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81|回覆: 0

[古代科技] 中國茶栽培史(2)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0-7-16 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茶網
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外國商人為了從茶葉貿易中謀利,將中國茶葉大量運銷歐美,促進了茶葉出口。至1886年,輸出量達到260多萬擔的最高峯。當時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和湖南、湖北茶樹的栽培發展尤快,福州、廈門、寧波、上海和漢口等地均有洋行經營茶葉買賣。洋行買辦和官僚資本家結成一體,控制內外市場,殘酷剝削茶農;加以英國人又在印度、錫蘭(今斯裏蘭卡)大量發展茶葉生產,至20世紀初,中國茶葉產量日減。後因戰爭影響,山區生態條件受到破壞,引起水土流失,更使茶葉生產大幅度下降。1946~1948年間的年平均出口量僅27萬擔,全國總產量不到100萬擔。這種情況,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才發生根本性變化。現在,中國產茶區南起海南島、北至山東膠東半島,遍佈全國18個省(自治區)。1985年茶葉產量已達820多萬擔,外銷茶達280多萬擔。


    技術演變  中國古代很早就對茶樹的生物學特性以及適宜的生態條件有所認識。東晉杜毓【□賦】有:『靈山維□,奇產所鏡,厥生茗草。』唐、宋時期對宜茶之地和種茶方法等有許多記述。陸羽【茶經】記載種茶『法如種瓜』;『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指出了土壤不同對茶樹生長及品質的影響。古人還根據茶樹性喜溫濕環境的特性,總結出『名山出好茶』和『幽野產好茶』的實踐經驗。古茶書對茶樹品種分類、茶葉採摘時間和標準都有不少記載,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茶葉最初是將鮮葉曬乾或晾乾後即『煮作羹飲』。秦、漢時采葉作餅,北魏時【廣雅】中有『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的記載。唐代制茶技術大有改進,已能製造蒸青團茶。宋時制茶之法愈精,出現片茶和散茶兩大類。隨『鬥茶』之風興起,也產生了許多名茶。元明代以來,由於制茶技術不斷改進,逐漸形成綠茶、白茶、黃茶、黑茶、烏龍茶、紅茶6大茶類。


    傳向國外  中國茶向世界其他國家傳播,有史料記載的以日本最早。隋文帝開皇年間,中國飲茶風俗隨佛教文化傳入日本。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805),日本僧人最澄禪師來浙江學佛,回國時攜回茶子種植於滋賀縣今池上茶園,此後茶樹栽培在日本就逐漸由此向中部和南部傳播。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96),榮西禪師又由浙江帶回茶子種於佐賀縣,使日本種茶事業進一步發展。828年朝鮮使者金大廉由中國帶回茶子種於智異山下的華岩寺周圍,茶葉生產也得以開始。亞洲其他國家如印度尼西亞等自18世紀起才從中國引入茶子開始茶葉生產,19世紀中葉始有較大發展。非洲則在19世紀50年代前後開始發展種茶,20世紀才獲得較快發展。歐洲雖早在13世紀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已知飲茶之事,但直至17世紀初才開始從中國購買茶葉。俄國從中國引入茶子的時間更遲,1883年才開始大面積種植。現在世界產茶國家已有50多個,茶已成為許多國家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飲料。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