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83|回覆: 0

[漢語詞典] 秦觀陸游名字考釋

[複製連結]
+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07-4-24 11: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青藤書屋
秦觀名本自王觀,『觀』的意義與『觀』、『看』有關,應讀作guān,而不是『樓觀』、『道觀』的意思,不應讀作guàn。秦觀字少游,源自馬少游,極可能與蘇軾羨慕馬少游態度的影響有關。秦觀名和字與【列子】沒有關係。陸游的『游』,從『水』部,與水有關,不可能得自秦少游的『游』。說陸游母親因夢見秦觀而生陸游,因此以秦觀的名和字分別作陸游的字和名,純系後人因兩人名、字相同而附會成說,不足爲憑。說陸游因仰慕秦觀而以其名爲己字,是解釋通的,亦屬巧合,但陸游的名絕對與秦觀字少游無關。陸游字務觀,取義可能來自【列子】中的 『務內觀』,也可能來自秦觀的『觀』,也有可能來自【孟子】,但都是動詞『觀看』、『游觀』的意思,不是名詞『樓觀』、『游觀』的『觀』,應讀作guān,而不應讀作guàn
秦觀和陸游,宋代兩位傑出的文學家,因其名、字相同,常被學者相提並論。他們名字如何拼讀?來源及含義如何?兩者之間究竟是什麼樣的關係?歷代存在不同的看法,至今不少人仍不甚了了。一般人將秦觀、陸務觀的『觀』字讀平聲。也有人讀去聲,如於北山【陸游年譜】、劉黎明【陸游懸案揭秘】。有人認爲秦觀名本自王觀,字少游源於漢代馬少游。也有人如劉黎明認爲秦觀字少游本自【列子‧仲尼篇】。有人認爲陸游的名字源於秦觀,這以朱東潤【陸游傳】爲代表;也有人認爲純系附會,不可信,如於北山【陸游年譜】。當代學者如於北山【陸游年譜】、鄒志方【陸游家世】認爲陸游名字本於【列子‧仲尼篇】『務外游,不知務內觀』,於北山先生更明確指出陸游名字『可覘其家世與道家思想之關係。』[]劉黎明【陸游懸案揭秘】亦持此說。上述說法各有依據,但皆缺乏具體論證,難以令人信服,所以至今仍無統一的結論。陳冠明先生曾專門寫有【秦觀陸游名字解詁】一文(載【中華文史論叢】第二輯P29529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月版),作者引用一些文獻資料,堅持認爲陸游的名字是由秦觀名字而來。又以名字解詁的常識認爲秦觀、陸游名字中的『觀』應讀『去聲』,是名詞游觀(guàn)的意思。乍看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細推敲分析,陳氏觀點仍缺乏說服力。本文擬就這一問題展開詳盡論證,力圖得出科學的結論。

先看秦觀名字的由來、含義及讀音。這一問題從秦觀自述及同時人記述中即可找到明確答案。元豐六年(1083),秦觀三十五歲,九月後,爲王觀母親作墓志銘。【李氏夫人墓志銘】云:『至和中,先君游太學,事安定先生胡公。歲時歸覲,具言太學人物之盛,數稱海陵王君觀及其從弟覿有高才,力學而文,流輩無與比者。余時爲兒,侍左右,聞而心慕之,願即見,蓋不可得。後數年,二君相繼舉進士,中第,其試於有司,皆爲開封第一。名實既發,所與皆一時之豪。余遂以故人子獲從之游。』[]從這一段記述及有關材料得知,秦觀父親元化公曾游太學,師事理學家安定先生胡瑗,王觀亦師事胡瑗。元化公十分欽佩王觀及其從弟王覿,認爲他們的才華,流輩無人可比。因此,爲兒子取名秦觀(『至和』爲仁宗年號,即公元10541056年,時秦觀六至八歲)。秦觀二十八世孫秦瀛於清嘉慶時重編【淮海先生年譜】,其中案語說:『【李氏王夫人墓志銘】但言元化公稱王君觀及其從弟覿,而不言名先生。名先生之說,見於舊譜。然王君觀從弟名覿,而先生之季弟亦名覿,或取二王之名,先後以名其子,似可信也。』秦瀛認爲,秦觀、秦覿兄弟得名於王觀、王覿兄弟,所言是有道理的。古人喜以崇拜仰慕的古人或前輩名字給子女命名,是常見的現象。那麼,秦觀的『觀』字讀音如何呢?這要看王觀的『觀』字讀音。我們先分析一下 『觀』字,這是個形聲字,本寫作『觀』,許慎【說文解字】入『見』部。『觀』字有兩讀,一類【廣韻】作古丸切,平聲,見聲桓部,現代漢語拼音讀作guān;另一類【廣韻】作古玩切,去聲,見聲換部,現代漢語拼音讀作guàn。『觀』字讀音不同,意義迥別,讀作平聲時,一般爲動詞,意義與『看』、『見』有關,如觀看、觀覽、觀賞、游觀;讀作去聲時,爲名詞,意指可憑觀看或供觀看的建築物,如觀闕、樓觀、道觀,又有古國名、水名、姓名,也讀去聲,又名詞奇觀、壯觀、游觀等也讀去聲。清楚了『觀』字音、義的區別,現在可明確王觀的『觀』字意義及讀音。王觀與從弟王覿(dí)名皆與『看』、『見』有關,遵循一定規則,王觀的『觀』應讀作guān,而不可能是觀闕、道觀的『觀』的意思,即不應讀作guàn。因此,秦觀的『觀』也應讀作guān。王觀當時是著名詞人,秦觀愛詞、作詞即受其影響。
秦觀有兄弟三人,秦觀爲長兄,弟秦覿,字少儀,季弟秦覯,字少章。兄弟三人之名繁體字分別寫作『觀』、『覿』、『覯』,字形相似,字義相近,皆與『看』、『見』動作有關,有規律可循,根據字義,三字的讀音應分別讀作guāndí、gòu。因此,秦觀的『觀』字的意義也不可能是名詞樓觀、道觀的『觀』,不應讀作guàn
秦觀二十餘歲,始取『太虛』爲字,『太虛』當指『天』、『天空』。秦觀取此爲字,表明自己心似天高,氣凌太虛,形容志大氣盛。徐培均先生【秦少游年譜長編】卷首『傳略』中認爲秦觀字『太虛』亦與道家思想有關,並舉秦觀【反初詩】『昔年淮海來,邂逅安期生。謂我有靈骨,法當游太清。區中緣末斷,方外道難成。一落世間網,五十換嘉平』爲證,說:『此五十歲時追憶出生時受道家影響,字曰太虛,當由此也。』[]這一觀點值得商榷。秦觀思想中固多道家、道教成分,並不能說明他字『太虛』便是本自道家思想。陳師道【秦少游字序】(詳見下文)中既已明確記述秦觀字『太虛』是本自對杜牧的崇仰,志大氣盛,熱衷功名,那麼,『太虛』應理解爲『天』,而不應理解爲道家學說中的空寂玄奧之境。又有人認爲秦觀的『觀』意思是道觀的『觀』,應讀guàn,也是將字『太虛』理解爲道家學說中的『太虛』,名與字意義關聯,因此,秦觀的『觀』不是觀看的『觀』,不讀平聲。這是望文生義,主觀臆測,缺乏事實依據,不足爲憑。
元豐八年(1085),秦觀三十七歲,正式將原字『太虛』改爲『少游』。元佑元年(1086)二月一日,友人陳師道作有【秦少游字序】云:
元豐之末,余客東都,秦子從東來。別數歲矣,其容充然,其口隱然。余驚焉,以問秦子,曰:『往吾少時,如杜牧之強志盛氣,好大而見奇。讀兵家書,乃與意合,謂功譽可立致,而天下無難事。顧今二虜有可勝之勢,願效至計,以行天誅,回幽夏之故墟,吊唐晉之遺人,流聲無窮,爲計不朽,豈不偉哉!於是字以太虛,以導吾志。今吾年至而慮易,不待蹈險而悔及之。願還四方之事,歸老邑里如馬少游,於是字以少游,以識吾過。嘗欲以語公,又以爲可。於子何如?』余以謂取善於人,以成其身,君子偉之。且夫二子,或進以經世,或退以存身,可與爲仁矣。然行者難工,處者易持,牧之之智得,不若少游之拙失也。子以倍人之才,學益明矣,猶屈意於少游,豈過直以矯曲耶?子年益高,德益大,余將屢驚焉,不一再而已也。雖然,以子之才,雖不效於世,世不舍子,余意子終有萬里行也。如余之愚,莫宜於世,乃當守丘墓,保田裡,力農以奉公上,謹身以訓閶巷,生稱善人,死表於道,曰『處士陳君之墓』;或者天祚以年,見子功遂名成,奉身以還,王侯將相,高車大馬,祖行帳飲。於是,乘庳御駑,侯子上東門外,舉酒相屬,成公知人之名,以爲子賀,蓋自此始。[]
陳師道所述『元豐之末,余客東都,秦子從東來』。當指元豐八年,秦觀由高郵赴京準備應試時,得與陳師道重遇。從秦觀回答語氣看,必是五月及第之前的口吻,恰符合當時的心境。秦觀前此已有兩次落榜的痛苦經歷,有些心灰意冷,是蘇軾勉勵他繼續應試。此次應試吉凶未卜,前途難測。所以,說出一番自我安慰的話,實爲準備落榜時的心理調適。他自稱效法馬少游,改字『少游』,也是當時心境的反映,或者說是思想的一個側面。可知,秦觀因慕馬少游名,改字『少游』,以識其『過』。他以『少游』爲字,只是寄託僻居鄉里、小成即安、知足常樂的志趣,是一種心理上的需求,未必當真。實際上,秦觀還是想有所作爲的。陳師道與秦觀皆爲蘇軾弟子,彼此交遊唱和,相知甚深。陳氏言之鑿鑿,秦觀字『少游』是因仰慕馬少游的人格志趣而來,沒有其它更深的含義。陳氏的記述是可信的。徐培均先生明確說秦觀改字『少游』在元佑元年(1086),[]此說不確,蓋將陳師道作【秦少游字序】時間等同於秦觀改字『少游』時間。
元豐元年(1078)秋,參寥子有【彭門書事寄少游】詩,元豐二年,又有【子瞻赴守湖州少游與余同載因游惠山覽唐處士王武陵竇群朱宿詩追用其韻各賦三首】,可知,早在元豐元年(1078),秦觀已稱字『少游』。元豐七年(1084)春,蘇軾在黃州作有【和秦太虛梅花】詩,仍稱秦觀原字『太虛』。八月,秦觀自高郵至潤州,會蘇軾於金山,蘇軾【次韻滕元發許仲途秦少游詩】結句去:『何似秦郎妙天下,明年獻頌請東巡。』祝願秦觀明年考取進士。蘇軾此時已將秦觀字『太虛』改稱『少游』。但九月五日,蘇軾【上荊公書】中向王安石推薦秦觀,仍稱『高郵進士秦觀太虛』。可見,元豐元年(1078)至元豐八年(1085),秦觀字『少游』與字『太虛』並行,最後以『少游』行世。友人皆改稱『少游』,『太虛』遂不復使用。秦觀改字有一個過程。因此,嚴格說來,認爲秦觀於元佑元年或元豐八年改字『少游』,都是不確的。
關於馬少游其人,【後漢書‧馬援傳】云:
援擊交趾,謂官屬曰:『吾從弟少游常哀吾慨有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澤車,御款段(按:指行路遲緩)馬,爲郡掾史,守墳墓,鄉里稱善人,斯可矣。致求盈餘,但自苦耳。」當吾在浪泊、西裡間,虜未滅時,下潦上霧,毒氣熏蒸,仰視飛鳶@@墮水中,臥念少游平生時語,何可得也!今賴士大夫之力,被蒙大恩,猥先諸君紆佩金紫,且喜且慚。』吏士皆伏,稱『萬歲!』[]
可知,馬少游是知足求安、淡泊功名的人,與其兄馬援慷慨有大志、積極進取、熱衷功名不同。馬少游因此成爲後世文人消極時仰慕的典型。
秦觀由字『太虛』改字『少游』,極有可能與蘇軾有關。因此,有必要先談一下蘇軾對馬少游的態度。蘇軾詩中多處詠及馬少游,熙寧六年(1073)正月至六月,蘇軾在杭州通判任上,作【山村五絕】,譏諷新法,其五云:『竊祿忘歸我自羞,豐年底事汝憂愁?不須更待飛鳶墮,方念平生馬少游。』[]用【後漢書‧馬援傳】典,表示自己在位不能有所作爲,應學馬少游僻居鄉里,知足常樂,以示對新政的不滿。蘇轍有和詩云:『貧賤終身未要羞,山林難處便堪愁。近來南海波尤惡,未許乘槎自在游。』[]元豐二年(1079)春,蘇軾時在徐州任上,【次韻田國博部夫南京見寄二絕】其二云:『火冷餳稀杏粥稠,青裙縞袂餉田頭。大夫行役家人怨,應羨居鄉馬少游。』[]表達離鄉背井,宦遊他處,不及馬少游居鄉之好的心情。秦觀改字『少游』後,蘇軾詩中仍多處詠及馬少游。元佑四年(1089)春,蘇軾由翰林學士除龍圖閣學士,四月以後出知杭州。將赴杭時,他作有【次韻黃魯直寄題郭明父府推潁州西齋二首】,其二云:『寂寞東京月旦州,德星無復綴珠旒。莫嗟平輿空神物,尚有西齋接勝流。春夢屢尋湖十頃,家書新報橘千頭。雪堂亦有思歸曲,爲謝平生馬少游。』[10]【文選】中有石崇【〖思歸引〗序】云:『困於人間煩黷,常思歸而永嘆。尋覽樂篇,有【思歸引】,儻古人之情,有同於今,故制此曲。』表達歸隱之思。蘇軾曾裁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爲【思鄉曲】,抒發思歸之情。元佑七年(1092)九月,蘇軾由知揚州遷任兵部尚書,召還京城途中,作【行宿泗間見徐州張天驥次舊韻】,詩云:『二年三躡過淮舟,款段還逢馬少游。無事不妨長好飲,著書自要見窮愁。孤松早偃原非病,倦鳥雖還豈是休。更欲河邊幾來往,只今霜雪已蒙頭。』[11] 『張天驥』即蘇軾【次韻送張山人歸彭城】詩中的『張山人』,是一位不求仕進的風雅之士。【史記‧虞卿傳】云:『不得意乃著書,上采【春秋】,下觀近世……。』蘇軾詩中用此典故,是發抒不得意的牢騷。紹聖四年(1097)四月,蘇軾自惠州謫昌化軍安置,在儋州,作有【和陶酬劉柴桑】詩云:『紅與紫芋,遠插牆頭周。且放幽蘭香,莫爭霜菊秋。窮冬出瓮盎,磊落勝農疇。淇上白玉延,能復過此不?一飽忘故山,不思馬少游。』[12]忘卻故鄉,不思馬少游,是故作曠達。可見,蘇軾對馬少游是『情有獨鍾』,遭遇挫折時,總是羨慕馬少游的處世態度。
再看秦觀與蘇軾的交往。元豐元年(1078)四月,秦觀將入京應舉。途中首次拜謁蘇軾於徐州。(一說秦觀與蘇軾初識於熙寧十年,誤。)時蘇軾任徐州知府。彼此唱和,相得甚歡。秦觀秋試不售,蘇軾作詩慰之,並作書爲他鳴不平,【答秦太虛】中說此次落榜『此不足爲太虛損益,但吊有司之不幸爾。』[13]蘇軾一直欣賞秦觀的文才,關心他的前途,鼓勵他克服生活困難,讀書應舉。元豐三年(1080)二月,蘇軾遭貶至黃州,友人多畏禍遠避,秦觀仍一如既往,與蘇軾書信往來,寄贈詩歌。【與蘇黃州簡】[14]中表露出繫念之深情。蘇軾覆信表示感謝,並再次勉勵秦觀作文應舉。秦觀思想觀念深受蘇軾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陳祖美先生【讀〖蘇軾詩集〗漫筆】一文認爲,秦觀之所以人到中年,方由自取初字『太虛』改爲『少游』,與其說是受【後漢書‧馬援傳】啟發,毋寧說是對蘇軾政見愈益趨同之所致。[15]又【秦觀爲何由『太虛』改字『少游』?】一文中也說:『秦觀的「改字」,在很大程度上恐怕是對「蘇門」的追隨和趨同。』 [16]所論甚有見地。秦觀讀【後漢書‧馬援傳】中馬少游事跡,羨慕馬少游,極有可能是受到蘇軾的影響。
因此,秦觀名得自仰慕王觀,應讀作guān,字得自仰慕馬少游,與【列子‧仲尼第四】『務外游,不知務內觀』只是字面上的相同,沒有意義上的聯繫,也沒有任何材料說明其間的聯繫。劉黎明【陸游懸案揭秘】認爲:陸游之得名,本於【列子‧仲尼】『務外游,不知務內觀』。『這裡的「游」、「觀」就是陸游名字的出處,當然,這也是秦觀名字的出處。二人同據此書命名起字,所以才有這樣的巧合。』[17]完全是臆測之論,並無依據。
說秦觀的『觀』讀平聲,還有秦觀自己的詩爲證。元豐三年(1080)寒食前,蘇轍因貶筠州酒稅,經過高郵,與秦觀游賞唱和。游揚州時,蘇轍作有【揚州五詠】,其中第二首【平山堂】云:『堂上平看江上山,晴光千里對憑欄。海門僅可一二數,雲夢猶吞八九寬。檐外小堂陰蔽芾,壁間遺墨涕骼健H送鱟使風流盡,遺構仍鬍子細觀。』[18]秦觀當即有和作,題【次韻子由題平山堂】,詩云:『棟宇高開古寺間,盡收佳處入雕欄。山浮海上青螺遠,天轉江南碧玉寬。雨檻幽花滋淺淚,風清酒漲微瀾。遊人若論登臨美,須作淮東第一觀。』[19]蘇轍詩末句『仍鬍子細觀』的『觀』是動詞,讀平聲。秦觀詩末句『淮東第一觀』的『觀』是名詞,是『大觀』、『壯觀』的意思,應讀去聲。說明秦觀對『觀』的讀音不分,一律讀作平聲。這也說明秦觀將自己的名讀作平聲而不是去聲。平山堂牆壁至今仍存有『淮東第一觀』石刻大字,即從秦觀詩句而來。
秦觀的『觀』字取義、讀音本來即很清楚,沒有疑義。那麼,爲什麼現代不少人誤讀作guàn呢?始作俑者是南宋的劉克莊。劉克莊【送實之y廬陵】詩其二云:『君去江邊春色濃,郡花照席萬枝紅。守分風月元非贅,吏白文書但托聾。黃本何堪處秦觀,白麻近已拜申公。早歸了卻蘭台吏,莫久吟詩快閣中。』[20]根據詩律,此處秦觀的『觀』讀去聲,說明劉克莊認爲秦觀的『觀』應讀去聲。後人又將陸游與秦觀的名、字牽扯到一起,既認爲陸游名、字源於秦觀,既認爲陸務觀的『觀』應讀去聲,那麼,秦觀的『觀』當然應讀去聲了。南宋人認爲陸游名、字本自秦觀名、字,強調陸務觀的『觀』字讀去聲,已暗含秦觀的『觀』應讀去聲的意思。清代的錢大昕則明確說秦觀的『觀』與陸務觀的『觀』字一樣,應讀去聲。(詳見下文)但錢大昕並沒有進一步解釋清楚『觀』字讀去聲的原因,只是重複劉克莊以來的記述而已。後來便以訛傳訛,直至今日。

那麼,陸游名字的來源、含義和讀音又如何呢?與秦觀名、字的關係究竟怎樣呢?我們還是從頭談起。最早提出陸游字務觀的『觀』字讀音問題的是陸游的後輩詩人劉克莊(1187DD1269),他在【後村詩話】前集卷二中說:『史相力薦放翁,賜第。其去國自是台評然。王景文乃云:「直翁自了平生事,不了山陰陸務觀。」放翁見詩亦笑云:「我自務觀,乃去聲,如何把作平聲押了?」』[21]劉克莊認爲陸務觀的『觀』字應讀去聲,且引陸游自述爲據。但他沒有進一步解釋原因。又陸游詩文中並沒有有關自己名字的直接記述,同時代人和陸游家人也沒有陸游名字讀音的記述,劉克莊記述的可靠性就要打折扣了。劉克莊【後村詩話】前集作於六十歲(1247)以後,其時距陸游去世已隔40年左右,事實邈遠,且無任何旁證,劉克莊的記述值得懷疑。劉克莊的記述只能解釋爲,他認爲務觀的『觀』字應讀去聲。(劉克莊將秦觀的『觀』也讀作去聲,見上文。)
劉克莊稍後的葉紹翁【四朝聞見錄】『陸放翁』條記述陸游『名游,字當從觀(平聲),至今謂觀(去聲)。蓋母氏夢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爲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22]葉氏此段記述,有幾點可注意:1、葉氏認爲陸務觀的『觀』本應當讀平聲,但他沒有解釋理由。2、葉氏說陸務觀的『觀』『至今謂觀(去聲)』。說明劉克莊的解釋已很盛行,早已『深入人心』,大家都讀去聲了。3、葉氏說陸游的名字來源於秦觀,原因是陸游母親夢見秦觀而生陸游,因此以秦名爲字,秦字爲名。這一記載,不見陸游的自述,也未見陸游同時代人和家人的記述,可信性頗值得懷疑。於北山【陸游年譜】即斷言葉氏之言『乃妄說』。4、葉氏又記述有人說陸游因仰慕秦觀而以其名字名己名字,顯系根據【題陳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一詩而來,此詩確是表明陸游仰慕秦觀,且說自己名字與秦觀相同,但並不能得出有意取自秦觀名字的結論,說是巧合,是合理的解釋。於北山【陸游年譜】認爲是『一時興到語』,所言極是。如王安石的名與謝安(字安石)的字相同,只是偶合,王安石【謝安墩】詩即明確說:『我名公字偶相同。』葉紹翁,生卒年未詳,其學出於葉適(1150DD1223),是葉適的晚輩,不大可能親見陸游,所述皆系傳聞,並無可靠依據,因此也不能當真。
南宋末王應麟(1223DD1296)【困學紀聞】卷二十【雜識】云:『【列子】曰「務外游,不知務內觀。」陸游字務觀本此。』[23]認爲陸游的名字取義於【列子】。但這只是字面上的解釋,並不能證明陸游名字必定取自【列子】。上文已論述秦觀名字並不取義於【列子】,但字面上也相同。又【孟子‧盡心上】云:『故觀於海者難爲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爲言。』也不能說明秦觀和陸游名字來源於【孟子】。又南宋末韋居安的【梅詩話】卷中記載:『陸放翁名游,字務觀,觀字系去聲。或雲其母夢秦少游而寤,遂生放翁,因以其字命名,而名爲字。【後村詩話】載史相力薦放翁,賜第,其去國自是台評,王景文乃云:「直翁未了平生事,不了山陰陸務觀。」放翁見詩,笑云:「我自務觀乃去聲,如何作平聲押了。」近時方蒙仲有【奉題劉後村文稿】數首,內一絕云:「昔聞秦七與黃九,後有幼安與務觀。」觀字亦作平聲,想後村見之,亦發一笑。』[24]韋居安基本上綜合重複了劉克莊和葉紹翁的記述,他又記述了同時代的方蒙仲(名澄孫,以字行,官至秘書丞。)【奉題劉後村文稿】七絕數首,其中一絕中亦將『務觀』的『觀』字作平聲,說明南宋末仍有人認爲『務觀』的『觀』應讀平聲,韋居安則認爲應讀去聲。
此後,明代中葉的郎瑛在【七修類稿】卷二十一中亦重複葉紹翁的記述,認爲陸游母親夢秦少游而生陸游,故以秦名爲字,秦字爲名。清初沈雄【古今詞話‧詞評】上捲雲:『山陰陸務觀,母夢少游而生,故名其字而字其名。』亦承襲【四朝聞見錄】。查慎行在【得樹樓雜鈔】卷六中也認爲:『陸放翁名游,字務觀,其義出於【列子‧仲尼篇】「務外游,不知務內觀。外游者,取足於物;內觀者,取足於身。」觀字從去聲,後人作平聲,蓋未詳出處耳。』[25]吳景旭【歷代詩話】辛集七『蓮花博士』也重複【困學紀聞】和【四朝聞見錄】的觀點。胡鳴玉【訂訛雜錄】卷二 『大觀壯觀等語』條對『觀』字讀音做了綜合考察,最後總結說:『宋王景文詩:「直翁自了平生事,不了山陰陸務觀。」放翁見之笑曰:「我字務觀乃去聲,如何把做平聲押了?」此雖戲語,亦可爲用字不詳出處者戒。』[26]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四亦云:『秦觀字少游,陸游字務觀,皆去聲也。王景文詩:「直翁自了平生事,不了山陰陸務觀。」放翁見之,笑曰:「我字務觀,乃去聲,如何把做平聲押了?」』[27]上述諸家皆承劉克莊等記述而來,堅持認爲陸游名字是因其母夢見秦觀而來,或認爲源自【列子】。諸家皆認爲陸務觀的『觀』字應讀去聲,錢大昕則明確說秦觀和陸務觀的『觀』字皆應讀去聲,理由大概是,陸務觀的『觀』字讀去聲,自劉克莊以來,歷代多有學者主張讀去聲,陸游的名字源自秦觀,因此,秦觀的『觀』也應讀去聲。這種解釋也不能令人信服。
歷代所論如此。要徹底弄清陸游名字,還得詳細論證。陸游父親陸宰,有四子,長子陸淞,次子陸浚,三子陸游,四子陸臁!頒痢弊鍾辛蕉粒一讀作sōng,專指吳淞江,一讀作sòng,本作『凇』,意指如水淞、霧淞、雨淞,陸淞名取義當指後者,應讀作sòng。『浚』是『浚』的異體字,讀作jùn,指水深或疏浚。『游』讀作yóu,指河流的一段,如上游、下游,又指游泳。『臁倍磷shòu,意爲水貌。從兄弟取名的規律看,陸游兄弟四人名皆從『水』部,與水有關,且極可能取名詞意義,這樣,兄弟名才一致。陸游的『游』字取義極可能指河流一段的『游』,或取『爭上游』之義。而不是動詞游泳的『游』。退一步說,即使指游泳的『游』,也不可能指旅遊、遊覽的『游』。『游』字本爲兩字,一爲『游』,一爲『游』。『游』與『游』讀音相同,意義有別,一從『水』,一從『u』,浮行爲游,行走爲游。但因兩者音同形近,古籍中往往互相通用,但與『水』有關的,仍作『游』,而不作『游』。陸游的『游』與『水』有關,絕不是旅遊的『游』(游)。因此,陸游名不可能取自【列子】中的『務外游』。按通常情形,陸宰給兒子命名,是先考慮好的,兒子名皆從『水』,給長子取名與『水』有關,接下來其它兒子取名也都從『水』部。陸宰不可能先給三子取名陸游,且是秦少游的『游』,再給長子取名陸淞,二子、四子名也與『水』有關。陸淞名在前,已定下諸弟名皆從『水』的規矩,陸淞的『淞』與秦少游的『游』有何關係呢?由此可見,陸游的『游』只與『水』有關,與秦少游的『游』也沒有任何關係。
那麼,陸游字務觀與秦觀有無關係呢?陸游確實仰慕秦觀,有意學習秦觀的作品,詩文中多處述及。【劍南詩稿】卷六十二有【出塞四首借用秦少游韻】,是摹仿學習秦觀之作,卷七十有【出遊歸臥得雜詩】七絕,其中寫到:『半幅生絹大年畫,一聯新句少游詩。』明楊慎【詞品】卷三有陸游【鶯花亭】一詩,也是追思秦觀之作。【渭南文集】卷三十一有【跋秦淮海書】、【跋淮海集後】,【老學庵筆記】中亦有兩處言及秦觀。但所有這些都不能說明陸游的名字來自秦觀。【劍南詩稿】卷六十六【題陳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更明確表達對秦觀的仰慕之情,詩云:『晚生常恨不從公,忽拜英姿繪畫中。妄欲步趨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此詩只能說明,他的名字與秦觀的名字相同,並不能說明其名字的命名來源於秦觀。如僅理解爲字形相同,只是巧合,是沒有問題的。若理解爲字義、讀音皆相同,有意爲之,則有問題了。由上所論,秦觀的『觀』是觀看的『觀』,讀作guān,而不是讀作guàn;陸游字務觀的『觀』如與秦觀相同,則也應讀作guān,而不是讀作guàn。若如是,又與劉克莊【後村詩話】中記載的陸游自認爲『務觀』的『觀』應讀去聲相矛盾。至於『游』字,秦少游、陸游的『游』音義皆相同,應無疑義。但這並不能證明陸游取義於秦少游。秦少游得名於馬少游,陸游四兄弟名皆從『水』部,從由長兄『淞』字而來,與秦少游實無關係。
【列子‧仲尼第四】云:
初,子列子好游。壺丘子曰:『禦寇好游,游何所好?』列子曰:『游之樂所玩無故。人之游也,觀其所見;我之游也,觀其所變。游乎游乎!未有能辨其游者。』壺丘子曰:『禦寇之游,固與人同歟,而曰固與人異歟?凡所見,亦恆見其變。玩彼物之無故,不知我亦無故。務外游,不知(按:一本作『不如』)務內觀。外游者,求備於物;內觀者,取足於身。取足於身,游之至也;求備於物,游之不至也。』於是列子終身不出,自以爲不知游。壺丘子曰:『游其至乎!至游者,不知所適;至觀者,不知所c。物物皆游矣,物物皆觀矣,是我之所謂游,是我之所謂觀也。故曰:游其至矣乎!游其至矣乎!』[28]
楊伯峻【列子集釋】說:『外游內觀相對,則觀亦游也。』也就是說,游和觀同義,可互訓,游即觀,觀即游,觀即觀看、觀覽。此處,『觀』字應讀guān,而不應讀作guàn。壺丘子認爲,一般的游屬『外游』,是外在的;真正的游,屬『內觀』,是內在的。游在本質,不在形式,『內觀』是『游之至』。對照姓名的『名以正體,字以表德』,說陸游字務觀本於【列子】,『觀』是內在的,故用以爲命『字』,這樣解釋是可通的。只是沒有確鑿證據證明陸游名字一定來自【列子】。
陸游字務觀,即使取義於【列子】,『觀』字也只能讀作guān,而不能讀作guàn,這又與陸游自述『觀』應讀去聲相矛盾。這又如何解釋呢?只能有以下幾種解釋:1、陸游將『觀』字讀音讀錯了。2、陸游並沒有說明『務觀』取義於【列子】,而是另有他義,『觀』字讀去聲是對的,因此,『務觀』不可能源自【列子】,後人的理解是錯的。3、陸游的『自述』是劉克莊的編造,錯在劉克莊而不在陸游。4、如認定『觀』字讀去聲是對的,則陸務觀既不可能源自秦觀,也不可能源自【列子】,只能取義於觀闕、道觀的『觀』,這樣理解於意義上又解釋不通。
朱東潤先生信奉葉紹翁【四朝聞見錄】中『母氏夢秦少游而生公』之說,在【陸游傳】中是這樣描寫陸游降生情形的:
窗外的雨聲停下來了,倉里好像安靜了一些。他(陸宰)想起早一晚夫人曾經夢到秦觀,這一位比自己高一輩,詩和詞都做得很好,也能寫些文章。是一位舊派呀,不知婦道人家爲什麼會夢到他?何況這兩年皇上正在禁止元佑學術,凡是學習蘇軾、黃庭堅、秦觀、張耒這些人的詩文的,都要受到處分,那麼即使真是秦觀投胎,那有什麼好處呢?可是,話又得說回來,岳母不是晁家的嗎?他的兄弟輩沖之、說之、補之,還不都和蘇、黃有一些來往?補之和秦觀一樣,是蘇軾的門生,『蘇門四學士』中的人物。可能正因爲這個關係,夫人會夢到他罷。
『秦觀,字少游,這個孩子就起名陸游吧。』陸宰做出了決定。及至陸游長大以後,朋友們稱他爲陸務觀,就是這個由來。[29]
這一段描寫相當生動,真是『煞有介事』,其實是主觀發揮,將傳聞當作事實。這是不科學的。
古人命名取字的情況比較複雜,有的人『名』與『字』並無意義上的必然聯繫,多數人名與字存在意義上的聯繫。【白虎通‧姓名】說:『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古人更重視『字』,其中多寄託自己的志趣和文化情懷。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亦云:『字所以表其人之德。』表德之『字』,意義與『名』多有必然聯繫。前文已論證,秦觀,字少游,名與字並無意義上的聯繫。陸游字務觀,『游』與『觀』屬同訓體,可相互解釋,其意義上的聯繫是非常明顯的。陸游的『游』字既不是源自秦少游,務觀的『觀』字也未必源自秦觀。當然,由『游』、『觀』產生聯想,以秦觀的名當作自己的『字』,也是可能的。『務觀』是不是源自【列子】中的『務內觀』呢?這仍不能斷定。陸游的名既與【列子】中的『務外游』無關,字也不一定取自『務內觀』。不過,由『游』、『觀』產生聯想,取『務內觀』的『觀』作爲自己的字也是可能的。陸游字『務觀』還可以有另外的解釋:『務觀』的『務』與隋許善心、宋謝師稷皆字『務本』,唐關播字『務先』,南朝梁韋黯字『務直』,清彭行先字『務敏』的『務』意義上可能是一致的,皆是強調『必須』或『勉力從事』。古人取字喜帶『務』字,不獨陸游一人。這樣解釋,陸游名與『水』有關,是『上游』的游,引申爲遊覽的『游』,字『務觀』是強調認真仔細觀游,真正的『游』,則完全可通。另外,如說陸游字務觀源於【孟子‧盡心上】『故觀於海者難爲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爲言。』不是也有道理嗎?可歷代學者皆沒有如此解釋的。
再從『游』字與『觀』字的關係看,同爲『游觀』,音不同,義也迥異。義爲動作觀看時,『觀』音guān,如【戰國策‧秦三】云:『則臣之志,願少賜游觀之間,望見足下而入之。』 【關尹子‧六匕】云:『一蜂至微,亦能游觀乎天地。』王褒【聖主得賢臣頌】云:『今臣僻在西蜀,生於窮巷之中,長於蓬茨之下,無有游觀廣覽之知,願有至愚極陋之累。』作爲動詞觀看時,游即觀,觀即游,可互訓,可連用,也可分開使用,例子甚多,此不贅言。『游觀』又意指供遊覽的宮觀、樓觀,『觀』音guàn,如【史記‧李斯列傳】云:『治馳道,興游觀。揚雄【羽獵賦序】云:『游觀侈靡,窮妙極麗。』【南齊書‧文惠太子傳】云:『內施高鄣,造游觀數百間。』『游觀』可單稱『觀』,但不可單稱『游』,兩者不可互訓。也就是說,當作『樓觀』義時,『游』與『觀』只能連用或單用『觀』,不可能『游』與『觀』拆開使用。因此,陸游字務觀不可能指『樓觀』的『游觀』,不可能讀作guàn
綜上所論,至此可以得出明確結論:秦觀名本自王觀,『觀』的意義與『觀』、『看』有關,應讀作guān,而不是『樓觀』、『道觀』的意思,不應讀作guàn。秦觀字少游,源自馬少游,極可能與蘇軾羨慕馬少游態度的影響有關。秦觀名和字與【列子】沒有關係。如說字面上看出聯繫,也只是巧合,不是有意爲之。陸游的『游』,從『水』部,與水有關,先有長兄陸淞名從『水』,後有陸游名從『水』,而陸淞名與秦少游的『游』是無任何關係的,因此,陸游的『游』也不可能得自秦少游的『游』。說陸游母親因夢見秦觀而生陸游,因此以秦觀的名和字分別作陸游的字和名,純系後人因兩人名、字相同而附會成說,不足爲憑。說陸游因仰慕秦觀而以其名爲己字,是解釋通的,亦屬巧合,但陸游的名絕對與秦觀字少游無關。陸游字務觀,取義可能來自【列子】中的 『務內觀』,也可能來自秦觀的『觀』,也有可能來自【孟子】,但都是動詞『觀看』、『游觀』的意思,不可能是名詞『樓觀』、『游觀』的『觀』,應讀作guān,而不應讀作guàn。陸游何時取字『務觀』,是父親命名還是自己命名,皆有待考證,不應妄說。
[] 於北山【陸游年譜】P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 徐培均【淮海集箋注】(中)P10941095,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 徐培均【秦少游年譜長編】P12,中華書局2002年。
[] 陳師道【後山居士文集】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 徐培均【秦少游年譜長編】P2298,中華書局2002年。
[] 【後漢書】(三)P839,中華書局2003年。
[] 馮應榴 輯注【蘇軾詩集合注】卷九,P41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 【全宋詩】第十五冊【蘇轍】五,P9875,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  馮應榴 輯注【蘇軾詩集合注】卷十八,P89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0] 馮應榴 輯注【蘇軾詩集合注】卷三十一,P1551,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1] 馮應榴 輯注【蘇軾詩集合注】卷三十五,P1808,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2] 馮應榴 輯注【蘇軾詩集合注】卷四十一,P2119,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3] 孔凡禮 點校【蘇軾文集】(四)卷五十二,P1534,中華書局1986年。
[14] 徐培均【淮海集箋注】(中)P100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15] 【濰坊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16] 【文史知識】2006年第3期。
[17] 劉黎明【陸游懸案揭秘】P4,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18] 【全宋詩】第十五冊【蘇轍】九, P9942,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19] 徐培均【淮海集箋注】(上)P33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20] 【全宋詩】第五十八冊【劉克莊】十六,P36351,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21] 劉克莊 著,王秀梅 點校【後村詩話】P30,中華書局1983年。
[22] 葉紹翁 著,沈錫麟、馮惠民 點校【四朝聞見錄】P65,中華書局1989年。
[23]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4冊,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4] 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中)P550,中華書局1983年。
[25] 查慎行【得樹樓雜鈔】卷六,民國三年(1914)刊本。
[26] 胡鳴玉【訂訛雜錄】卷二,民國八年(1919)刊本。
[27]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P76,上海書店1983年。
[28] 楊伯峻【列子集釋】P127129,中華書局1979年。
[29] 朱東潤【陸游傳】P23,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作者:歐明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庚辰月戊申日|黃帝4722年三月十二日申時| 2025/4/9/週三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