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83|回覆: 0

[古代科技] 【農器圖譜】和【農器譜】關係試探 (3)

[複製連結]
真衣 發表於 2012-1-3 00: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科技日報
其次,【農器圖譜】在寫法上採用了先事後詩的方法,每一種農器都附有一首可若干首詩,以前這些詩作往往被當成王禎的創作,甚至有人認為王禎『詩學勝於農學』。實際上,【農器圖譜】中的詩正是秉承了前人的一貫做法,且大都可能出自前人之手。何以見得?一則是先事後詩,是宋人的一種寫作方法,宋人陳景沂的【全芳備祖】就採用了這種方法。二則是【農器譜】的出籠就與這種寫法結下了不解之緣。【農器譜】系補【禾譜】之缺而作,蘇軾在『秧馬歌』中述之甚詳。蘇軾在寫秧馬歌時,除了引述經典之外,還陳述自己見到的事實,並器物的結構和原理,還附上一首詩歌。為了彌補這一缺憾,曾之謹補寫了【農器譜】一書,寫法上自然也受到了蘇軾寫作秧馬的影響。『薅鼓』一節就非常明顯。王禎【農器圖譜】中的農器大多也是採用這種寫法,而這種寫法最初便是源於【禾譜】,源於東坡為【禾譜】所題,並附於【禾譜】之末的『秧馬歌』。明末徐光啟曾經批評王禎的詩學勝於農學,殊不知王禎的詩學是對宋人的仿效。如果硬要將王禎詩和宋人詩作比較,則會發現王禎所寫作的一些項目,如田制,所附的詩,篇幅較長,有時甚至長過正文。這也許就是王禎被譏諷為『詩學勝於農學』的原因。

    真正能將【農器譜】和【農器圖譜】區別開來的並不是寫法,而是其中的某些用語。從用語來看,曾氏為江西人,在湖南做官,兩地方言都稱稻為『禾』,【禾譜】實即『稻譜』。猶如北方人稱粟為谷一般,北方農書中的『種穀』,實即種粟。現存【禾譜】佚文中提到一品種稻品種『黃c禾』,而同一品種在王禎【農器圖譜】新添的『田制門』中則稱為『黃c稻』;[6]『錢D門』中的耘盪、薅馬,以及『蓑笠門』中的臂篝,『蕢門』中的篩谷拐、摜稻簞等是幾種典型的稻田中耕農器,但書中在介紹這兩種農具時,都以『禾』字表示『稻』字,因此,它們可能都是原曾氏【農器譜】的內容。倘若如此,耘盪出現的時間就不是王禎所在的元代,而是曾之謹生活的南宋。又從『艾門』中多用『禾』字這一事實來看,艾門可能基本上保留了原來曾書中的內容,且補充的地方也不多。典型的還有『杷[門』中的『禾擔』,禾擔並非普通的扁擔,而是一種負禾與薪的專用扁擔。主要用於稻禾在收割捆綁之後,從田間挑到穀場。禾擔的形制、用途和名稱,至今還保留在江西吉安一帶的農事和方言之中。種種跡象表明,曾氏【農器譜】中雖然沒有專列『杷[』一門,但王禎【農器圖譜】『杷[門』中的許多農器卻可能系來自曾氏【農器譜】。

    還有一點可以用來考察【農器圖譜】的某些內容可能出自曾氏【農器譜】的線索是作者在寫作時所流露出來的時代感。曾和王分屬宋代和元代。曾氏在寫作【農器譜】時,引用當代人的詩歌,因時間較近,沒有時代感,因此在人前面並不加朝代,而直呼其名,且多用敬詞,這就如同今人在寫作時,提到古人時直乎其名,名前還加上朝代,如宋代王安石,沉括之類,而提到今人則要加上『某先生』、『某同志』、『某教授』之類,以示尊敬。如『耒耜門』中,稱蘇軾為『蘇文忠公』,而沒有加上『昔』或『宋』的字樣,據此,我們可以進一步判斷,【農器圖譜】的『耒耜門』可能有因襲【農器譜】的地方,或者說,是從原書中直接移植過來的。王禎在提到前代的史實時,往往要加上『昔』或『宋』這樣的字眼,如可以肯定是王禎【農器圖譜】中新增類目『田制門』中的『沙田』一節中提到,『昔司馬溫公言,今闕政,水利居其一。』又說『宋乾道年間,梁俊彥請稅沙田,以助軍餉。既施行矣,時相葉J奏曰……』,這與王禎在寫作時間上的距離是吻合的,反過來也證明這兩段文字系王禎新寫;又如可以肯定為王禎新添的【蠶繅門】中,王禎寫道,『昔梅聖俞有蠶具、繭館詩,今不揆,續為之賦曰』。梅聖俞與王安石同時,他們之間有許多唱和之詩,可是在【蠶繅門】以外的【農器圖譜】的其它『門』中,如『蓑笠門』、『蕢門』 等在引用了王安石詩時,卻稱為『王荊公』,而不稱安石或介甫,更不加上『昔』字,證明這地方【農器圖譜】沿襲了【農器譜】。

    能否肯定上述篇名相同的內容都是來自曾之謹【農器譜】嗎?回答是否定的。我們認為,王禎在【農器圖譜】中雖然保留了曾之謹【農器譜】原來的篇目,但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並重新加以編排。這從書中引述了【農器譜】成書之後問世的文獻中可以得到證明。如,『耙』一節引了【種蒔直說】一書,由於宋代公私書目中都沒有【種蒔直說】一書的着錄,所以一般認為該書成書元初(滅金後並宋前,1234――1279),而【農器譜】則早在1201年以前即已成書。同樣的情況還有『耬鋤』一節,本節中除引用了【種蒔直說】之外,還引用了【韓氏直說】,而【韓氏直說】也是蒙古滅金並宋之前出現的一本農書。文中用語也能反映北方農書的特點,如稱禾穀類作物的為『谷』,植株為『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