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新民晚报 宋浩杰
“衣食父母”在辞海中的解释为“赖以为生者”。
黄道婆,宋末元初松江府乌泥泾人(今徐汇区华泾镇东湾村人)。流落崖州三十余年,于元元贞年间返回故里。黄道婆回到故里以后,将海南的棉纺织技术与江南原有的先进麻纺和丝织技术相结合,经过革新与创造,形成了一套与棉纤维相适应的手工棉纺织工艺与工具,促进了以松江为中心的江南棉纺织业的蓬勃发展。黄道婆的棉纺织技术不仅促进江南的棉纺织业发展,还辐射到我国北方的许多地区,甚至还到国外,手工生产的棉布在世界市场上也风靡一时。明末清初,松江府已成为全国生产棉布的中心。“1869年,全国远距离销售的棉布中,松江府的七县一厅占全国销售总数的三分之二”(见中国纺织大学教授赵文榜:《黄道婆与棉纺织技艺革新》一文)。博得了“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美誉。在当时,手工生产的棉布恩惠了底层百姓,较好地解决了明清两代大量增殖的广大百姓的穿衣御寒问题。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生于上海,晚年升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明崇祯六年(1633年)在北京去世。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在上海“肇嘉浜北原”下葬(徐汇区南丹路17号“光启公园”内)。明末朝政混乱,赋税增加,加上自然灾害,当时饥荒现象已成为社会动荡的重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徐光启大力推广从国外引进并已在福建扎根且产量又极高的“番薯”,在全国取得成功。见土就长的“番薯”等农作物被称为“穷人的粮食”,是饥民赖以生活的粮食保障。十六世纪“番薯”等美洲作物的引种并取得成功,是中国历史上继水稻革命以后的“第二次农业革命”。引种最直接的结果是导致了中国人口的大量繁殖和爆炸性增长。“据统计,中国人口从明末的五千多万,到乾隆年间的近三万万。一百多年间的人口增长达6倍之多,究其原因,“番薯”等美洲作物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不得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见何秉棣:《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一文)
究其徐汇区方圆54.76平方公里的土地,实在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在她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既孕育出黄道婆这样的历史伟人,又曾是徐光启这样历史伟人的归宿地。由于这些历史伟人在当时社会所作出的丰功伟绩,较好地解决了中华民族底层百姓急需要解决的穿衣吃饭问题,使社会趋于稳定,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应该说:历史伟人黄道婆、徐光启是人民群众的“衣食父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