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东怀 原载 百度贴吧
战国楚墓简书《老子》及其文字研究
摘要:《老子》一书除了在长期流传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外,再加上人为的篡改,使之成为最难读懂的古代典籍之一。湖北郭店楚墓简书《老子》的出土,使一些基本问题得到了澄清。战国楚墓竹简的文字,长期以来也被错误地定性,下文对此作了改正。
关键词:简书老子注 战国楚墓竹简文字 蝌蚪文 宗周简书
简书《老子》注
1、大方无禺————大方无隅 这句话其实与我国上古时期的“天圆地方”的观念有关,《大戴礼•天圆》曰:“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楚辞•天问》:“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同书《惜世》曰:“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管子•内业》曰:“人能正静……乃能戴大寰而履大方。”这里的“大方”与《老子》中的“大方”是一个意思,指地;“隅”,郭店《老子》作“禺”,即今“隅”字,边也。“大方无禺”,方形莫大于地,却没有人知道它的四条边(或四个角)在哪里。 2、 天象无形————大象无形 “大象无形”与“大方无隅”两句,是“天圆地方”一个观念的两个方面,“大象”,即“天象”,在郭店《老子》中,“大象”正作“天象”。《易•系辞上》曰: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又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大方无禺”和“天象无形”虽为成说,老子在当时已持怀疑态度;虽然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天象”与“吉凶”有关,老子却并不认为“天象”对“吉凶”有预兆的作用,即“天象”是“无形”的。 3、 大器曼成————大器晚成 “晚”,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作“免”,郭店《老子》作“曼”,意为“快慢”之“慢”。大器,春秋时指作为国礼的玉器。《左传•哀公十一年》:“初,辕颇为司徒,赋封田以嫁公女,有余,以为大器。”《左传•文公十二年》:“襄仲辞玉,曰:‘君不忘先君之好,照临鲁国,镇抚其社稷,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辞玉。’对曰:‘不腆敝器,不足辞也。’”这里的“大器”就是指玉器。大器曼成:制作玉器是一个细致而缓慢的过程,是一段时间;《诗经•国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快了,玉器就会崩坏。“晚”,指玉器制作成功的瞬间,为一点时间。 4、宠辱若缨————宠辱若惊 后人谓“宠辱不惊”形容人气量之大,“宠辱若惊”形容人气量之狭,皆非《老子》原意。马王堆《老子》甲、乙本已皆误作“宠辱若惊”,而郭店《老子》“惊”作 “缨”。《左传•桓公二年》:“鞶、厉、游、缨,昭其数也。”杨伯峻注曰:“缨即马鞅,马颈上之革用以驾车者。”由此可知,春秋时期,缨,是用来控制马驾车用的。郭店《老子》:“宠辱若缨,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辱为下也,得之若缨,失之若缨。是谓宠辱(若)缨。”在这里,老子认为“宠”和“辱”就像控制马驾车的马鞅一样控制着人。因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得宠”有“得宠”的义务,“遭辱”有“遭辱”的原因。不仅如此,老子还认识到“宠”和“辱”不只有互相对立的一面,而且还有互相转化的一面————“贵大患若身”。联系“吾所以有大患者,以吾有身”来看,老子在这里讲的是祸患的问题,而不是讲人的气量,这种清醒的认识与《诗经•小雅•小旻》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惕是一致的。老子既不赞成极端的“宠”,也不赞成极端的“辱”,他说:“守中,笃也。”因此,他赞成“守中”。这种思想为孔子所本,中庸之道所以为大也。“宠辱若缨”在流传过程中,因口耳传授, “缨”与“惊”音近致误。郭店《老子》出土后,研究者皆认为“缨”当读为“惊”,以错纠正,此吾甚为不解也。 5、宠为下也 一般说来,“得宠”或“受宠”是一件荣耀的事情,是时下“公共关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即在古人也应有“如坐春风”之感,那么,老子为什么要说“宠为下也”呢?熟悉《老子》的人都知道,“为下”或“为……下”是老子处世哲学或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郭店《老子》曰:“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按照老子的观点,江海为百谷王,所以要为百谷下;圣人在民上,所以要“以言下之”;因为得“宠”,所以要“为下也”。“得宠”一方面是好事,另一方面也有危险,春秋时期持这种辨证的认识的人,不止老子一人。《左传•隐公三年》载石碏的一段话便是明证:“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得宠而能降,“降而不憾”,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坚持老子所说的“宠为下也”的原则,既已“为下”,则不需再“降”。“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吕氏春秋•知分篇》)的例子,可以为证。得宠而取谦下的态度,可以使“宠”不向“辱”转化,或转化得慢一些。此句虽不难解,然世人多惑于旧注而不解。 6、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此章老子讲的是辩证法,辩证法早在中国的西周就已经很发达了,《易•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指阴阳,或天地,可以用太极图来表示。这里的“美”与“恶”,“善”与“不善”可以看作太极图中的白鱼或者黑鱼,一个圆中有黑、白两条鱼,认清一条鱼,另一条鱼也就自然清楚了。 7、绝学无忧 此句在河上本第二卷之“还淳第十九”之末,在“易俗第二十”之首;在王本第十九章之末,第二十章之首。帛书乙本《老子》中的“绝学无忧”,前后衔接的内容与河、王本同,但不分章。从内容方面来看,“绝学无忧”应该前属,即应在王本第十九章之末,亦即郭店《老子》甲组第一简之末,其内容为:“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三言以为使不足,或令之,或乎属,视素保朴,少私寡欲。”所谓的“绝学”即“绝智弃辩”、“绝巧弃利”、 “绝伪弃虑”,这里的“智”指损民、伤民、害民的旁门左道;“巧”指制造“难得之货”的技术。在老子看来,“智”、“辩”、“巧”、“利”、“伪”、 “虑”,皆为后天习染,即“学”所致,如果能在主观上加以拒绝的话,就能达到“民利百倍”、“盗贼无有”、“民复季子”的“无忧”境界。可见“视素保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是对郭店《老子》甲组第一简内容的总结。 8、 季子————孝慈 “季子”,河、王本皆作“孝慈”,帛书甲本作“畜兹”,乙本作“孝兹”,郭店《老子》作“季子”。《诗经•召南•采苹》:“其谁尸之,有齐季女。”“季女”指少女,则“季子”为少男,或泛指少年。《老子》中的“赤子”指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季子”比“赤子”年龄大,在十岁左右。此时人涉世未深,天性未泯,老子所谓的“伪”、“虑”皆尚未发展成熟,处于天真无邪和天真浪漫的淳朴阶段。因此,“伪”、“虑”与“孝慈”无关。 9、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王本、河上本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简本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其余部分相同。简本以“学者”、“为道者”对举 ,而“为道”二字为解释此句的关键。关于“道”,老子说:“道法自然”,又说:“道恒无为也”,故“道”不可“为”,“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也。”又曰:“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因此,“为道者”就是做事违反自然规律————“道”的人。在老子看来,学习的人(或学者)多了,做事违反“道”的人就少了。“损之或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做事违反“道”的人越少,离老子的理想境界————“无为而无不为”便越近。学习可以明理,要达到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人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换句话说,要达到老子理想的境界,学习的人(或学者)越多越好。有意或无意地曲解“绝学无忧”和此句,使战国末期的“愚民”思想得售于《老子》。真正拒绝学习书本知识的论调,到战国后期才出现,《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这里虽有“孔子曰”,其实是庄子以后的学者所托,并非孔子本人所说话。 10、大小之多易,必多难————大小之多易必多难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简帛书法选》编辑组,文物出版社,2002年10月)标点为:“大小之多易必多难”,此简内容为“难”、“易”对举,故应为“大小之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11、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此句为简书唯物、王本唯心所由判也,简书又曰:“有无之相生也”。 12、故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正臣————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 既知简书“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被战国末期人改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节两种帛书尚保持原义,篡改是汉代以后之事。 注:王本,指《诸子集成。老子注》,中华书局,1954年12月; 河上本,指《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8月。 宗周简书————两千年来伟大的文化发现 1993年湖北省郭店战国墓葬出土了以《老子》为代表的一批楚竹书,在《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简帛书法选》编辑组,文物出版社,2002年10月)的“概说”中,认定这批竹书的文字“是典型的楚国地方文字”。笔者研究后发现,这种认定是完全不能令人信服的。 首先来看一下郭点楚简字型和笔划的特点,郭店楚简文字在字型方面的特点,一是少有棱角,二是相当于现代汉字的三角和方框多写为圆形,即为桃形或圈状,像蝌蚪的上体;笔划则多为弧形,笔划轻重的特点是在中间或稍前部分加重线条,后半部分疾速划过,起笔时笔锋细而尖,像蝌蚪的尾巴。此外,简书中的“见”、 “视”、“蜀”等字简直就是活灵活现的、游动的蝌蚪,所以说郭店楚简文字就是古代的“蝌蚪文”。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两次发现古文字,一是汉代景、武间,孔壁出土的古文字;二是晋太康年间,在汲县(今河南卫辉西南)出土了魏国的古文字,这两种古文字都称为“蝌蚪文”。也就是说,汉之鲁,三国之魏(战国),现代之楚,三国异代,不约而同,出土的简书文字皆形如蝌蚪,可见战国楚墓出土的竹简文字不是楚国的特产。孔壁出土的蝌蚪文,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说文解字序》又加上《春秋》,皆为典籍和史书;晋太康二年(281),汲县(今河南卫辉西南)出土的蝌蚪文《竹书纪年》,是史书;1993年,湖北省郭店出土的蝌蚪文,有《老子》、《太一生水》两篇道家著作,还有十几篇是儒家的著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也是蝌蚪文,主要内容有:《周易》、《诗论》等;清华竹简蝌蚪文的内容有《尚书》,还有一些类似《礼》、《乐》、《周易》等竹简。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文明的核心部分,是由蝌蚪文来承载的。《尚书》、《诗》、《易》、《礼》等多为周代的典籍,不可能用楚国文字来写。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韦编”是用熟牛皮编的简书。孔子出生于西元前551年,晚年应在西元前500年以后,郭店楚简下葬的时间在西元前300年前后,其写作时间肯定在下葬时间之前,从孔子读的韦编到郭店楚简也就是一百多年的时间,上博竹简有《周易》,因此可以断定孔子读的《周易》的文字就是上博简书上的文字。上博简的《诗论》中有《诗经》的原文,孔壁出土的蝌蚪文有《春秋》,据此可以确定孔子工作用字就是蝌蚪文,这种文字的书写速度大约是现在楷书的两到三倍。 《史记。老子列传》曰:“老子者,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周守藏室之史也。”据此,老子曾任“周守藏室之史”一职,毋庸置疑。周代之“史”,使用周代文字天经地义,所以郭店战国楚墓竹书《老子》的文字最迟应该是宗周的简书。 宗周的简书是由殷商时期发展而来,简书或墨书在殷商时期已是较为完备的文字系统,是殷、商、周三代的日常用字和简册用字,而甲骨文只是殷商时期卜筮或算卦专用字体,金文是两周铸青铜钟、鼎、刀、剑用的、具有装饰性的专用字体。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宗周简书的发现,不仅仅是发现一种古文字,而是连同它所承载的古代文化和文明。宗周简书作为“古文”,至秦被废除。秦始皇以一种新字体“今文”————隶书,代替旧字体“古文”————“蝌蚪文”,因而不存在“统一文字”之说。 “概说”将郭店楚简的文字定性为“典型的楚国地方文字”,大大地降低了郭店楚简文字的真正价值,是一种“欲益反损”的估价。
(参见《北大中文论坛》之“先秦墨书三论”)
作者简介:李东怀(1958--),男,江苏沭阳人,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助教 邮编:210003 地址:南京市华严岗一号 原载《辽宁大学学报》增刊200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