作历史哲学中一门参考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认为它是正统。因为历史哲学在世界人类学术思想文化上面,还是在刚开步走的阶段,它的目的就是在探讨有了天地万物人类,为什么人类历史会闹成这样?比如历史上有几个大问题,政治上民主也好,君主也好,独裁也好,自由也好,无政府主义也好,各种各样都实行过,可是哪一种能使人类永远的太平?没有见到过。以上这些主义在理论上都对,但事实上都不对,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又如经济方面,为什么货币有了以后,从贝壳到现在的钞票,每一出来,一直只有贬值,永远没有涨回去的时候,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历史哲学上的经济问题。人类社会为什么不能太平?为什么不能平等?现在回头来看,历史哲学我们早就有了,《易经》就说过,而且比别人讲的好多了。可惜没有一个人去发挥,如果有人能把西方的唯物史观和我们的历史哲学研究到真的内涵,然后对世界的经济政治发展融会贯通了,应该可以写一本很好的书,那就对人类思想影响太大了。
  现在再看我们的历史观,也可以说是孔子的历史观,包括了西方的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是心物一元,非常高明。但是要加以发挥,只凭古文,现在这个时代懂的人不会多,这一点是需要大家继续努力的。
  孔子这里说的是《周易》六十四卦的次序,为什么要这样排列?这是我们要深思的。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0-28 19:37 | 顯示全部樓層
孔子说创世纪的开始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
  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
  第一句话就很妙,“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很自然,中国人说话,这样就够了。以文化来比较,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不同之处。我们强调我们的老祖宗,像孔子思想的高明之处,这里就只说有了天地就有了万物这么一句话,没有过问到宗教哲学,宗教哲学要讨论到天地是谁造的?万物又是谁造的?宗教家说有个主宰造的,可是中国人不讲这一套。假如说有个主宰造天地万物,那么这位主宰又是谁造的?中国人不谈这个永远没有结论的问题。过去人家说中国人没有哲学,实际上不是没有,而是非常高明,这等于佛学里说的,释迦牟尼讲学说法,有四种方式,其中一种为“置答”,就是某一问题不需要讨论,先放在一边,孔子这里的第一句话,就是置答的方式,不是不懂,第一句话就是从人文文化开始,这就是我们文化的特色。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就是充满天地间的为万有,古文中称万物。要注意,我们上古时代所用的“物”字,并不是专指现代唯物思想的物,而是有了“东西”,而“东西”也是包括心物一元,是抽象的,充满天地之间的,就是万物。这里开始就是乾坤两个卦,乾、坤代表了天、地。乾坤以后就是屯卦,因为屯的意义就是“盈”,是充满了,第二个意义“物之始生也”,前面说过,屯字的象形,是草下面长了根,上面刚刚出头,萌芽的现象,表示万物开始生长。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0-28 19:41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九部分
2007-06-08 08:23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
  所以古文大家都不愿看,尤其现在年轻人,不会看懂,而且会觉得讨厌。这里说,既然有了万物,像屯字形象一样,草根露头,露了头就一定开始发蒙了,所以屯卦以后,承受在下面的是蒙卦。蒙是什么?“蒙者蒙也”,以现代白话文的观点来看,这不是等于没有解释?但是中国古代人读书是先研究字,古礼读书要先读小学,那时的小学不是现代的小学,古代的小学就包括了先认识字的意思,每一个字为什么这样写,中国字和外国字不同,不是字母拼音来的,是意义来的,这里上面的蒙字是卦名,下面的蒙字是解释,是说万物刚刚发芽,亦即说万物还在幼稚的阶段,所以又说“物之稚也。”种子种下去,刚发芽,为发蒙,还在幼稚的阶段。
    “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
  人类社会的发展,当万物在幼稚的阶段,必须要养育,我们研究中国历史,天地开辟,大禹以前还是洪水阶段,农业社会还不能奠定,等大禹建设了水利,天下分成九州,这个时候到了养的阶段。“物稚不可不养也”。是社会的进化,讲究养育,所以蒙卦下面就是需卦。在人类社会的养育,什么最需要?先要吃饱,万物也一样,蚂蚁也一样,狗也一样,都需要吃饱,这中间的发挥就很大了,社会人类的发展,只要有了生命,就要生活,生活的第一个条件先要吃饱,“需者饮食之道也”。这就是需卦。
    “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
  社会发展到这里问题来了,人为了生存,需要生活,生活第一件要饮食,我要吃,你要吃,他也要吃,今天吃了,又怕明天挨饿,希望你少吃一点,我带回去准备明天吃,于是自私的心出来了,斗争发生了,所以需卦下面接着是讼卦。
    “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
  讼卦下面就是师卦。师卦在《易经》本身代表大众,现代的名词,在党政为群众,在军事为部队。人类社会发展到有了自私心理,需要占有以后,就有斗争,有了斗争,自然联合成一个阵线,立场不同的两样观点就对立,立场相同的就联合为一群,群众运动来了,所以下面是师卦,而师不是老师之师,古代所谓出师,是出兵打仗,即是群众。

比泰之间的繁荣景象
    “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
  群众起来以后,必定有亲附性、比较性。“比”就是排队,与自己相同,跟着走,中国古字写“比”,就是一人在前走,一人在后跟着就是比。如果两人走相反的方向,就是北,即是背,相背。有群众就必有所比,意见有所不同,利害亦不同;如意见相同,利害相同,就联合在一起,“比者比也。”比卦就是人联合在一起,派系就来了,意见就来了。
    “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
  孔子认为比卦的意见纷歧没有错,有比有群众,大家同心同德在一起,必有畜,有积蓄,亦即是大家谋共同的利益,虽然是私心,大的私心就是公,就有所畜,有储蓄准备。如现在的保险制度,是社会安全的最好制度,而这个制度的最初起源,是海盗抢劫以后,就存起一部分财物来,准备作被打死的伙伴遗属的生活费。后来慢慢发展成为现在的保险制度。一些东西,有时是坏的却生起来了好的结果,有时好的也会生起来坏的结果,这就看思想问题、文化问题了,比以后的小畜卦,也是这样。
    “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
  小畜卦下面是履卦,履作名词是鞋子,作动词是走路,是行。孔子这里说一个社会到达了物蓄,富庶了,现在说是进步的社会,物质文明富庶以后要有礼,必须有秩序,没有秩序就不行。如法律、教育、军事、文化这些都起来了,由此也看到管子的思想:“仓凛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原理。物质文明进步以后,有了经济作用,就有私心,这个时候必须产生文化,要有法律。“故受之以履”,要有应该走的道路,所以就法律哲学来说,法律绝对是对的吗?不一定。因时间空间的不同,法律的道理是相对的;在这一时间空间是最好的真理,拿到另外一个时代或社会,则会变成很坏的事情。那么何以大家都承认法律是对的?这就是法律的哲学问题了,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在每一情形下,要有一条路让大家好走,有一个秩序好遵守实行。
    “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
  履卦下面见泰卦,这是社会的发展,政治的发展,一项政治制度,大家都走得很舒服的一条路,王道坦坦,就履而泰,天下太平,然后平安了,大家都舒服,也所谓自由平等,大家都平等了,所以履卦下面是泰卦,泰也就是通畅了,没有阻碍了,没有问题了。

否-人类第二次的文明低潮
    “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
  可是问题来了,中国有两句老话:“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两个好朋友,尤其两夫妻,很难得一千天里不吵架,没有一朵花开到一百天不凋谢的。我们古人看历史看得多么通,最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开始,所以泰卦下面,就是否卦。我们看中国历史的汉朝、唐朝,看西方历史的罗马时代,鼎盛的时候,就衰败下去。家庭也是一样,兴旺的时候,儿女媳妇都骄贵起来了,太骄贵就是泰到极点,否就来了,否到极点泰来了。不但人是如此,历史也是一样,社会发展也是一样,看通了人生,如此而已。饿了吃,吃了胀,胀完了大便,通了又饿,又吃,就这么一回事,一切都是循环。

同人大有-人类文明的更上层楼
    “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
  否,坏到极点就要好了。倒楣到极点的时代,像我们现在遭遇到的就是否卦,可是人不会永远倒媚。“物不可以终否”,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故受之以同人”,否卦下面是同人卦,人遇到倒媚的时候,就要交朋友,交志同道合的人,重新来创业,这是大同思想,自由平等的原则。
    “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
  找志同道合的人,要“与人同者”替我想,也替你想,没有自私占有,欲自私只有公众的大自私,为团体而自私,为国家而自私,为天下而自私,这就是“与人同者”。能够有这样的胸襟,就“物必归焉”,天下万物都向同人集中了。所以同人卦下面就是大有卦,就是说公正廉明的人,就有很多朋友,很多部下拥护,所以同人的综卦,就是大有,所有好的都集中在一起。
    “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
  大有卦下面,接着是谦卦,这就告诉我们人生哲学,也是历史哲学,人到了最高点的时候,不要自满,再加便会溢出来,所以大有卦下受之以谦卦。
    “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
  一个人富贵功名地位到了极点,又能谦虚,就舒服,自然优豫,所以谦卦的下面,就是豫卦。
    “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
  豫卦的反面(综卦)是随卦,这又是人生哲学,历史也是这样,西方罗马鼎盛时代,天天歌舞升平是豫,接下来是衰败,人应居安思危的道理,就从这里来,舒服的结果有随跟着来,因为内部要发生问题了。随是追随,意思是有反面的东西跟着要来,也是随便的意思,自己没有中心,随别人如何便如何。优裕的人,往往自己懒散,连脑筋都不愿用,所以受之以随。

由蛊而剥看人性的堕落
    “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
  有钱,有势,有地位,样样好的人,就是天下第一人,也就有人来跟随在他的后面,沾点好处,这样跟随的人越来越多,这时就要担心了,就会有事故了。汉高祖打下了天下,大家都吵,张良就告诉汉高祖,天下豪杰追随你去拚命打天下,是希望天下平定,现在天下统一了,如得来一块肥肉,还没有分,大家当然要吵了。汉高祖所以封功臣,便是看透了人生,到了某一地位,应该做的事就做了。不能喜欢别人的恭维或感谢,因为只要自己有一点喜好,就有人投其所好——“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惑,蛊是一种虫,以前贵州、云南的一些边疆族人放蛊,麻醉人,使人的脑子都昏了。蛊也是虫,很多的虫,如房屋的白蚁,人身的病菌,虫多了就有事。
    “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
  但是人不怕事,“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懂了这个道理,有事不可怕,有人也不可怕,只要认清“我所有的就是大家所有的”,这样就不错了,所以下面是临卦,就是扩大。
    “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
  临卦下面是观卦,一个东西大了,如一粒种子种在马路边上,有谁去理它?经过几百年变成神木了,大家都来看了,所以壮大了,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
    “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
  观卦的后面是噬嗑,所谓噬嗑,就是张嘴咬下来的样子,就是啃,观卦以后为什么是噬嗑卦?因为有可观之处,就有所遇合。
    “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
  这里又讲到文化思想,社会发展到这个时候,原始的东西要加工,要加上人文文化,如面前的塑料盘子,是用尿素制成,制造过程一定要经过人文文化的科学处理,不能随便和些泥浆或面粉做成,这就是不能苟合,所以一定要有人文文化,受之以贲。“责者饰也”,贲就是装饰,就是艺术的、文明的。
    “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
  也。”
  文明到了极点,艺术发达,社会平安,等于一个人一样,家里富有,艺术字画堆满了,亨通了,到了前面没有路了,所以跟着贲卦下面就是剥卦,物极必反,开始剥落了,剥者就是慢慢掉落,又是一个循环。
    “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
  剥卦的下面就是复卦,时代也是如此,剥极了就恢复。“物不可以终尽”,不会有绝路的。“剥穷上反下”,上面的路走完了,翻过来,就成为复卦。
  由复到离看人生兴衰往还
    “复则不妥矣,故受之以无妄。”
  人受了灾难,受了打击,知道反省,知道复兴,就不错了,所以复卦下面是无妄。
    “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
  没有错,新的境界来了,有大的发展了,所以受以大畜卦。
    “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
  真到了社会的物资够了,财富平均了,万物都富足了,然后可以养人,经济生活可以养了,所以大畜卦下面是颐卦,颐就是很舒泰,所以我们恭维老年人退休在家享福为“颐养天年”,就是这个颐。
    “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
  天地间舒服到极点,就要出毛病,有人说某人作恶多端,却过得蛮舒服,而我们循规蹈矩,生活却苦得很,报应在哪里?但中国人有句话:“天将得厚其福而报之。”也等于基督教讲的:“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先使他发狂。”使他得意到极点,快点恶贯满盈,走到头了,跌下来,所以养到极点,罪恶、浪费、奢靡到了极点,就会出问题,所以颐养的卦下来,就是大过。
    “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
  大过不行,宇宙、人生、历史、社会都是一节一节,所谓运气,就是阶段,和门槛一样,所以大过卦下是坎卦,有阶段就陷下去。
    “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
  觉得陷下去了,不要怕,在苦难的当中会站起来,所以下面是离卦,离卦的意思,像太阳出来一样,非常漂亮,新的一个时代又开始了。
  上面是上经,六十四卦的卦序,是分两部分排列的,而上经的卦就是这样排的: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等三十个卦。这里是简单地讲,如果加以发挥,卦与卦之间,产生了太多的道理,人类世界的历史哲学原则,我们早都有了。我们现在多可怜,有那么丰盛美好的文化宝库,我们后代对不起老祖宗们,没有人去发挥,反误以为自己什么都没有。
  上经的卦序,是讲人类社会与历史发展的关系,下经讲到人生了,下经亦很妙。上经以乾坤两卦开始,下经开始的两卦是咸、恒。恒卦是雷风恒,上面是震卦,下面是巽卦一囗。翻过来,综卦为囗泽山威卦,上经起于乾坤,为什么下经起于咸恒?威等于说平等,大家需要一齐,恒是经常的,但在上经里没有提乾坤两卦的卦名,只以天地作代表,下经里也不提咸恒的卦名,而以男女作为代表,现在大家看下经的卦。

孔夫子的婚姻观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
  咸卦并没有提什么叫“咸”——大家都是这个样子就是咸。在大学里上课,有些同学问起,恋爱哲学是什么?我告诉他们,我爱你就是我爱你,不爱你就不爱你,爱就是自私的,恋爱没有什么哲学。但是孔子讲得妙,他说有了天地就有万物,有了万物就有男女,既不是上帝造的男人,也不是上帝从男人身上拿出一根肋骨来造女人,而是有了万物,其中就有男人、女人。一部人类史,就是两个人唱的戏,唱了几干万年,有了男女,自然就会结合,就会谈恋爱,变为夫妇,并不是偷吃了苹果才变成夫妇,就是说人类社会,只有四个字“饮食”、“男女”两件事,一是需要活着的问题,一是两性需要的问题。《易经》上也点明了这两件事,上面说了人事历史发展的关系,下面说有了男女,就自然有夫妇,有了夫妇就自然形成家庭,自然生孩子,生了孩子自然有父子,所以这是五伦的道理,为什么有五伦。五四运动要打倒孔家店、打倒孔子——说五伦是吃人的礼教。上述这些是自然现象,社会扩充了,就有人,大家都是人,某人人好一点,选他做领袖,他就是君,我们听他的,我们就是臣,社会的程序就成了。如果以医学的观点来说,假如我在医学院讲,也可以乱吹:“人类历史是荷尔蒙造成的,由一个精虫和卵子,又加上些什么染色体变成的。”这样也没有错。如果以这个观点看,所有人类都有病态,都该打针,可知人的思想多可怕!思想不纯正,乱吹一阵,也可以煽动别人,可是结果却害了自己,害了别人。譬如弗洛依德说的性心理学,也没有错,可是歪理有千条,正理只有一条。现在《易经》这里告诉我们,人类的五伦,不是勉强形成的,不是法律规定的,这是人性的本来,人性走正理,自然发生的。有男女,自然有夫妇,有夫妇自然有父子,有了许多夫妇、父子,自然形成社会,有了社会组织自然有阶段。现在西方文化,男女青年都不愿意结婚,彼此都不愿负责任,这个现象的问题很大,中国文化要夫妇相敬如宾,就要持久,有恒。
  上经是说自开天辟地,有了宇宙的社会发展,现在下经是由个人开始,讲到夫妇家庭,父子、君臣的人伦关系,这里又产生一个哲学问题,天地间的事,没有永恒存在的,佛学中称这现象为无常,《易经》叫作变化。

功成,名遂,身退
    “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
  我们看老子的话“物壮必老,老者必倒”。我们看孔、孟、老、庄思想可知都是从《易经》里来的,这是自然的法则。天地间的万物,壮大,茂盛了,定衰老,一衰老了就变化,历史的阶段就过去了,所以这里告诉我们历史的哲学:“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适。”这个物当然不是单指物质,而是包括人、物、事。就是一个东西不能永恒存在,所以就慢慢退化,故其下为遁卦。再看老子的思想,“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也就是从《易经》这个地方来的。从这个序卦的道理看,人到老了,就应该退,交给下一代去。总之,《序卦传》中,《周易》每一个卦的排列程序,都包含了许多道理,中间有很多学问,就要靠自己的智慧去思考去研究。如医学上的研究,最近外国最流行的,男女更年期是最可怕的,所谓家长本身这时要再教育,夫妇之间的问题,也多半发生在这一时期。外国人研究夫妇感情最好是三年到五年,有的时间更短;以后几十年,维持家庭夫妇关系的,那是道德在维持,法律在维持,并不像在恋爱期间那种昏天黑地的感情了。而我们《易经》上就讲到“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必定退,必定是这样。
    “物不可以终遁,故受之以大壮。”
  但话又说回来了,老年人退了,交给年轻的一代,就大壮了。
    “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
  大壮过了为什么是晋卦?晋卦孔子解释就是进步的现象,一个东西壮大了,自然会求进步,新的一代起来。
    “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
  这里又是社会哲学,历史哲学来了,进步的阶段,一定有伤害。社会的发展,一个求进步、求改革的法令,固然有远大的理想,可是对于旧有的具破坏性,这也是革命的哲学,革命就必有所伤。
    “伤于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
  明夷卦的下面接家人卦,孔子解释在外面受了伤的一定跑口家,不只是人如此,即使家畜也是如此。又如我们的文化,一百多年来,受西洋文化的刺激,变成现代这样,可是现在慢慢地连外国人也开始学我们中国文化了,这就是“伤于外者必反其家”,所以是家人之卦。
    “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
  古代“睽”的意思就是夫妻反目,意见不合,所以是处家庭的哲学,家道穷的时候,这并不是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穷”,而是到了“极点”的意思,“穷尽”的意思。如一个家庭有钱,慢慢奢侈,奢侈到极点,就出毛病,夫妇的感情,国家的政治,都是这样,一定要乖张。
    “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
  乖就是乖张,个性的偏激,家庭、社会、政治的问题,都是这样,过分的乖张,就有困难来了,所以是蹇卦。“蹇”字的意义,就是跛脚,受了伤走不动,寸步难行。
    “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
  自然的法则,一个东西没有永远困得住的,不会永远困难,困久了总要想办法找出路,所以赛卦下面是解卦,要解除,要缓和困难。
    “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
  有些性情急躁的人容易出事,而性情缓慢的,则容易把困难拖下来,慢慢用变化来解决,但是太缓了也不行,一定会有损失,急躁的人容易愤事,把事情搞砸了,缓慢的人则容易误事,等于医生处方下药,虽没有吃坏,可也没有治好,这就犯了医学上的过错,延误了治疗时间,所以解卦下面是损卦。
  《易经》告诉我们,万事都是相对的,没有一样是绝对的,没有哪样是对,也没有哪样是不对的,有时要偏一点才对,有时偏一点又是错了。
    “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
  损的反面是益,损了这一边,就益了那一边,祸福是相倚的。
    “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央,央者决也。”
  在受益时不要以为得志有福气,得志就是益,《易经》告诉我们要晓得进退存亡之道,益了以后不晓得退,到极点就崩溃,就断了,所以益下面是失卦。
    “决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垢,垢者遇也。”
  由《易经》来观察宇宙事物,来讲历史文化,人生不会有绝路,要用智慧处理这个人事,处理这个宇宙,就是中间断了,必然会另外有一个新的环境出现,于是遭遇就来了,所以(决右)以后就是女后,女后卦为阴阳相交之卦。
    “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
  一个东西只要有新的来相遇,就会有新的结合,这个“萃”,现代的观念就是结合,萃字本身就是很多茂盛的草聚在一堆,是一种青春可爱的现象。
    “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
  一有所聚,慢慢挪移向上升发,社会历史的发展,亦是一样。比如十几年来,许多人本来没有钱,慢慢合力经营,都变成了大老板,就是革然后升发。
    “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
  升卦的反面就是困卦,上升不已就必然遭遇新的困难。
    “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
  困在上面,到了最高处,自然要下来,就掉到井里去了。个人也好,家庭也好,所处时代环境也好,如同掉下井里,上面空空爬不上去,下面入不了地,四面又围住了,这多可怜,于是革卦这个时候就来了。
    “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
  想办法打破时代环境的樊笼,这就是革命。
    “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谈革命,常说“鼎革”,那么鼎革两卦就值得研究了。上面讲到一个东西欲进步,一方面一定要受到损失。所以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很可怜,他的思想现在却被推崇,如邻里保甲制度,都是他当时创制的,可是他当时受那么大的损失,历史上也给他这么大的罪名。到现代我们才号称他是历史上的大政治家,就因为他在变革的时候一定伤害到别人,他忘记了社会的旧习惯这个力量,很不容易铲除的。《易经》的原则只能渐变,没有突变的事,那种看来是突变的现象,也是渐渐来的。所以鼎革的道理,一个新的办法,认为很有道理,要用来变更旧东西的时候,千万要根据历史的经验,慢慢来。而王安石当时只想自己亲眼看到成功,可是历史上一个好的东西,假使他能够忘我,并不希望自己看到成功,用渐变的方法就好了。很多人犯了这个毛病,想自己看见成功,便一定会失败。这里就说,假如要突变的改,除非全面推翻,改革的最好工具莫如鼎,鼎就是锅,无论什么东西放进去,都会被化掉,重新熔化一番,再建立起来,所以鼎革两卦,连在一起。
    “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
  古代中国家族制度,大儿子当家,弟妹视长兄如父,所以当家的莫若长子,所以受之以震。在《易经》的象数中,震卦是长男,代表大儿子,同时震的另外一个意义就是动,也就是革命会有一个时期的动乱。
    “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
  也。”
  这里说明一个处事哲学,政治哲学。领导一个动乱的时候,要晓得时机,把动乱停止下来,所以是艮卦,艮也代表山,好像山一样静止下来。
    “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
  但是天下事不能永久停止下来不进步,《大学》里的苟日新,日日新,就是要不断进步,不要满足于眼前的成就,所以接下来的是渐卦。
    “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
  《易经》归妹卦,是结婚卦,这里是说,有进步一定有收获,因此下面是归妹卦。
    “得其所归者必大,故受之以丰,丰者大也。”
  有了收获,家庭兴旺起来,扩大了,就是丰卦。
    “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
  家庭扩大了,人口多了,房子也不够住了,只好出国去,像我们民族庞大了,所以世界上到处都有华侨。讲人生的哲学,过分扩大了就会忘记了本位。
    “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
  外面跑跑,失败了,也吃不开,只好买张飞机票回来,这是巽卦。
    “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
  这里“说”音悦,就是《论语》上“不亦说乎”的“说”,回来就高兴了。
    “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澳,涣者离也。”
  高兴过度了,又散掉了,得意不能忘形,所以兑卦之后是涣卦,涣是水一样散开。
    “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
  涣散之后,不能一直涣散下去,而终归要节制。
    “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
  有了节制就有中和的作用。
    “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
  中孚也是有信,有信往往矫枉过正,故受之以小过卦。
    “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
  既然过头了,有正有反,有另外一个新的接触,所以小过卦下面是既济卦。

永无尽止
    “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最后是未济卦,永远凑合不了,这里产生二个哲学问题。《易经》中,孔子告诉我们一个历史哲学,看懂了要哈哈一笑,人世间事情是永远作不了结论的,永远是未济。宇宙永远这样发展下去,这个地球毁灭了,一个新的地球又会来,永远停止不了,这是我们伟大的历史哲学。我们文化宝库里有这样好的历史哲学,可惜把它丢在仓库里给书虫去吃,这是中国文化可怜的地方。
  同时,从这未济卦上,也产生了我们个人的修养,说人生要作一个交代,那只是一个理论,因为最后是未济卦,永远完不了事的,这是一个观念。
  还有一个观念,是研究六十四卦的方法,用中爻上下交互,最后的结果,除了乾坤两卦外,不是既济就是未济,所以大家卜卦欲知过去、未来,也是这两卦的作用,吉凶,对或不对,就是既济或未济,懂了这些,所以《易经》很好研究,并不深奥得那么复杂可怕。

不断的研究与求证
  上面孔子研究序卦的这番理由对不对?作历史哲学看,作人文文化看,理由非常充分。严格说来,孔子这篇《序卦传》,只是解释卦名而已,譬如他只解释什么是需,是需要的需。以现代经济学观点而言,人类活着就要饮食,这就是需,有了需要,人就会发生斗争,因此需卦下面是讼卦。孔子说的理由非常充分,但是《易经》的本身,是从象数来的,如果以象数来看需卦,我们这位圣人所说的理由,还是成了问题。只能说,孔子只是就易理上讲道理,尤其是人文文化的理这一方面,讲得非常圆满。至于六十四卦为什么这样排列的科学性关系,他在《序卦传》里并没有说出充分的道理,也不足以使我们满足,不必要因为他是圣人而我们就认为都是对的。
  我们《四库全书》里,发现古人对《易经》解释的著作占有很重的份量,自成一个系统。后世的注解——自秦汉以后直到现在,所有解释性的著作,有一个共通的概念,认为《周易》这本书中的意见都对。有的解释不出来的,也要旁征博引证明它是对的,著作人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如何去符合“都对”的那条理路上,像这样做学问的态度,是不是正确,值得考虑。
  比如说《周易》为什么乾坤两卦以后,接下来就是屯卦?也可以说屯卦是乾坤两卦变来的,水雷屯,坎卦是坤卦中间一爻由阴变阳而来,震卦是乾卦第二三两爻由阳变阴而来,那么为什么是二三两交变?这里产生了一个思想了。
  推开《易经》我们再看,西方的文化来源是由宗教而哲学。西方的哲学首推希腊,开始研究形而上学——宇宙来源,说宇宙的第一个原始是水做的,当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水。以地质学而言,地球在没有形成以前,太空中突然有一股力量,像台风一样,中国人称它为气。这个气是液体的气,就叫作水,慢慢在旋转,不知旋转了多少亿万年,这股水气,凝结起来,就变成地球。突出的是高山,陷下的是海洋,海洋中的水是第二重的水,是后天的水,在地球形成以后,包围了地球的气所成的。印度人也讲地、水、火、风,是水开始,中国人也这样说的,五行道理,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也是水做的。那么《易经》乾坤两卦,这个乾坤——宇宙怎么来的?水雷屯来的。可以说宇宙来源的开始,或者说后天的世界开始,是屯卦。看卦辞也是那么说,因为乾卦外面一动,就变成震,震是一种能量,等于科学、地质学的解释宇宙最初的动力,动起来以后,就慢慢成为中爻的凝结,就变成地球。这个现象,我们给它一个符号,叫作“水雷屯”。地球形成以后,还没有万物、人类和文化,慢慢山水蒙,屯卦一翻过来的现象,地球下面都是水,上面是高山,慢慢草木生长发芽了,人类生长了,人类来源是哪里则没有讲。这样一凑,又是“有道理!我们的《易经》伟大!”但这一套是我凑的。要捧自己的祖先就是这样,把古今中外凡是有理的凑上去就对。好像到百货公司买一副七巧板,很漂亮,可以凑成各种形象,就像以上所说的。可是我自己对于这样的解释,并没有满足。这样讲一套,大家听起来,言之成理,可是我反问自己真的就这样吗?还是此心不安,大有问题。究竟它是怎么来的?还是一个大问题。我在这里把研究《易经》的经验告诉大家,所以我不肯讲《易经》,如果自己认为自己对《易经》的意见就是真理,那就错了。文王、孔子都死了,欲向他们当面请教,又没有办法。所以研究学问,要用这样客观的态度,因此我说六十四卦的《周易》次序,为什么这样排列问题,求之于古人,没有得到解决。
  由此看来,几千年来,我们对于《易经》这本书,无论是哪位《易经》大家,乃至于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人,都没有给我们一个圆满的解答,这是要注意的。
  六十四卦有时候矛盾的地方很多,包括孔子的“十翼”在内。比如《彖辞》和《彖辞》,对卦所下的定义,往往是相反的,都要去研究、考据。如认为《彖辞》是一人作的,《彖辞》又是另外一人作的,并不完全是孔子作的,因此有一说,认为《彖辞》是孔子作的,《彖辞》是周公作的。当然,这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事,周公也好,孔子也好,《彖辞》与《彖辞》下的定义,有时是相反的,有时是一致的,这中间都是问题。求真理要会怀疑,当然也不要没有理由的乱怀疑,抗拒性的怀疑也不对,而是要虚心,怀疑也是虚心的一种态度,不要以崇拜性的观念认为前人一定是对的,这样就不科学了。

附录
2007-06-08 08:21
阎修篆
  《易经》是一部十分难读的书,很多人想读《易经》而不知从何着手,大家都以为《易经》是一部很神秘很玄妙的书。
  历代贤哲有关《易经》的研究与著述,往往穷毕生之力,著作之富,亦属汗牛充栋洋洋大观,可惜的是历代的《周易》名家,都没有把他们的方法与心得,明白地告诉世人,因之史家多记其事而略其法,寻章摘句,望文探幽者,虽连篇累牍,然亦说多纷歧,使人如坠云里雾中,乃士大夫之易,对于一般社会大众,没有多大的帮助。
  丁卯夏,于老古文化公司,得睹国学大师南怀瑾教授的《易经》讲稿,拜读之下,简直使我难以想象,我会以读江湖奇快传一样的心情,一口气将它读完,使我深深体会到古人“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的情景。
  这本书所给我的印象——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
  《易经》本来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但这必须要先能入乎其内才可,初学者能像读武侠小说一样,那么传神、那么专注、那么引人入胜,实在是旷古以来仅有的第一部易学著述,这证明了《易经》“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的说法是不错的,但也唯有真正懂得了《易经》的人,才能深入浅出,引喻举譬,说得这么清楚,这样明白,毫不隐僻含混,勉强凑合。本书引人入胜处,即在透过作者渊博的学识,把握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将人事与自然法则、历史规则结合为一。南先生以其极为严肃的治学态度,轻松的口吻,网罗逸闻,探玄寻秘,透露了《易》的消息与秘密。
  这是一部人人读得懂的书
  始所周知,《易经》的难识难懂,由于象数的失传,本来艰涩的词句,幽晦不明的含义,已经造成了后人学《易》极大的文字障碍,复加以后世治《易》者纷歧不一的说法,使《易》愈以难识难晓了。南先生以其真知灼见,透过时代思潮与他丰富的人生经验,像写小说一样,极其平易地帮助我们解开了幽晦艰涩的苦结,使人人易知易晓,为青年学子、社会大众,牖启了一条崭新的学《易》门径。三圣心法,虽不敢说已由此可窥可见,但确已破解了千古以来学《易》的谜结。
  这是一部融义理象数为一的书
  世人说《易》,有所谓“义理之学”者,有所谓“象数之学”者。义理之学是偏重人文的,这自晋朝的王弼开始,王弼主张扫彖,所谓“得意而忘彖,得彖而忘言”,宋儒附之,遂使象数之学,隐晦了好几个世纪。象数之学,偏重心灵玄秘,是探睛索隐,寻求前识的学问,亦即近代所谓的心灵学、神秘学之类,在人们心理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两种思想,极其泾渭,前者形成士大夫的独家殿堂,后者流入江湖,往往成为江湖术士混饭吃的工具。不知古人象数之学,本为演绎自然、阐明《易》理而设,如所谓“悬彖著明”,使人们透过了“象”的启示达到“明”的境地,明白事的悔吝,动的休咎。人们十。何才能见了这个彖而知所趋避?那必须要透过一种特殊的方法与程序,这个方法,各家不同,有管辂虞翻的、有焦赣京房的、有邻康节的……但他们的基本原理却是一样的,也都是彖、理、数的综合运用而已。
  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不就是和《易经·系传》所说的“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的道理是一样的么?《易经》的一切作为,都是在“明于忧患之故,以前民用”为目的,可知后人执象数而弃义理,失去了古人作《易》的本旨,必将流入“其蔽也贼”的后果,扫彖而得意,也明显地违背了《易经》“洁静精微”的精神。
  这是一部与人人有关的书
  前面说过,《易经》是为人事而设,这点《易经·系传》“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已说明了一切,所以尽管《易经》包罗了天地间的一切学问,但这些莫不与人事有关,古人“不学《易》不可为将相”的话,虽然不错,但将相毕竟是芸芸众生中的极少数,“百姓日用而不知”,可见《易经》是与社会大众人人有关的了,也可以说上至将相,下至几庶,几天地之间的莫不与《易经》有关。南教授在本书中说明了支为什么止于六,人生的历程,也是如此,一个卦的六支,往往就是一个人一生各个阶段的指标,也可以说是人生经历的寒暑表,这中间已包括了亨通的、困阻的、危殆的、复苏的种种事实与启示。固然《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支,四千九十六卦之,无一不为人事而设,但这多是告诉占者占得此卦此爻如何如何,本书作者却明白地指出了不待占而知的全部人生,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阶段,所应遵循的法则与规范。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学《易》的捷径与秘诀
  近代科学,关于学习的方法有着很多研究,教育家们希望能透过这种研究,来训练记忆,帮助学习,对于近代的教学活动,助益很多。但是生活在过去的人,在学习上便没有这样方便与幸福了,他们只有一个方法——老师教,学生学。聪明的人在吃足苦头之后,也往往会悟出许多科学的方法与技巧,来帮助学习,便利记忆,但他们却又不把这些方法告诉后人,使后来的人照着他们原来的路子去摸索,去碰撞。当他们吃足苦头后,又悟出了许多新的方法与技巧,也不告诉他们的学生,仍旧让他们自己去摸、去碰。我们的教育就是在这样情形下,不知道使后世学子多走了多少冤枉路。邵康节学《易》于李挺之,就有过这种故事。当时邵康节向李挺之学《易》,邵康节请求李挺之给他一点提示,不必明白说出内容即可。李挺之告诉了他“一二三四”几个数字,邵氏在易学上从此自成一家,在易学上的成就,可谓中世纪末的第一人。
  在本书中一开始,南教授即将他个人过去学《易》所吃的苦头,不厌其详地告诉大家,他毫不保留地把他因而知之的方法与心得,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如果我们不学习《易经》则已,假如我们打算拿《易经》来玩玩,有关《易经》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卦名、卦序、八宫卦变、六十四卦方圆图等,却必须详知熟记。本书中有很多学习《易经》的技巧与要领,使我们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书告诉了我们学《易》的千古不传之秘
  《易经》对世人来说,始终是一个谜,多少人被它所吸引、所迷惑,尤其历史上那些用《易》的大家,对后世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家喻户晓的诸葛亮、李淳风、刘伯温等自不待言,后汉的司马季主、焦京师徒,三国的管辂,晋朝的虞翻、郭璞,宋朝的邵康节等,可以说代有奇人。在历史的记载中,这些人都有前知的能耐,但他们的方法,却湮而未传。后世虽有火珠林、金钱课之法,也有黄金策——明胡宏著——之述,但求之于昔日卜者之如响斯应,则已不多见了。因之象数之学,遂流为江湖人士觅食之术,为士人所不苟同。其实江湖术士觅食者流固多,但亦不乏高世贵人之风者,至其术则类于庄子讲僻统的故事,“有以封者,有以氵并氵辟纟光而终其生者”,下面我们举一则有关汉朝管辂的故事:
  石苞是鄞郡掌理农业的官员,问管辂说,你们同乡有一个人叫翟文耀,会隐身术,是否可信?管辂说,这是阴阳避匿之数,如果知道了这个方法,即山河大地,皆可隐藏,何况一个人在变化之内的七尺之躯,散云雾可以隐身,洒金水可以灭形,术足数成,这是很容易的事……
  但这却不是很容易的,本书中到处都散发了个中消息,要在有心者去捕捉去寻觅它了。
  总之,本书可说是南教授学《易》的心得报告,其中揭发了很多千古不传的秘密,也有些是他个人独到的创见与发明,虽不敢说已得三圣之秘钥,但却把《易经》与我们人生的关系,更拉近了一步。如同前面说过,《易经》是与人人有关的书,透过本书的问世,我们希望人人都能获得《易经》的帮助,无论你是政治家,企业界的领导人,抑是初出茅庐被领导的上班族,是“潜龙勿用”的在校学生或“飞龙在天”的功成名就、爬上事业巅峰的大家……本书对你趋吉避凶,走上成功之路,永享成功的果实,都会有着极大的帮助和影响。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