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z7 A$ M0 u5 g/ `! G
+ l- N# D2 M# R8 t* m 江郎才尽是个著名的成语,其典出自宋、齐、梁三朝的文人江淹。 4 t, \" w3 s' t, {7 B6 T
7 }4 v( P% Q& L, H 出仕过宋、齐、梁三朝的文人江淹(444-505年),他的《恨赋》和《别赋》,可以说是他的一张传诵千古、历久不衰的文学名片。这两篇赋的开头,那警策句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恨赋》为“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别赋》更概括,更简单,一下就击中你的心灵。“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江淹的这两篇代表作,只读一过,便很难忘却。赋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到南北朝已渐渐式微,但江淹却鲁殿灵光,枇杷晚翠,使这一样式的文体,迸发出灿烂的光华。
k6 `% n) m1 ^! @4 x5 d6 W6 W2 w# }% I8 g3 A9 L2 q: L
研究者认为江淹写作此一系列愁恨主题的赋,应该是在升明元年(477年)被萧道成赏识重用之前。因为他在刘宋朝任职时,颇不得意。不但被贬黜放逐过,还蒙冤入狱过,只有饱尝失意之苦,流放之难,生离之痛,死别之恨,才能写出真实的感情,深刻的体会。萧道成篡宋为齐后,江淹便春风得意,步步高升,历任显职,曾做过睥睨一方的御史中丞(相当于纪监委),弹劾过不少高官。萧衍篡齐为梁后,继续重用,官到金紫光禄大夫。自从江淹节节上升以后,虽然还写了不少诗赋,好像再无什么出色的作品。所以,他的存世作品,少有升明年后的。有人推断,一是他自己觉得不成样子,不好意思,未收入集中;二是别人也觉得不成样子,替他不好意思,遂从集中抽出。 $ U. m/ u. ?# C6 J% ~. B2 \, w
! _( I% }7 e4 m
于是,就出现了文学史上“江郎才尽”,这个独一无二的成语故事。 7 Y& ^2 M- u- N0 t B1 s
6 i/ G. E, s9 [* B9 ` W
《南史・江淹传》:“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云为宣城太守时罢归,始泊禅灵寺渚,夜梦一人自称张景阳,谓曰:‘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淹探怀中得数尺与之,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都尽。’顾见丘迟(464-508年),稍晚于江淹的梁朝文人谓曰:‘余此数尺,既无所用,以遗君’自尔淹文章踬矣。”
" \3 S" z# e# V* o/ A
: [: y0 O; J# H: U) C# F3 U( L “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钟嵘的《诗品》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估计江淹不止一次向他人讲过他编出来的这个梦,而且此公官做大了,也不太在乎撒谎必须撒圆的规矩。一回一个版本,才出现这种记载的不同。
6 H5 ?0 N6 B8 ~4 l) d4 H' [9 j
$ A* J! Q6 V7 b4 N 对于江淹这种“才尽”的说法,研究者认为,因为齐、梁“永明体”带来的创作新风,转移着读者的欣赏习惯。江淹跟不上文学潮流的转型,遂落伍于文学发展,才编出这段哄别人更哄自己的梦话。说张协(字景阳,西晋重要文人)把给江淹的锦缎,给予了新秀丘迟。也有另外一种说法,他发达了,他显贵了,他被权力腐蚀了,再也不肯在文学下力气,用功夫了。于是,说来也是颇阿Q式的,编出来这样一个挺有美感,挺有想像力,其实是自欺欺人的梦,下了台阶。 ( K' n1 y9 e& _5 g4 |( f
/ a ?9 t) v/ w* Y4 ]
不过,任何一个作家,都不可能拥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创作灵感,因此,也就不可能不面临着“江郎才尽”的这一天。只是有些人,脸皮比较厚,或者说是相当的不要脸,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江郎”,写不出东西,还非要挂着作家的胸卡,赖在文坛,假冒“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