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11|回覆: 2

[醫藥臨床] 齒痛驗方數則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6-26 10: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臨證遇齒痛一症,初起多在胃腸,久則及腎,常用之方如清胃散、瀉黃散之類,以清胃瀉火;玉女煎、腎氣丸、地黃湯之類等,施於臨證有效,有不效,恆思之。故錄所集單及小驗方幾則,以爲不備。

獨活、生地:【千金方】有『獨活、生地黃各三兩,細切,酒一升,漬一宿,含之。』主治齒根痛的記載。【本草從新】獨活『風熱齒痛』條復言:『文潞公藥准,用獨活、地黃等份爲末,每服三錢。』

細辛、蓽茇:【胡氏家藏古秘方偏方鈔】載:宋·太醫院有『細辛(去葉苗)、蓽茇等份,粗搗篩,每用一份,水一盞,煎十數沸,熱漱冷吐』主治牙齒痛久不愈。

升麻:【仁齋直指方】有升麻煎湯,熱漱咽之,治胃熱齒痛的記載。

青蒿:【濟急仙方】有青蒿一握,煎水漱之,治牙齒腫痛的記載。

蜂房:【十便良方】有露蜂房(燒存性研磨)以酒少許,調含漱之,治風熱牙腫連及頭面記載。【御藥院方】有用荊芥、細辛、露蜂房等份爲末,每用三錢,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漱冷吐,治牙齒疼痛記載。賀本緒編集【經效簡易百方錄】五官科齒疾第一方即露蜂房1個,水煎去渣,加雞蛋清1個,攪勻,1次服,治風火牙痛。

五倍子:【瀕湖集簡方】有用五倍子末,冷水調,塗頰外,有風牙腫痛的記載。

淫羊藿:【奇效良方】有淫羊藿不拘多少,爲粗末,煎湯漱牙治牙疼記載。

綠豆、食鹽:賀本緒編集【經效簡易百方錄】五官科齒疾第二方載用生綠豆180粒(搗碎),食鹽一撮,上二味,用開水沖泡,1日漱十餘次,主治齒齦腫痛、化膿。

花椒、白礬:賀本緒編的【經效簡易百方錄】五官科齒疾第三方載用花椒20粒,白礬6g,將上二味搗碎,獨頭蒜1頭搗爛,共調和如泥狀,塗於虎口(即合谷穴)處,用布包上,干後換藥,再包。治風火牙痛,冷熱飲食刺激痛甚。

細辛、樟腦:豐明德【中醫筆談】載一首牙痛外用方,用細辛4g,樟腦6g,先將細辛切碎,均勻鋪於小盤內,再將樟腦勻撒於細辛上,以小碗覆蓋盤底,最後將其移到明火上,加熱約1小時即成。待冷卻後把碗揭開,取出內面的黃霜,裝入瓶內密封備用。使用時用小棉球蘸藥霜納入,能殺蟲止痛,治療齲齒。

瓦松、白礬:王毓編的【偏方奇效聞見錄】載一齒齦腫痛漱口方,用瓦松、白礬各等份,水煎候溫漱口(【家藏秘方辨析】)。(雷輝 陝西省商洛市中醫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遊客  發表於 2019-6-27 07:28
臨證遇齒痛一症,初起多在胃腸,久則及腎,常用之方如清胃散、瀉黃散之類,以清胃瀉火;玉女煎、腎氣丸、地黃湯之類等,施於臨證有效,有不效,恆思之。故錄所集單及小驗方幾則,以爲不備。
整張單的藥材功效都一一解構了
孔世 發表於 2025-4-8 12:58 | 顯示全部樓層
【齒痛驗方考略】

按:齒痛一症,雖屬小恙,然病機虛實交錯。前賢論治多從陽明、少陰二經立說,實者責之胃火,虛者歸咎腎虧。今觀雷君所輯諸方,上溯【千金】,下逮近世驗案,皆以簡廉效驗爲要,誠補湯劑之未備。茲擇要辨析如次:

一、外治法之妙用
外治諸方尤合"急則治標"之旨。如蜂房一方,【十便良方】以酒調漱,取其祛風攻毒;【御藥院方】佐荊芥、細辛,則辛竄之力益彰。考蜂房本經謂其"主驚癇瘛瘲,寒熱邪氣",現代研究證實其含蜂膠素,確有消炎鎮痛之效。至若五倍子塗頰,乃取酸收之性以斂腫,與【本草衍義】"噙化治喉痹"理出一轍。

二、漱口方藥析微
漱口諸法暗合"就近祛邪"之機。細辛、蓽茇相伍,辛溫與辛熱並施,於【聖濟總錄】早有"二味等分搗篩,患處揩之"記載,較單用更增止痛之效。青蒿漱齒一方,李時珍謂其"治虛熱盜汗",而【本草蒙筌】獨標"口瘡牙痛"之用,蓋取其清透少陽鬱熱之功。

三、內服方配伍精義
獨活、地黃酒漬含服,法出【千金】,實寓深意。獨活善祛少陰伏風,【藥性論】明言"治齒痛";生地黃涼血滋陰,【別錄】稱"通血脈"。酒行藥勢,使風火併治。文彥博改作散劑內服,則變局部取效爲全身調節,可見古人化裁之妙。

四、穴位外敷新解
花椒、白礬敷合谷法,實開"上病下取"蹊徑。花椒【本經】主"邪氣咳逆",白礬【日華子本草】稱"消痰止渴",合蒜泥發泡,乃激經氣以調陰陽。此法與【針灸大成】"合谷主齒齲痛"之說遙相呼應,允爲內外同治典範。

結語:驗方之用,貴在知常達變。如升麻漱口專清胃熱,淫羊藿煎湯獨溫腎陽,臨證當審寒熱虛實。至若綠豆食鹽方,取咸寒軟堅;樟腦細辛霜,賴辛香殺蟲,皆示人以法度。然今人用古方,須知古今體質殊異,縱效方亦當辨證加減,方不負前賢苦心。

(按:本文所涉方藥劑量,宜參照現代藥典規範折算,孕婦及過敏體質者尤須慎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