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36|回復: 8

[道学研究] 弱者之道:老子思想纵横谈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1-4-9 22: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弱者之道:老子思想纵横谈


65c98dde12014a291ee0fd2260ecc62c.jpg
作  者:刘庭华
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弱者之道 老子思想纵横谈内容简介

《老子》涵义极丰,意蕴玄远,读者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读去解。如哲学家重其辩证思维,政治家重其理政治国方略,军事家重其韬略思想,伦理家重其做人之道,医药家重其养生原理,等等。

刘庭华之解老,没有采用单角度眼光,而是对《老子》做了综合性的、多角度的解读。他的解读,当然是以学术研究为根基的,但却又并非是纯学理的,而是始终贯穿着一种精神,一个旨趣,即读老解老是为了国家民族的昌盛而从《老子》中汲取智慧,汲取有益的思想资源,借用鲁迅的话,就是:发思古之幽情,是为了现在。

作者将此书取名为《弱者之道》,表明他极为重视《老子》中屡出的这个“弱”字,表明他是以这个“弱”字作为主线来考察老子学说的方方面面的。这个书名,不如李零的《人往低处走》那么俗白有味,但一个“弱”字,却更能精准地抓住《老子》的思想特征。


弱者之道 老子思想纵横谈作者简介:

刘庭华,江西南康市人,1949年生,1968年入伍,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学系.历任班长、文书、排长,军事科学院军史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校军衔,中国孙子兵法学会、抗日战争史学会常务理事和书法家协会会员。先后获第五届全国“五个一工程”论文一等奖和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奖。

专著:《九一八事变研究》、《中国抗日战争论纲》、《中国局部抗战史略》、《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年要录.统计荟萃》、《毛泽东军事思想史纵论》和《将帅的隐秘世界》、《谋略通鉴》、《新三十计》等。合著:《中华三经》、《中国抗日战争史》(3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5卷本)独创性地提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应从“九一八”算起,毛泽东军事思想有三个理论来源等一

人生观:学问首推马克思,做人当如毛泽东

史学观:彰善贬恶述往事,扬上善若水之道德;秉笔直书为良史,持抱朴守拙乃品格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4-9 22:40 | 顯示全部樓層
弱者之道:老子思想纵横谈前言(1)
  其一

   中华文明论废兴, 老子奇龙作奇功。

  “道法自然”乃规律, “无中生有”唯物论。

  “去奢”“去泰”贵“守柔”,“无为而治”盛世行。

  “正国”“奇兵”兼两手,和谐世界乐大同。

  其二

  “知足”“知止”修身本,“少私寡欲”天下正。

  “上善若水”恒“谦下”,“抱朴守拙”戒逞能。

  “祸福倚伏”互转化,曲全枉正智愚公。

  大气做人从小事,“贵身”“守静”乃长生。

   这是我在写完《弱者之道——老子思想纵横谈》之后,有感而发写下的二首律诗,以表达我对老子和《道德经》的赞颂之心情,第一首言《老子》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历史地位与贡献,第二首言老子思想对个人修身养生的重要价值及意义。

一
   春秋末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作为道家思想的“第一小提琴手”,老子提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及其存在根据的“道”,创立了以“道”为中心的包括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天地自然、社会、人生哲学和养生长寿等内容的系统的哲学思想。老子的代表作《道德经》(亦即《老子》)分上篇“道经”计37章,下篇“德经”计44章,共81章5700余字。“道经”阐述宇宙万物本原,含天地阴阳变化之规律;“德经”言社会处世进退之方,蕴长寿养生之术。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历史上被翻译最多的两本书,第一本是《圣经》,第二本即是《老子》。

  战国早期的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第二小提琴手”,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以“道”为本的哲学体系,他一生视高官重利如浮云,“终身不仕”(《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第三》)、“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篇》),著书《庄子》,内含《逍遥游》、《天道》等33篇,10余万字,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对老子的“道”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发挥,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道家学说。

  司马迁认为,道家思想在先秦各派学说中,是唯一吸收了其他学派长处的优秀成果。道家从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的立场出发,宣扬“无为”,实际上是“无不为”,其主张是容易施行的。道家认为,事物没有既成不变之势,也没有永远不变之形,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司马迁说,道家的学说是“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JP2〗(《史记•太史公自序》)。这就是说,道家思想是依据阴阳家关于四时运行顺序之说,吸收了儒、墨两家的长处,又提取了名家之精要,随同时势的发展而发展,顺应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树立良好的风俗和应用于人事,都无不适宜,意旨简明扼要而容易掌握,办事少而收到的功效多。此外,道家还非常重视养生,提倡人的精神与形体要合一,认为,精神是人活着的根本,形体是人活着器具,一句话,生命高于一切。不先安定好自己的精神与形体,请免谈所谓治国平天下的大事。

  儒家学问广博,以《诗》、《书》、《礼》、《春秋》、《乐》等“六经”为学习的根本法式,然而,“六经”的本文及其解释等著述成千上万,接连几代人也弄不懂儒家的学问,一个人有生之年也可能搞不清楚它的“礼、仪”。所以,儒家学术渊博,但缺乏治国理民的切要主张,一切“以人主(帝王)天下为仪表”(《史记•太史公自序》),换一句话说,就是一切以帝王为楷模来规范天下臣民的言行,而提倡所谓的仁、义、礼、乐等个人品德修养,花费气力多而收到的功效少。所以,儒家学派所提倡、主张的事情难于完全照办(“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史记•太史公自序》)。但儒家主张的君臣父子之礼,区分夫妇长幼之别,则是不可改变的。

  墨家主张节约而难于遵循,如崇尚尧舜的道德品德,提倡君王住宿用茅草、芦苇盖的三尺高的房子,用陶簋吃饭,而且要吃糙米饭。夏天穿着葛布衣,冬天穿着鹿皮裘。墨家主张丧礼从简是对的,但提出只给死者做厚仅三寸的桐木棺材,〖JP2〗并以此“要万民统一标准”,而使贵贱尊卑没有区别了。墨家的主张实际上是完全的平均主义,所以“俭而难遵”(《史记•太史公自序》)。但墨家提倡的家家富足、人人饱暖的思想,还是可取的。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4-9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弱者之道:老子思想纵横谈前言(2)
  法家主张统治者要严刑酷法而少给臣民恩惠,不区分亲疏远近、贵贱尊卑,一律断之于法。这么一来,爱亲尊上的关系就不复存了,它可以用于一时,却不可长用。所以,法家是严酷而缺少恩惠(“严而少恩”《史记•太史公自序》),但法家主张君主尊贵,使臣卑下,上下名分、职分明确,还是不能更改的。

  名家专门取决于概念名称的争论,刻意烦琐,使人难于理解其意,所以说它使人受约束而容易丧失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名家使人俭善失真”《史记•太史公自序》)。但名家关于如何掌握概念,考察实际,进行比较验证,辩证名与实的关系,这种主张还是不能不予以认真考虑的。

  阴阳家注重吉凶祸福的预兆,如对四时、十二度和二十四节气各有所谓“宜”、“忌”的规定,说什么顺之者昌,逆之者不病则亡。这未必是对的。所以说阴阳家使人受到约束而多所畏惧(“使人拘多所畏”《史记•太史公自序》)。但它区分一年四季运行的顺序,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然运行规律,则是不可弃失的。

  综上所述,在先秦诸子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六家学说中可以看出,虽然他们都是努力探讨欲求天下太平的学派,但各自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方法与措施,也各不相同,有比较全面的,也有考虑不周到的。相比较而言,道家的学说直接从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出发,对社会人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司马迁说它是“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这就是我喜欢老子而深入研究老子及道家思想的主要原因。

  二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基础而形成的中国古代主流哲学思想文化,构成了中国哲学历史文化的根基。〖JP2〗老子的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政治、军事、宗教、医学、养生、气功和武术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可以直率地说,道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基因已经渗透到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换一句话说,即渗透到中国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至今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死观等各种思想文化观念。〖JP〗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老子最早提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一事物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的辩证法思想,并认识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一事物永远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的哲学思想光辉。老子首先提出了建立“以百姓之心为心”、“我无欲,而民自朴”的和谐社会构想;提出了“不以兵强天下”,大小国家都要相互“谦下”,建立太平世界的理想;提出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和大气做人,小细做事的修身原则;提出了修道养生与建康长寿的一套完整的理论、方法与措施,等等,不一而足。

  特别是,老子关于柔弱胜刚强、后发制人的战略策略思想,早已深深地融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思维理念中。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一次谈到八路军、新四军能够胜利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军事摩擦的经验时说:第一条出自《老子》,不为天下先,就是后发制人,不先发制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经几次讲过:我喜欢老子,因为老子不搞阴谋,搞阳谋。老子公开讲“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多次引用《老子》中“将欲夺之,必先与之”和“不为天下先”的论述,来阐明后发制人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策略,对打破敌人“围剿”的重要意义。他在指导中国工农红军反“围剿”作战和指导八路军、新四军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军事摩擦时,总是采用老子“不为天下先”的后发制人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策略。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的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后发制人。将后发制人规定为保卫祖国安全、巩固国防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首要原则,从而使我们始终处于有理、有利、有节的主动地位。可以说,后发制人的积极防御战争指导原则,贯穿于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和建国后反侵略战争的整个历史过程。毫无疑问,毛泽东后发制人的战争指导原则,从《老子》中汲取了丰富的思想养料。

  由于老子广泛而深刻地探讨并抽象了宇宙万物、自然天地、社会和人等及其运动规律,因而是一个博大的哲学思想体系,并提出了许多丰富的反映事物运动一般规律的哲学概念和名词,因而它们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成了千古名言。与此同时,它也因而获得了开放的理论品质,从而蕴涵着许多理论生长点和异域不同思想体系的融合点。

  老子的道家思想在世界各国产生过重要影响,国外许多哲学家称赞《老子》是“东方哲学的经典”。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博士说:“我把他(指老子)认作东方思想的代表”(见《禅与心理分析》)。美国高能物理学家卡泼勒说:“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论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 见《物理学之道》)。由此来看,长期扣在道家老子 “道”头上的“唯心主义”的帽子应该摘掉。

  这正是《老子》深奥思想文化的现代价值所在。今天,当我们探讨21世纪中国先进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时,面对目前人类地球村生存遇到的各种问题,怀抱“致虚、守静”的心态研究老子的道家思想,深深感到能从中汲取许多有益的思想智慧,并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啊!老子,不老的《老子》,你是中华文明的千年陈酿美酒,可谓愈老愈香呵!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4-9 22:44 | 顯示全部樓層
(一)老子与《老子》简介


   图为老子画像及《老子道德经》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任周朝(西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建都于镐,即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西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戍攻杀周幽王,次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历史上称平王东迁前为西周,此后为东周)掌管藏书室的史官。据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记载,孔子在拜见老子后,告诉他的弟子们说:老子像一条龙!(“吾今日见老子,其犹如龙邪!”)庄子对老子的思想最为钦服、推崇,认为老子是“古之博大真人!”孔子和庄子,与老子同时或稍后,他们从内心由衷地赞誉老子,这能不令人深思?

  关于《老子》的作者与成书的年代时间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看法。这主要源于司马迁《史记》中记载了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三个名叫“老子”的思想家,一是春秋末年周朝的李聃,另外两个是战国时期的楚国的隐士老莱子、周朝太史儋。第一,从时间上考证,《老子》的作者为李聃,比较符合史实。为什么呢?根据《史记》、《庄子》、《吕氏春秋》、《说苑》、《孔子家语》、《白虎通》等文献有关老子事迹的记载,老子比孔子年长,孔子曾数次当面向老子李聃请教道或礼的问题。虽然老子的生卒时间不详,但孔子的年龄有载可考。孔子出生于西元前551年,活了73岁。以此推想,老子比孔子早出生50年以上大概是没有问题的。而周朝太史儋是在孔子死后129年会见秦献公的。老莱子、周朝太史儋均没有见过李聃。

  第二,从《老子》的内容来看,《老子》的作者也是李聃。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听有人说,老莱子是楚国人,著书15篇阐述道家思想的作用,“与孔子同时云”。但对李聃,司马迁却没有用听说、怀疑的口气,而是肯定又详尽地说:“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由上可见,《老子》为李聃所著,是可信的。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掘出一批帛书,其中有用墨笔抄写的《老子》书甲、乙两部(参见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内容与今本《老子》大同小异,只是内容编排的顺序上有所不同。帛书《老子》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甲本用圆点作分章符号,乙本篇尾标有《德》、《道》篇题。据马王堆三号汉墓发掘帛书整理小组考证:甲本系抄写于汉高祖刘邦称帝前,乙本抄写于汉文帝即位前。楚国境内一个轪侯的子弟的墓里能葬入《老子》抄本,这说明《老子》在西汉初期已经影响很大,广泛流传。身为汉武帝时代的太史令司马迁无疑亲眼见过并认真读过《老子》这本书。所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说“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否则,他既不知道有上下篇,也更不清楚《老子》全书是五千余言。

  老子李聃活了160多岁,有人说他活了200多岁,这可能是有文字记载以来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一个人了。为什么呢?主要是老子从事研究道德经的主旨和目的,是“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以其修道而养寿”(《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这就是说,老子研究道德经不图任何功名利禄,既不想升官,也不想出名发财,只想通过研究道德经而健康长寿。

  老子在周朝首都住了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他是掌管藏书室的史官,使他有便利的条件阅读大量别人看不到的各种图书典籍。因此,老子通晓政治、历史、礼乐、天文、地理、人伦等。西元前516年,周朝王室发生内乱,各地诸侯纷纷造反,与周朝王室分庭抗礼,老子无辜蒙受失职之责。老子看到周朝日趋衰败,于是便离宫归隐,西出至函谷关时,遇到负责守关的周朝大夫尹喜,也喜欢道家思想的尹喜,一再对老子说:“您就要隐居了,请您勉为其难,为我写一本书吧!”老子为尹喜的行动所感动,故以历史上王朝兴衰成败,天下百姓安危祸福为借鉴,溯其源,著成《老子》一书,共5000余字,然后才离去归隐。后来,再也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了。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记载,老子的儿子叫李宗,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被封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官。李假的儿子李解是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而居住在齐地。

  在汉代以前,人们称道家为“黄老之学”,即将黄帝和老子并称,且把黄帝排列在老子之前,这说明老子的思想有一大部分源于黄帝的思想,换一句话说,老子的道家思想继承了黄帝的某些思想。民间至今仍盛传《黄帝阴符经》、《黄帝内经》等书,现在虽然已经没有黄帝的著作存世,但从其他历史文献中仍可发现,老子确实从黄帝的著述中汲取了一些思想养料。如《列子》载,“黄帝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而《老子》第六章则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庄子》中也有记载黄帝之言的,如“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等等。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4-9 22:46 | 顯示全部樓層
(二)老子是孔子心目中非常受尊敬的老师,孔子向他请教“礼”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道家学派和儒家学派历来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互相排斥,笔墨官司不断,庄子可以说是批判孔子儒家学说的急先锋。道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儒家则提倡仁义,主张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看来,这两派学术观点各异,但出发点和归宿点却是一样的,即希望用自己的学术思想教育和影响国君与民众,从而达到国家安定,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目的。道家和儒家完全可以互补,各取所长,为我所用。这方面,孔子做出了一个好的榜样,《史记》、《庄子》等史籍中,多处记载孔子曾向老子多次请教道或礼的问题。可以想见,当时孔子是非常虚心地想从老子的丰富智慧中汲取思想养料。

  由于孔子一生学问志在研究仁义、礼乐的治世之道,而未进入老子的真正的修道而体道的境界,所以,对老子所谈的“道”之理深感玄奥难懂,而惊叹老子像龙那样变幻莫测。但孔子还能将老子的“无欲”、“不争”、“柔弱胜刚强”、“慈、俭”、“无为”等道家思想原则,融会为儒家的“中庸”之道中。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记述,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南宫敬叔到周朝都城洛阳,向老子请教有关如何恢复“周礼”的问题。孔子带了一只大雁送给老子,作为第一次见面礼。这是有文化的送礼,老子认为,这是他们“互相以礼取义之物”,不像一般人那样是“以礼取利之物”,老子和大雁亲热几天以后,就把它放归到大自然了。

  孔子先谦虚地说:他已经意识到恢复礼制的重要性,但不能从理论的高度将它的重要性准确地说出来,特别是不能从周礼的典籍上说出,所以特别来请教老子。

  ——关于周礼问题。老子也非常谦虚地说:“对于周礼,我也只能说是略知一二。古礼上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祈祷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老子呷了一口茶,停顿片刻继续说:“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是的,天下如果没有叫人往好上去的规矩,而是谁想咋干就咋干,乱来一气,胡来一气,那不成了和禽兽完全一样了吗?像你说的,那个人在喝酒时掀翻桌子,说句笑话,如果不以礼的尺子去量一量,而那个人进一步无礼,让他在摆好酒席之时去尿洒一桌子,人人如此,天下的酒席不都成了无法下肚的尿席了吗?……”

  “这是笑话,这是笑话!”说到此,老子连声开心地大笑起来。孔子不仅没有笑,而且痛哭流涕,他感到异常欣慰,他多年想听到而未听到的话今天听到了,老子的话有高度,而且深入浅出,生动感人,孔子自言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关于酒席的人数和设置礼节问题。接着,老子又回答了孔子关于酒席的人数和设置的礼节问题。老子说:“我认为周礼说的一席8 人为好,有其道理。一席之上,要设2 个表示最崇敬的位子让宾客坐,此座位算作自然中的‘天’;设2 个较次一点的位子,让2 个主要的陪伴者来坐,这2 个陪伴者叫做‘介’与‘馔’,好比自然界中的阴与阳;设3 个位置再次一点的位子,让3 个起名叫众陪伴的人坐,这3 人好比是自然界的日月星,也叫三光;最次的一个位子,是主人坐,这个位子好比是自然界的地。这样8人,组成一个自然界,合乎天的规定,最为适宜。古籍上说,那就是:‘立宾以像天,立主以像地,立介馔以像阴阳,立三宾以像三光,古之制礼也。’至于说到宾客刚到之时,如何对他们礼让接待,古籍上也说得很清楚:‘主人拜迎于庠门之外。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至尊让也;盥洗扬觯,所以致洁也;拜至,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老子认为,做到这样的尊让洁敬之礼,人们就不会争斗,社会就能和谐,天下就会太平。

  ——关于孝敬父母之礼。老子还特别详细地回答了孔子关于如何实施孝敬父母礼节的问题。老子说:子女孝敬父母应该做到、或者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 冬天温暖被褥,酷暑清凉床席,晚上铺整床铺,早晨起来问安(“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二、见到父亲的朋友,父不近前,不要近前;父不叫退出,不要退出;问你话就答,不问就不言语。

  三、外出向父母告辞,归家向父母告回,出门远游要使父母知道所去的地方,学习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学出成绩(“出必面?返必告,所游必有常,所学必有业”)。

  四、与父母同住,别占尊贵的主房;与父母同坐,别占正中的尊位;与父母同行,别占正中的道路;与父母同站,别站门口正中(“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五、父母存,不许有以死,不许有私财。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悦色,有悦色者,必有婉容。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六、孝顺的子女对待父母最重要的主要有三大方面: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老子认为,孝爱是立身之本,可以衡量一个人是否真伟大,爱黎民者伟大,爱黎民而不爱黎民中的自己的父母者不是真伟大。

  孔子听着老子的讲话,连声叫好!拍手喝彩,连连点头,一脸钦佩的笑容。

  过了一会儿,老子又一一准确、明白和生动地回答了孔子关于朝拜礼、婚礼、祭祀礼、丧礼、亲友来往礼、经商买卖礼等,孔子听完老子关于讲解“周礼”的问题后,向老子表示,他决心回到鲁国执意不折不扣地恢复周礼,据理力争,说服国君,甚至不惜一死,进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安邦平天下。

  老子看得出来,孔子是一个正直、坦率的好人,是一个有德的善者,但就是过于外露,这未免有点不合时宜啊!出于关怀,也出于爱护,老子还是坦诚地提醒他:“您所说的周礼,制定它的人早已死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遇到适当的时势就出仕,遇到不适当的时势就隐居起来。我听说,会做生意的深藏货物,看上去好像什么也没有。君子具有很大的德行,而表面上却好像愚钝。除掉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除掉您雍容华贵的风度和过高的志向吧!这些对于您都没有好处。我要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很明显,老子对孔子想要不折不扣地恢复周礼是持批判汲取的态度的。

  孔子对老子泼给自己头上的凉水,不但没有感到生气、难堪,反而被感动,连连点头说:“是的,是的,先生的话确实是肺腑之言,一片真心。”

  孔子离开周朝都城洛阳回到鲁国后,向他的弟子们谈起对老子的看法,认为老子是一条龙,深奥莫测。他说:“对于鸟,我知道它能飞;对于鱼,我知道它能游;对于走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罩住它,会游的可以用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无法知道了,它能潜深水悠游四海,它能乘着风云而上青天。我今天见到的老聃,他就像一条龙!别说捉它,连琢磨都琢磨不透啊!”

  孔子被誉为“圣人”,而老子在孔子的心目中是一条龙。难怪孔子所尊敬的第一人就是周朝的老子李聃,“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参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4-9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孔子曾多次向老子请教“道”


  《庄子》“天运”、“刻意”、“知北游”等篇中记述,孔子到51岁时还没有领悟到“道”的精神,于是他前去拜见并求教于老子。老子看见孔子后便问:“我听说你是北方的贤者,你恐怕已经领悟了道的精神吧?”

  孔子回答说“至今还未能领悟到”。

  老子问:“你是怎样寻求道的呢? ”

  孔子回答说“我在规范、法度方面寻求道,用了5年的工夫还没有得到。”

  老子又问:“你又怎样寻求大道的呢?”

  孔子说:“我是从阴阳的变化来寻求,花了12年的时间还是没有得到道。”

  老子告诉孔子说:第一,道,是不能用来进献的,也不能用来奉送的,更是不能用来传告的。无心却适应,这就是道;调和而顺应,这就是德。而道与德便是帝业兴盛的凭借,王侯兴起的规律。第二,要领悟“道”的博大精神,你首先得斋戒静心,疏通心灵,清扫你的精神垃圾。具体来讲,就是要彻底去除一切贪图利禄、名声和权势的欲望。老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得到了利禄、名声和权势,便会唯恐丧失而整日战栗不安,若放弃上述东西又会悲苦不堪,而心中全无一点见识,眼睛只盯住自己所要的无休止名利等东西,这样的人,心灵的门户就永远不可能打开,因此就永远得不到道。

  还有一次,孔子为宣传他的“仁义”、“礼乐”等儒家思想,周游卫、宋、郑、陈、蔡等列国,但到处碰壁,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孔子深感困惑无奈,因而又一次回来向老子请教。他对老子说:“我研修《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已经很久了,熟悉了旧时的各种典章制度;用违反先王之制的72个国君为例,论述先王治世的方略和彰明周公、召公(周公、召公系周武王的两个弟弟)的政绩,可是一个国君也没有采用我的主张。实在难啊!不知道是人难于规劝,还是大道难于彰明?”

  老子说:“幸运啊!你不曾遇到过治世的国君!六经,乃是先王留下的遗迹,哪里是先王的本原!如今你所谈论的东西,就好像是足迹;足迹是脚踩出来的,然而足迹难道就是脚吗?”接着,老子用水鸟以眸子相诱、虫以鸣叫相诱而交合受孕生子的比喻,说明“本性不可改变,天命不可变更,时光不会停留,大道不会壅塞。假如真正得道,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受到阻遏;失道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此路不通”。

  孔子一听就明白,老子实际上是在含蓄地批评他,批评孔子没有顺应自然界和时代潮流的社会发展规律,总是往后看,希望现在的国君采纳前朝社会的政策、制度等。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时期,西周奴隶制社会已经面临崩溃,社会正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转变时期,原来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那一套制度、法规、礼乐等已经过时,遭到新生地主阶级和广大奴隶的强烈反对。此时的孔子,还去向东周列国国君推销奴隶制社会早期的那一套制度、法规、礼乐等,当然会遭到东周列国国君的强烈反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孔子的思想不与时俱进,思想太保守了。

  所以,老子说孔子没有真正得道,而且是一个失道的人(“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庄子•天运》)。孔子一生向往的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西周(《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由于他是“信而好古,敏以求之者”(《论语•述而》)。可以想见,孔子的思想是比较保守、落后的。因而,他周游东周列国宣传他的仁义、礼乐等,到处碰壁,也就不难理解了。后来,孔子也觉悟了,他说:与其去东周各国游说空洞的理论,不如在世时研究历史进行评论褒贬。因此,孔子改为潜心撰写《春秋》这部经典,上阐明三王之道,下辨别人事之纪,扬善贬恶。因而,司马迁说:“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指《春秋》所记的历史时间)”(《太史公自序》)。

  孔子听了老子的批评后,三个月闭门不出,深刻反省。之后,再去拜见老子,说:“我终于得道了。乌鸦喜鹊在巢里交尾孵化,鱼儿借助水里的泡沫生育,蜜蜂自化而生,生下弟弟哥哥就常常啼哭。很长时间了,我没有能跟万物的自然变化相识为友!不能跟自然的变化相识为友,又怎么能教化他人呢!”老子听了后说:“好。孔丘得道了!”

  由上可见,老子的“道”的本质与核心,就是顺应自然变化发展之规律,与时俱进。

   老子是对孔子思想产生较大影响的一个思想家。实际上,孔子也从老子的思想中汲取了不少有益的智慧养料来丰富充实儒家思想的。《老子》第十四章说:“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夷;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微”。《中庸》则云:“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老子》第四十七章说:“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中庸》则云:“不动而变,无为而成”。《老子》第六十五章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以其知之也”。而《论语》中则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子》第六十三章中有:“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论语》中则云:“或曰以德报怨何如?”或曰,显然是引用《老子》之言。其他文献中也有不少地方孔子引用《老子》思想的记载,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老子》在中国历史上曾引起四代皇帝的高度重视。唐玄宗李隆基曾亲自为《道德真经》作注,特意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均曾精心为《道德经》作注,他们都以治世的观点而注,从而将道教奉为最高经典,且多以宗教的观点加以领会,故道教将老子奉为“太上老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许多积极的智慧和方法。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4-9 22:49 | 顯示全部樓層
此书简介到此为止,其他同道可以继续补充本书余下内容,可以通过百度搜索到
雪峰山人 發表於 2011-4-13 14:02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延章 的文章

       中国武术应当是最讲究技能和霸权的,但在儒家思想影响之下的少林、武当等流派,却不以武艺的高低作为练武者的最终评价,讲究以德服人,而对于技艺则讲究以柔克刚、以无形胜有形,技艺高低不是认定武术家的根本标准。

  儒家思想是不赞成国与国结盟运动的,可以从儒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知。论语成于春秋战国时代,远交近伐、唯国家利益至上,是儒家所摒弃的,儒家讲究以孝治国,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4-14 08:04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雪峰山人 的文章

孙子兵法用事实证明,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之上上策。
另外,儒家思想被用到政治上,是对内,一般军事作用是对外,二者有所不同。至于那些技艺高低是不是武术家的根本标准,且这些标准由谁所定,这些需考究,不能泛泛而言。
谨慎的考证对于学术研究的客观性有巨大的好处,亦能善导读者。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