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98|回復: 0

[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中的水

[複製鏈接]
朱光 發表於 2019-6-21 07: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作为『万物之本源,诸生之宗室』(〖管子〗),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抽象为哲学概念,主要用于三个方面:①为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之一,〖尚书·洪范〗归纳为『水曰润下』,泛指具有寒凉、滋润、就下、闭藏等性能的事物或现象;②作为术数来解释自然规律与事物关系,『五行之理,原出自然;天地生成,莫不有数,圣人察河图而推定之。其序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如草木未实,胎卵未生,莫不先由于水,而后成形,是水为万物之先,故水数一』(〖类经图翼〗);③先秦时期广泛用于喻人、喻性、喻德、喻道。被引入中医学后,水仍具有本体与象征的双重涵义,用来解释与之相关相类的生理、病理现象。兹对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情况加以归纳总结。

自然之水

古代哲学认为,天地万物包括水都是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的结果。通过长期观察,古人发现自然界存在着『高下相召』的规律,即『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类经〗对此释曰:『召,犹招也。上者必降,下者必升,此天运循环之道也。阳必招阴,阴必招阳,此阴阳配合之理。故高下相召,则有升降,有升降则强弱相因而变作矣。』同时还存在着『同气相求』(〖周易·乾〗)的现象,故而『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由此可知,自然界的水是在天气阳热的作用下,地气蒸腾成云,复又在地之阴气的沉降作用下凝炼而形成的。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生理之水

中医学的水,广义者泛指一切体液的总称,包括精、血、髓、汗、泪、唾、涎、尿及乳汁、月经(经水)等;而狭义者指津液。

人体的水主要源于饮食。水的代谢过程大致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经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这一过程是以脾、肺、肾三脏为中心完成的,此如〖景岳全书〗言:『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此外,被称为『决渎之官』的三焦、『传导之官』的大肠、『州都之官』的膀胱,在水液的代谢过程中也都发挥着通道的作用。

水在人体内,正常情况下称为津液。一般而言,津之质地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起滋润作用,并能渗入血脉而有滑利作用;液之质地稠厚,流动性小,主要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布散后的津液,通过代谢、调节可以汗、尿、涕、唾等形式排出体外。

在水的代谢过程中,受自然现象启发,中医学尤为注重阳气的作用,即水的运行与利用,均离不开阳气的温运与气化。水不气化、流动,即为死水,即所谓『水离乎气,便是纯阴』(〖医理真传〗)。

列举几个与水液输布相关的概念,由此可看出水液运行与发挥作用的大致情况。

水之上源 肺居上焦,通过自身的宣发和肃降性能,能把中焦输送过来的水液调节、输布全身,外可为汗,下可为尿,此即所谓『通调水道』,为此〖医方集解〗称『肺为水之上源』。

水之下源 『肾者水脏,主津液』(〖素问·逆调论〗)。通过肾中精气的气化作用,肾实际上主宰着全身的津液代谢,维持着津液代谢的平衡,肺、脾等脏对水液的调节作用均有赖于肾中精气的资助。尤其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更是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直接相关。为此〖医方集解〗称『肾为水之上源』。

水火既济 是指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也称『心肾相交』。据天地阴阳升降之理,居上之心火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居下之肾水,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如此『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格致余论〗)。

病理之水

若相关脏腑功能失职,即可出现水液代谢失常、停留而发病。对此〖内经〗中有许多记述,还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如〖素问·逆调论〗言:『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灵枢·水胀〗云:『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素问·水热穴沦〗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素问·汤液醪醴论〗不仅分析了水肿的病机为『五脏阳以竭也,津藏充廓』,还提出了『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方法。〖伤寒论〗记述了太阳蓄水证及水逆证,治以五苓散;少阴水气证,治以真武汤。〖金匮要略〗按病因、病证把『水气』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类,并根据五脏证候分为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肾水,还提出『诸有水者,腰以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治疗原则。〖中藏经〗〖诸病源候论〗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均载有『十水』,但所述内容不一,如〖诸病源候论〗的『十水』指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并认为『夫水之病,皆生于腑脏』。〖丹溪心法〗将水肿分为阴水和阳水两大类。

水之代谢异常,还常常通过演变以湿、痰、饮的形式而致病。作为病理产物的水、湿、痰、饮,合则为一,分则为四,即『一源而四歧』,常导致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

一般认为,湿聚为水,水停成饮,饮凝成痰。就其形质而言,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清澈澄明者为水,而湿为水的弥散状态。就其停留的部位而言,湿可布散全身,尤易困中或趋下;水多泛溢肌表,以头面、四肢或全身水肿为特点;痰则外而皮肉筋骨,内而经络脏腑,无处不到,致病范围广泛;饮多停留于肠胃、胸胁、胸膈、肌肤等脏腑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并因其停留的部位不同而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不同病名。

因同源渐变,临床常出现两者并见相兼、难以截然分开的情况,如水湿、水饮、湿痰、痰饮等。但也存在着概念表述不严谨的问题,如『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伤寒论〗),此处『水气』,实指水饮或痰饮。

药用之水

在中医学看来,水即是药,具有药用价值,因此饮用或煎煮药物时应有所选择。

伤寒论〗已认识到作为溶剂的水,在浸泡与煎煮过程中会对药效产生影响,并列举了清浆水、甘澜水、潦水、麻沸汤、白饮等的用法。

李时珍对水的认识尤为细致而独到:『水者,坎之象也……其体纯阴,其用纯阳。上则为雨露霜雪,下则为海河泉井……水为万化之源』(〖本草纲目〗),并认为随着时令气候、地理禀赋、态势造化的不同,水的性味、进而功效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日常当择而饮之,以养生延年;疗疾煎药也当选择合适的水与药物相配,或将水作为药物来使用,以增效减毒。书中把水分为天水、地水两大类,并详细论述了诸如雨水、潦水、露水、甘露、明水、冬霜、井泉水、山岩泉水、热汤、生熟汤等43种水的形态、性味、功效、药用的毒副作用等。如冬霜『气味甘、寒,无毒……食之解酒热,伤寒鼻塞,酒后诸热面赤者』;井华水『气味甘、平,无毒……主治消渴反胃,热痢热淋,小便赤涩,却邪调中,下热气……宜煎补阴之药。』〖东医宝鉴〗在此基础上又作了部分调整增减。

勿庸讳言,受认知方法与水平的限制,中医学对水的认识大都源于对自然和生活现象的观察,难免夹有臆测,按现代科学的标准来衡量,或显得牵强附会。但科学也是有局限性的,所有的认知都有时代、文化背景。当许多科学家先后证实『水是有记忆的』,我们还怎能轻易、傲慢地潮笑古人的无知?

(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