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26|回復: 0

[史學] 读《资治通鉴》:有冕之王还是无冕之王

[複製鏈接]
南丘 發表於 2010-11-3 13: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天涯
战国时代是以“智力相雄长”,争于“气力”。所以,诸侯征战,讲智讲力,而不是迂腐地讲礼讲义。讲力,就是增强国力,扩张土地,用拳头来说话。讲智,就是以诈力行事,抛开所谓的仁义道德。但是,内心中不讲仁义道德是一回事,表现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尽管内心中不把“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当回事,在面子上还不能太过分。因为一旦赤裸裸地不义之事,其他国家就会抓住借口群起而攻之。因此,讲不讲仁义,已经不是发内内心的事情了,而是一种策略、计谋、手段和工具。当仁义道德、礼仪规范成为遮羞布,围绕着道德做文章,就成了“智”、“诈”的主要内容。
  
  我们的社会就是如此, “智力”并没有用到探索自然界和浩瀚宇宙的科学上去,而是用在了争权夺利利益争夺上。圣人的理想是好的,“内圣外王”的理想模式在现实操作层面遇到了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尴尬。一切都“发乎心”,一切都“归于情”,所以没有严格意义的规范,没有科学意义上的制度,唯有一面道德的大旗。于是,有些人真的拜倒在了这面大旗帜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和孟子意义上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而另外一些人却走向了另外一条路,他们貌似遵守道德,实则在围绕着道德做文章,把道德当成了靶子,多为诈力,他们却在玩弄道德、利用道德,挥舞道德的大棒,用道德来杀人,争权夺利。于是,高尚的道德沾满了罪恶的血腥。
  
  周显王三十五年,齐王和魏王在徐州会盟,相互成王。当王可能真得很过瘾,但是你当了王,那位“天下共主‘的周显王放在哪里呢?这两个诸侯不讲规矩,还如此猖狂地表现出来,看来在政治上很不成熟。你可以内心中把道德当儿戏,但却不能在实际行动中也把道德当儿戏,否则离灭亡就不远了。更可笑的是,在这里,是齐王承认魏王为王,魏王承认齐王为王,互相吹捧,其他人未必承认,这样称王,除了给人以讨伐的借口,毫无任何用处,只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痛快一时。周显王四十六年,韩、燕皆称王。赵武灵王独不肯,他说:“无其实,敢处其名乎?”所以只让自己的子民称自己为“君”。胡三省的注释一针见血:“赵武灵王之不肯称王,非守君臣之分,居之以谦也,将求其所大欲而力未能称心也。”赵武灵王有着更大的野心,不过目前的实力还不够。正如他所说的,无其实,空有虚名没有丝毫意义。当然,他不称王也不是对周显王忠心,守君臣之分,居之以谦,而是在暗地地壮大自己的实力,不给自己惹麻烦。看似在做一件规矩的事情,其实是一种策略。你是不是王,并不是把冕戴在自己头上就完事了,而是要靠实力作后盾。实力有了,即使你不称自己为王,你在人们心目中也已经是王了。相反,在实力不够的情况下,大摇旗鼓地称王,不仅时机未到,而且还授人以炳,别人就会挥舞起道德的大棒来惩治你。这样的选择镇不算明智。明不正,言不顺,则出师无名;一旦名正言顺了,打你就是理所当然,而你又没有御敌之力,只能挨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