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广州日报 如今的“离”字当“离开”“离去”讲。但在古代它和“离开”“离去”不沾边,它是人们用“捕鸟网”对鸟类进行“捕获”或“捕猎”的意思。
这一点我们从甲骨文的“离”字字形中,也能看得一清二楚。甲骨文的“离”字,上面是一只振翅欲飞的小鸟,下面是一个带长柄的捕鸟网,它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形象逼真,表示用网将鸟捕获。小篆的形体趋于繁化,而且发生了讹变,左边还是甲骨文字形的结构,上面的“鸟(隹)”移到了右边,下面的网在柄上又加了一只“手(又)”,表示用“手”握着“网柄”,而原来的“鸟”形移到右边后变成了“隹”字,“隹”就是“鸟”。繁体楷书“x”就是这样从小篆沿袭过来的。后来,人们发现“x”字的笔画太多,就把“x”字右边的“隹”去掉,变成了今天的“离”字。
正像“扇子”的“扇”和“犁子”的“犁”一样,“离”字也是既可以作动词又可以作名词,它后来又成了一种鸟名。在古代,“离”就是今天的黄鹂,是“鹂”的本字。《说文解字》曰:“离,离黄仓庚也。”《易・说卦》:“离为雉、九家,离为鸟,为飞、为鹤、为黄。”《颜氏家训》:“离则配禹。”还有《诗・邶风・旌丘》:“流离之子。”等等,这里的“离”都当“鹂”字讲。
既然“离”字当“鸟”或“用网捕鸟”讲,那么在古代,哪个汉字又表示“离开”呢?去!古代的“去”字就是“离开”“离去”的意思。甲骨文的“去”字,上面是一个“大”字,就像一个“站立的人”,下面是一个“口”字,表示“打开门出去”。它也是一个会意字,是“离开”的意思。金文字形与甲骨文上半部一样,下面的“口”字变成了“止(趾)”,表示用脚走出去,但字义还完全一样,还是表示“离开”的意思。《说文解字》曰:“去,人相违也。”“人相违”就是“人与人相背”,相背不就是“离开”吗?《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左传・襄公二十年》:“武子去所。”《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战国策・齐策》:“不能相去。”《谷梁传》:“大去者,不留一人之辞也。”这里的“去”都是“去”的本义,是“离开”的意思。如果翻译成“前往”“到达”就驴头不对马嘴了。我们现在还在用的“去世”“去职”也是“去”的本义。
既然鸟被捉住了,就要离开大树离开它的同伴,时间久了,“离”字的本义就渐渐失去,只剩下它的假借义“离开”“分离”了。如今我们再见到这个“离”字,绝不会把它和古时候的“捕鸟网”联系在一起了。(刘绍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