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郭猗与准皆有怨于太弟乂,猗谓相国粲曰:『殿下光文帝之世孙,主上之嫡子,四海莫不属心,柰何欲以天下与太弟乎!且臣闻太弟与大将军谋因三月上巳大宴作乱,事成,许以主上为太上皇,大将军为皇太子,又许卫军为大单于。三王处不疑之地,并握重兵,以此举事,无不成者。然二王贪一时之利,不顾父兄,事成之后,主上岂有全理!殿下兄弟,固不待言;东宫、相国、单于,当在武陵兄弟,何肯与人也!今祸期甚迫,宜早图之。臣屡言于主上,主上笃于友爱,以臣刀锯之余,终不之信,愿殿下勿泄,密表其状。殿下傥不信臣,可召大将军从事中郎王皮、卫军司马刘惇,假之恩意,许其归首以问之,必可知也。』粲许之。猗密谓皮、惇曰:『二王逆状,主上及相国具知之矣,卿同之乎?』二人惊曰:『无之。』猗曰:『兹事已决,吾怜卿亲旧并见族耳!』因欷流涕。二人大惧,叩头求哀。猗曰:『吾为卿计,卿能用之乎?相国问卿,卿但云「有之」;若责卿不先启,卿即云「臣诚负死罪。然仰惟主上宽仁,殿下敦睦,苟言不见信,则陷于诬谮不测之诛,故不敢言也。」』皮、惇许诺。粲召问之,二人至不同时,而其辞若一,粲以为信然。 翻译 郭猗及靳准二人都和太弟刘乂有宿怨,一日郭猗对相国刘粲说道:『殿下,您是光文帝刘渊的嫡孙,当今皇上的嫡子,四海之内都把心寄托于您,却奈何要把这个天下传与太弟呢?而且臣听闻,太弟刘乂意图联合大将军刘骥密谋,因借三月上巳那场宴会,来实施政变,若其谋划成功,将答应当今皇上,册封为太上皇,而大将军刘骥则立为皇太子,并且应许封卫将军刘劢为大单于。三王素得当今皇上的信赖,未曾被猜疑,手中又握着重大兵权,借着这些条件来举事,无有不成功的。而二王又时常贪图一时的小利,是不顾全父兄的人。这二人计谋一旦得逞,当今皇上怎么可能得到保全呢?而殿下与他们只是兄弟关系,下场恐怕就不言而喻了。最后,东宫、相国、单于这种极为高贵的官职,也将是属于殿下的兄弟,刘乂的儿子刘武陵,如何肯让给他人呢?现在祸乱之日已经很迫近了,还是尽快做应对之策好。臣已经多次向皇上进言此事,可皇上很重亲情,因为臣是阉割过的宦官,始终无法得其信任,事关重大,还望殿下切勿泄露今日你我之间关于刘乂谋反的密谈。如果殿下缺乏信任于臣,可以召唤大将军刘骥、从事中郎王皮、卫军司马刘惇,假借有意赐恩于他们,并准许他们自首赎罪,然后再审问,一定可以知晓其谋。』相国刘粲准许了。然后郭猗又私下对王皮、刘惇说:『二王谋反的情况,皇上与相国刘粲都知道了,你们参与了吗?』二人惊骇地说:『没有。』郭猗说:『这件事已决定了处理办法,我只是怜悯你们的亲戚朋友都要被灭族罢了!』说完抽泣着流泪。二人大为恐惧,连忙磕头哀求。郭猗说:『我替你们考虑,你们能采用吗?相国如果问你们,你们只说「有此事」,如果相国斥责你们不事先启奏,你们就说:「我们的确身负死罪,但是我们只考虑皇上宽厚仁爱、殿下也敦厚温和,如果我们说了而不被相信,就会遭到诬陷挑拨的罪名而被处死,所以不敢说了。」』王皮、刘惇答应了。刘粲召他们询问,两人来的时间不同,但所说的话相同,刘粲就认为刘谋反是真的了。 解析 我们观察下来,古代的预定的皇位继承人,大部分都没有机会真正继承皇位,究其原因是早立好了继承人,相当于把自己当成了一个靶子,很多有潜在继承可能性的人都会不遗余力来挑拨离间继承人和皇帝之间的关系,从而让皇帝另立继承人。 这里又是这个套路,等到皇帝的儿子长大后被委以重任,很明显皇太弟已经没有可能性继位了,而且内部的谈话被告发了,很明显皇帝方面对皇太弟这里做了监控,被告发后自己的支持力量又被削弱了。因为前面不想反,后面如果要留下一条命的话,必须辞去皇太弟的位置来做一个测试,如果皇帝真的想让儿子继位,那你也让就皇帝方面有一个台阶,如果皇帝没有这个意思,那你这样做一下后,也会获得很好的名声,让皇帝对你另眼相看。总之什么都不干的话,只能坐等人去挑拨离间了。 而皇太弟刘乂以前得罪过的人,看到有机会了,皇太弟和皇帝方面的关系开始有了隔阂,所以抓住这个机会开始编排诽谤刘乂,说他们已经按照好政变后的权力分配,其实他这里面说的还是有漏洞的,说政变成功后把现在的皇上变成太上皇,这个就是很有问题的,一般如果政变成功,肯定是把老皇帝干掉的,不然容易死灰复燃。而且他恐吓和威胁了其他的两位来帮他作证,先恐吓对方,再给解决方法是恐吓术成功的主要方法,其实刘粲方面只要拿到和谋反有一点点搭界的口供,就会立即动手杀掉刘乂,不需要证据,只要有谋反的可能性就必须先下手。 九五智囊认为:在古代那种权力斗争的情况下为了权力和自己的安全是不顾亲情的,必须提前给自己安排退路,或者以退为进,或者借坡下驴,这样才能防止被落井下石保住自己的人身安全。(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