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人民日报
“国学”一词自清末出现以来,一直存在各种不同理解,众说纷纭。近代,在学术思想上有相互对立的两家,其代表人物一是胡适,一是马一浮。
胡适在1919年12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七卷第一号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提出:“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只有一个主张,就是‘整理国故’。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这叫作“整理国故”。“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高谈‘保存国粹’。”“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功夫。”
此后,胡适又陆续撰文,补充阐释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阐明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国故”,是文化史,是过去的事情。也就是说,他意中的国学应该是“故”去的、缺乏现代生命力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