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一元一 第二次机遇:元狩四年(前119)漠北决战。这是李广一生中最后一次出征,也是他第一次被授前将军。前将军是部队先锋,最有可能立功封侯。但是,大将军卫青得知匈奴大单于的具体位置后,将李广强行调往右将军赵食其部,逼迫他走右路。同时,卫青却安排新近失侯的公孙敖为前锋,将立功封侯的机会双手奉送公孙敖。
卫青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一是汉武帝临行前的交待。
二是卫青对公孙敖的私心。
漠北决战,汉武帝本不想让李广参战,李广年龄大了,自己对李广早有看法。在李广执意要求下,汉武帝勉强同意让他担任前将军。但是,临行前汉武帝却暗中告诫卫青:李广年迈,命不好,不要让他与匈奴单于对阵,以免误事(以为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卫青执行汉武帝的旨意,似无责任;但是,调走李广后,卫青却把机会给了公孙敖,原因何在?原来,公孙敖当年解救卫青于长公主密室,救命之恩,卫青岂能相忘?因此,遵旨调开李广后,卫青任命公孙敖为前将军,是其私心所致。因此,李广失去最后一次可能封侯的机会。
如果李广继续担任前将军,会不会封侯呢?无法推测。然而,李广不情愿地被调往东路,心情郁闷,加之因迷途迟返而获罪,确实是他自杀的重要原因。
立功是封侯的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径。而李广却认为,唯立功才能封侯,立功也必然封侯。其实大谬不然。对皇帝而言,你立功是理所当然的,无功即为过。没有浩浩皇恩,哪有赫赫军功?没有赫赫军功,哪有坦坦仕途?你李广连功过归属这常识性的问题都不能明辨,何谈封侯?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老将行》有两句诗: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后人对王维用典颇有争议,认为“不败”者是霍去病不是卫青;但是,对“李广无功缘数奇”达成了共识。“数奇”是命不好。
李广难封,是不是命乖时蹇?第一次,元光六年(前129)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四人各带一万兵马出征。其中,卫青是第一次任将出征。结果,公孙贺未遇敌,白跑一趟;卫青杀入龙城,斩敌七百;公孙敖损兵七千;李广最惨,全军覆灭,自己被俘,后逃回。
汉匈作战中,令汉军最头疼的问题,是不知道匈奴军队在哪里,因此,要么无功而返,要么遭遇强敌吃败仗。这就是命运!李广确实命运不济,四路人马中唯有他遭遇强敌。
第二次,元朔六年(前123),李广随卫青出征,未立功。第三次,元狩二年(前121)秋,汉武帝派张骞和李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率四万大军包围李广率领的四千人,李广毫不畏惧,沉着应战。张骞救兵到达,李广才得以脱险,但是,四千士兵几乎全军覆灭。上述三次战役,李广两次遇险,一次无功。命耶?非耶?
李广确实有机遇不佳的时候,但是,这种情况并非李广一人;当时许多将领都有类似经历。《史记・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的末尾,司马迁记录了诸多抗匈将军的遭遇,大都和李广相差无几。命耶?非耶?
龙城之战,李广已是资深将军,卫青则初出茅庐。卫青直指龙城,应当说不是天意,而是人意。龙城并非卫青所专有。这一选择可以给四人中任意一个人,包括李广。李广没有作此选择,看起来是命,又怎一个“命”字了得?血性长留千古名李广难封,有没有自身之过?
项羽困于垓下,三呼“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其实,世间纯粹偶然的失败极少,更何况李广确有自我之过。那么他过在何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