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22|回覆: 0

[古代科技] 宋代數學派『太極』觀(1)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2-4-26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國學文化
『太極』一詞由【易傳】最早提出。【周易・繫辭上】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原本是一個筮法概念,指大衍之數未分的狀態,一說指大衍之數中不用的『一』,韓康伯【繫辭注】說:『演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則其一不用也……斯易之太相也。』一說指大衍之數所用之四十九。崔憬說:『四十九數含而未分,是象太極也。』(李鼎祚【周易集解】)後引申為哲學概念,是宇宙萬物本質的代名詞,漢人劉歆、鄭玄等認為『太極』為『中央元氣』、『淳合未分之氣』,魏王弼認為『太極』為『無』,唐代孔穎達以『太極』為『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到宋代『太極』已徹底從宇宙生成論概念轉變為宇宙本體論概念。宋代象學派易學家一般均以『太極』為『氣』,數學派易學家一般以『太極』為融合了理、心、氣的『數』,從而形成宋代哲學上的數本體論流派。
一、邵雍太極觀

和其他易學哲學家一樣,邵雍在論述本體問題時,也使用了『太極』的概念。認為『太極』是生成天地萬物的本原:『生天地之始者,太極也。』(【皇極經世書・觀物外篇】)『能造萬物者,天地也;能造天地者,太極也。太極其可得而名乎?故強名之曰太極。』(【邵子全書】卷七【無名公傳】)
黃宗羲【宋元學案・百源學案】收錄邵雍之子邵伯溫【語錄】,其中有關於『太極』的論述:『夫太極者,在天地之先而不為先,在天地之後而不為後,終天地而未嘗終,始天地而未嘗始。與天地萬物圓融和會,而未嘗有先後始終者也……是故知太極者,有物之先,本已混成;有物之後,未曾虧損。自古及今,無時不存,無時不在。』
邵伯溫的解釋與其父不盡相同,認為太極與天地萬物『其實一時具足』,兩儀、四象、八卦是太極自身的展開。雖如此,但太極仍然是萬物的本原。邵雍以『太極』為宇宙本體論範疇,還用『一』、『道』、『心』等概念對太極進行詮釋。
1.一為太極
邵雍認為太極即『一』,『一』即太極:『太極一也,不坳;生二,二則神也……太極不動,發則神。』(【皇極經世書・觀物外篇下】)此段首句標點,一般標點為『太極一也,不動生二,二則神也。』有誤。『太極』即『一』,『太極』和『一』是同義語。『一者,數之始而非數也。』(【皇極經世書・觀物外篇上】)太極之『一』,不是數,因為處於不動的狀態,但它又是數的開始,由此發出二,二是寓示對立面的變化,一自身並不包涵二,即不包涵對立面,二是後來變化出來的,即邵氏的『一分為二』法,一生二,二生四,如其所言『十分為百,百分為千,千分為萬,猶根之有干,干之有枝』,一和二是根與干,干與枝的關係,根生於干,但干又不離根。與母子關係不同,母和子是分開的。
作為太極的『一』又是什麼?除了上面提到的不動狀態之外,邵氏後學蔡元定解釋為『一動一靜之間』:『一動一靜,天地之妙歟?一動一靜之間,天地之至妙歟?一動一靜之間者,非動非靜,而主乎動靜,所謂太極也。又曰思慮未起,鬼神莫知,不由乎我,更由乎誰?所謂範圍天地,曲成萬物,造化在我者也。蓋超乎形器,非數之所能及矣,雖然,是亦數也。』(【宋元學案・百源學案】)認為太極之一是『一動一靜之間』,非動非靜,卻能主宰動靜;超越形器,卻能化成萬物;非數可計,卻是數的根源,並將『一』看成是主宰造化的『我』。此說來源於邵雍的『天地之心』說。
邵雍之子邵伯溫解釋『一』:『天地萬物莫不以一為本,原於一而衍之為萬,窮天下之數復歸於一。一者何也?天地之心也,造化之原也。』一是萬物的本源,是天地之心,『天地之心,蓋於動靜之間,有以見之。夫天地之心,於此見之。聖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也,亦於此見之。』(同上)將太極『一』看成是『天地之心』、『聖人之心』符合邵雍本意。
2.心為太極
邵雍在【觀物外篇】中提出『心為太極』的命題。他對『心』作了界說:『心一而不分,則能應萬物,此君子所虛心而不動也。人心當如止水則定,定則靜,靜則明。』(【皇極經世書・觀物外篇下】)
邵雍太極為不動之心,『太極一也,不動』,亦是以不動之心論數的根源。『不動』是心的本性,邵子還引用【繫辭傳】的話進行說明,【繫辭傳】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聖人以此說心,退藏於密。』邵子認為:『無思無為者,神妙致一之地也。所謂一以貫之,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在易學史上第一次提出心是數的根源,『聖人之心』,『是亦數也』。並由此認為心為宇宙萬物的根源,他自己的先天之學即是『心法』:『先天之學,心法也。故圖皆自中起,萬化萬事生乎心也……先天之學,心也;後天之學,跡也。』(【皇極經世書・觀物外篇下】)所謂『心法』指心所本有的理則,『心法』即數學法則,這裏是針對先天圖而言,這個理則就是指形成先天圖的一分為二、二分為四的法則。邵雍認為:先天圖『圖雖無文,吾終日言而未嘗離乎是。蓋天地萬物之理,盡在其中矣。先天圖,環中也。』(【皇極經世書・觀物外篇下】)認為這個沒有文字的先天圖涵蓋了天地萬物之理。所謂『環中』的『中』,就圖形言,指先天圖的中宮,如同河洛之中五,是衍為河洛的宗主,又指六十四卦先天圖的坤復之間的『天根』處,是生成六十四卦的起點;就義理言,指太極,指心,是生成萬事萬物的人心,『心居人之中』。他在【擊壤集】中作【觀易吟】曰:
一物其來有一身,一身還有一乾坤。
能知萬物備於我,肯把三才別立根。
天向一中分體用,人於心上起經綸。
天人焉有兩般義,道不虛行只在人。
認為一即是心,『一中分體用』,『心上起經綸』,心是天地萬物之本。邵雍除言『人心』、『吾心』、『聖人之心』之外,還提到『天地之心』:『天地之心者,萬物之本也。天地之情者,情狀也,與鬼神之情狀同也。』(【皇極經世書・觀物外篇】)
他在【擊壤集】中作【自余吟】曰:
身在天地後,心在天地前。
天地自我出,自余何足言。
『心在天地前』的『心』有人認為指『天地之心』,並因此而認為邵氏易學是客觀唯心主義。這種說法顯然還沒有弄清『人之心』與『天地之心』的關係,邵雍曾說:『天地之心為己之心,其心無所不謀矣。』(【皇極經世書・觀物內篇】)
在邵雍看來,『天地之心』即『人之心』、『吾之心』、『己之心』,他還認為:『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心在天地之中即在人之中。再看【自余吟】中的『心在天地前』是與『身在天地後』相對而言的,此心當指人之心。邵雍的心實指人之心,那麼人之心又是指什麼?是指人的主體精神,還是指人的思維器官?
楊榮國認為:『太極是心,是主體精神;這一主體精神的體,是大中之體,它是不變的,所以說「不動」;可是它要「從時而順」,而又不能「滯於一方」,――這一主體的時空觀念,它有矛盾,因而有變化。』『太極是心,從而說明時間、空間只是存在於「心」的觀念形態,是先驗的認識形式。』並認定『邵雍的思想是主觀唯心論。』(楊榮國【邵雍思想批判】,載【歷史研究】1960年第5期,61―68頁)
侯外廬等認為:『心又指作為思維器官的心。』『邵雍所謂「心不可得而知」,說明不是一切事物都能被「心」所認識。』(侯外廬、邱漢先、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99―200頁)
楊、侯二先生將邵雍的太極之『心』看成主體精神或思維器官,是不夠全面的,邵雍的『心』指的是『心法』,心法即數法,即心中具有的生成先天圖的法則以及宇宙萬物演變的法則,這種法則即是一分為二等數的法則,即『理數』。在邵雍看來『太極』這個最高範疇,是個無所不包、無所不在的東西(除包括『心』、『道』、『一』外,還含有『氣』、道』等意義),是主客的統一體、物心的統一體。因而不能簡單地將邵雍思想說成主觀唯心主義或客觀唯心主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