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15|回覆: 2

[儒家學說] 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9-7-5 20: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為政篇第8章】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音zhuàn),曾是以為孝乎?"

『色難』,意為難在侍奉父母時要和顏悅色。『色』,指臉色。『服其勞』的『服』,指從事。『先生』,本章講孝,應指父兄。『饌』,指食用。

這段話的意思是:子夏請教老師什麼是孝。孔子說:"難的是對父母要和顏悅色。只是有事情子女去做,有酒飯給父兄食用,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本章承接上章。上章子游問孝,孔子說要有愛敬之心。本章子夏問孝,孔子說要和顏悅色。愛敬發自內心,臉色則是外在的態度。二者雖然側重點不同,但其本質都是孝道的體現,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因為人的臉色也是內心情感的表露,孔子強調子女盡孝難的是對父母和顏悅色,依然是強調要有發自內心的對父母的愛敬之情。從另一個角度講,人的內心是難以直接體察的,只有通過表露於外的臉色才可以感知,孔子答子夏問孝以『色難』二字,原因正在於此。

贍養父母,有事自己做,有飯先敬父兄食用,是子女的義務,是盡孝的起碼要求。孔子論孝,則超越了物質生活贍養的層次,直指內心的情感和表面的態度,這是在如何盡孝這個問題上體現出的仁與禮的關係。子女盡孝,發自內心的愛敬之情和態度上的和顏悅色,體現仁的精神;具體行為上的物質生活贍養體現禮的規範。沒有內心的愛敬,沒有態度上的和悅,只是行為上的依禮而行,還不能說是孝。

民間講孝,常言"孝順"。【論語】論孝只說"敬",未見說"順"。【孝經】也指出,一切順從父母不是孝。只有心存愛敬之情,面帶和悅之色,而又依禮而行,才是孝道的真締和要義。

附:

【原文】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①。有事,弟子服其勞②;有酒食,先生③饌④,曾是以為孝乎?"

【注釋】

①色難:指難在侍奉父母時要和顏悅色。色,臉色。②服其勞:服,從事。③先生:本章講孝,應指父兄。④饌(音zhuàn撰:食用。

【譯文】

子夏請教老師什麼是孝。孔子說,"難的是對父母要和顏悅色。只是有事情子女去做,有酒飯給父兄食用,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孟吵兩 發表於 2025-4-4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為政】"色難"章義疏

子夏問孝一章,夫子以"色難"二字點破孝道真諦。此二字雖簡,實含三重要義:一曰形色之難,二曰心色之難,三曰恆色之難。三者兼備,方為至孝。

形色之難,謂容貌辭氣之和悅。【禮記·祭義】云:"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此即【孝經】"養則致其樂"之謂。今人侍親,或蹙額而不自知,或應聲而不自覺,皆失形色之和。昔老萊子七十戲綵娛親,正得此中三昧。

心色之難,謂內心誠敬之恆常。【孟子】言"慕父母"之心,【中庸】謂"誠身"之道,皆指此而言。朱子【集注】云:"蓋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親之際,惟色為難耳。"心色相即,如鏡現影,未有內心不誠而能外現和顏者。

恆色之難,謂始終如一之工夫。【大戴禮】云:"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孝道非一時一事,乃終身踐履。程子謂:"色難者,觀父母之顏色而養之也。"此即【孝經】"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之總綱。

夫子特舉"服勞""供饌"二事為喻,正見世俗之惑。今之所謂孝者,多滯於事為之末,如王弼注【易】所謂"捨本逐末"者。然【禮記】明言:"孝子之有深愛者,氣志既得,容色以溫。"可知孝道之本,正在心色相融處。

至若"先生"之解,鄭玄注謂"父兄",皇侃疏雲"謂長老",要之皆指尊長而言。此章與上章子游問孝對觀,可見夫子教法:子游質直,故告以"不敬何以別乎";子夏謹細,故戒以"色難"。二章互明,正合【孝經】"愛敬盡於事親"之旨。

今人論孝,每言"孝順",實已失古義。【荀子·子道】載:"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可知孝非愚順。觀【孝經】諫諍章,更明孝道有"爭臣""爭子"之義。故夫子特揭"色難"二字,要在存誠主敬,非徒順命而已。

要之,此章大義有三:
一、孝道貴心不貴跡,重神不重形;
二、侍親之道,和顏悅色為難能;
三、孝非表面順從,乃內心愛敬之自然流露。

學者當於此章細參:日用之間,對親顏色如何?應事之際,存心誠敬否?久久體察,方知"色難"二字,實為盡孝之要訣。
火焰之歌 發表於 2025-4-14 18: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為政】"色難"章義理髮微

【論語·為政】第八章載子夏問孝,孔子以"色難"二字點出孝道真諦。此章雖僅三十餘字,然義理精深,當從形下之"事"與形上之"心"兩個層面加以闡發。

一、形下層面:孝之基礎在"事養"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二句,揭示孝道的基本要求。朱子【集注】云:"服勞奉養,未足為孝。"此即【孝經】"謹身節用,以養父母"之義。古人以"昏定晨省"為日常之禮,"冬溫夏凊"為時節之養,皆屬事親之基本規範。然孔子設問"曾是以為孝乎",實已點明物質奉養僅為孝道之基,未達孝道之本。

二、形上層面:孝之本真在"心色"
"色難"二字實為全章樞要。鄭玄註:"言和顏悅色是為難也。"【禮記·祭義】云:"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此即孟子"養志"之說。蓋人子事親,形骸之勞易盡,顏色之和難持。程頤謂:"事親之際,惟色為難,能養可能也,和顏色為難。"此中深意,正在強調孝道須由外顯內,自形入神。

三、心色關係之哲學意蘊
孔子言"色難",實開顯儒家"誠於中形於外"的修養工夫。【中庸】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孝子之色即是此"中和"之道的具體呈現。陽明先生云:"心正則眸子了焉",推而廣之,心敬則顏色和焉。故【孝經】特重"愛敬盡於事親",正與孔子"色難"之教相呼應。

四、當代啟示
今人論孝,多滯於物質贍養層面。觀孔子之教,可知孝道有三重境界:下者止於養體,中者達於悅色,上者臻於安親之心。王鳳儀先生云:"孝身不如孝心,孝心不如孝性。"此即"色難"之現代表述。當今社會尤當警惕"能養而色難"的普遍現象,重拾"婉容愉色"的孝道真義。

結語:
孔子答子夏問孝,實為後世立極。孝道之難,不在力不贍養,而在心難恆敬;不在事不周全,而在色難常和。明乎此,則知【論語】此章實為醫治"能養不敬"時代病症之良方。學者當於此章細參力行,方得孝道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