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20|回復: 0

[道学研究]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複製鏈接]
文化传统 發表於 2020-7-9 17: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讲演者/黄晓明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解读】

我们中国人有个特点,〖道德经〗实际上很多章节的很多句子是非常熟悉的,那么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两句话呢,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基本上可以朗朗上口的。像这种的句子在〖道德经〗里面很多,比如说上善若水,比如说第5章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64章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么这些句子说明,〖道德经〗在我们的中国人的文化当中、知识库当中,它是占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但是我们往往会把这个章节的某一句话,尤其是第一句话当做重点,没有把这个章节的内涵来展开。实际上我们读〖道德经〗,就好像我们在中学高中的时候开始学古文了,我们一定会有个阅读理解。老子的文本,它基本上是一种诗一样的语言,它是一种韵文,那么他会遵循一些写文章的章法。所以我们在一般阅读上,如果你没有深究的话,你会把重点放在第一句话;实际上,第二句话可能会更重要;然后由第二句话直接进入这一章的中心思想、重点;最后呢,会根据不同章节的复杂程度,他可能会分为几段;然后在最后做一个收尾,它基本是这样的。所以开始呢,前两句话、前三句话作为引言,引出后面的内容,然后再展开,然后再收尾。

所以我们学老子的81章,每一章当中我们要注意到,就好像我们学古文一样的,我们要对它有一个阅读理解。我们要去把握这一章,老子想要讲一个什么内容,把握它的中心思想。那么,如果说对〖道德经〗的81章熟读背诵之后,我们还会很自然地去做一些思想。我们如果对81章学得滚瓜烂熟之后呢,我们自然会去想:老子的81章,它一定是展现了老子的一个整体思想;或者说老子学派,它想要展现给后来的人们怎么样的一个思想体系,它包含了什么样的内容。

如果说〖道德经〗的81章就好像一棵大树一样的,那我们会去想:

哪一个章节属于这棵树上的主干?

哪一些章节属于它的根柢?

哪一些章节属于它的枝叶?

哪一些章节属于它的花朵作为点缀?

哪一些章节可能是它的结果?

这么一个大体的构思。

同样的我们也会去想:第1章在老子的81章当中,它是什么样的一个角色?为什么老子学派把它放在81章当中的第1章?

我们还可以做这么一个构思:假如说我们现在把这81章,抄写了81张纸,但是没有它的排序;那我们怎样去把81章重新排序呢?

道,可道,非常道

那我们讲了这么多之后呢,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这里面有个断句,我们这么断句:道,可道,非常道

那么第一个道是什么呢?第一个道显然就是大道,也就是42章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终极的存在,万物的根源,那么这个东西,叫做道。第一个道,是大道的道,万物的总根源,总规律。

那么『可道』是什么意思?我们说老子的这5000多言,它就是来论述老子的整体的道学思想,来论述老子对大道的领悟、返观,乃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构成了我们地球上所有的人物、动物、植物。然后人物构成了我们的人类社会,构成了民族、国家、宗教、各种思想,然后乃至有各种争斗。最终呢,还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要复归于大道,回到大道母亲的怀抱。

所以,老子整个五千言81章,它就是『可道』;能够用文字立言表达出来的那一部分内容,就是『可道』。

但是为什么说『非常道』呢?我们说,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生活的领悟。但是你如果没有类似的生活领悟,你光从文字来理解他的这种领悟,实际上跟他想要表达的,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就好像我们经常说了,没有吃过梨子,那么别人再给你描述梨子的滋味,实际上跟你吃到还是有非常大的差别的。

老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老子是真正能够感悟到道、沟通了道的人。道在他的生命、在他的思想、在他的返观、在他的生命体验当中,在他能够实际应用的这个体会,他是通过五千言向你传达了。但是,你没有老子这种体道、悟道、感悟的经历,实际上你能理解的,跟他想要表达的、和他已经达到的,还差的非常的远,这就是非常道。我们从他『可道』的那一部分理解的,与他能够体会到的那个『常道』,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就是『非常道』。

这里有一个『道可道,非常道』,还是『道可道,非恒道』的问题。自从1973年,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有甲乙本,那么,甲乙本当中这第1章的常,都是恒。可见,我们通行本是为了避汉文帝刘恒的讳,改为常。那么常跟恒有什么区别呢?我们说呀,恒是一个心,加一个亘。实际上这个字啊,很重要,因为把这个心去掉,它就是个亘,上下两横,中间有个日。其实,这个日,是个回旋。

这个回旋就表示老子领悟到大道有一种回旋的玄机。那么,在25章讲『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它是回旋的;那么,第4章讲『渊兮似万物之宗』,渊是什么呢?渊,说文讲的是『回水也』。所以它实际上,这个回旋,是大道这一种生生不息的玄机。所以恒道的恒,代表了回旋,意义就不一样了。

名,可名,非常名

那么『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首先说一个观点,就说我们第一段『道可道,非恒道』或者说『道可道,非常道』,我们会把重点放在第一句话上。但是呢,从老子的文风,它是类似于〖诗经〗这样的一个文风。他这个排比句,『名可名非恒名』或者『名可名,非常名』,实际上,它叫兴,赋比兴的兴,第一句话是为了引出第二句话。

那么名是什么含义?我们说老子81章构成了一个老子的庞大的哲学体系,那么东方哲学体系它用什么概念呢?它这个概念叫做名。名,如果我们对标西方的哲学,它叫哲学范畴。他要通过一系列的名,构成了老子的思想体系、老子的道论,所以这个名就很重要。我们说〖道德经〗大概5100多个字,5000多言,他一共使用了多少个汉字呢?他一共使用了770多个汉字。这是我用百度搜到的。

这里面可以称得上名的大概有100多到200,构成了他的整个哲学思想、道论。所以呢,老子就说这个『名,可名,非恒名』,第一个名一定是老子这5000多言构成的哲学体系当中的重要的哲学范畴。那么,可名是什么含义?可以用生活当中的名来指向他心中想要表达的那个概念,但是这个名来源于生活,我们就不能把它还依然停留在生活当中。

生活当中的这个名,不是他内心当中想要指向的这个概念的这个名。所以这句话很重要,指出来:我们在学习〖道德经〗的时候,老子的5000多言当中的一、两百个名就不能用我们生活当中的那个名的含义来对应。为什么呢?他重新做了定义了。

我们说名有两个含义,第一,生活中的含义。比如说朴素,19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朴和素。

那我们说朴是什么?朴在生活当中的含义就是原木。这个原木,从山区当中把它砍下来,去掉枝叶、去掉木梢、去掉木根,那么运出来的这个木头呢,就叫做朴。28章讲: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他是借用生活当中的朴这个原木的特点,可以切割为木板、木条,然后做成木器,对吧,比喻什么呢?32章老子做了个定义:道常无名,朴。他重新做了定义,把道命名为朴,他就是为了讲『朴散则为器』的,然后则是『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是为了说明朴和器之间的关系。〖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以呢,朴散则为器啊,其实就是大道生了万物,但是他用了这个朴散则为器这个典故。

所以我们在〖道德经〗当中,我们看到朴的时候,我们就要想到:噢,这个朴,老子已经重新做了定义了;那素是什么?在老子81章当中,他并没有专门对素进行描述。但是我们通过朴,我们就会突然间明白『见素抱朴』,这个素是什么。

这个素啊,一定就是人类最初始的生命,从大道当中孕育出来的最初始的生命。素的本意是什么?就是白色的生绢,没有经过染色。那我们思维上就要有个突破,既然老子在81章5000多言当中,并没有对素做定义,但素和朴又是联系在一起的,突然间脑袋有个灵光一闪,原来啊,素就是比喻我们人类在大道当中孕育的最初始的生命,没有染着,没有经过后世的私有制的染着。进入私有制之之后,我们有了私心,有了欲望,这就好像在白色生绢上有了五彩斑斓的染着后,你就看不到你的生命本来的样子。那我们通过素和朴的关系,通过对19章上下文的这种关联的解读:『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我们知道文对应什么?文是对质。素、质,太素者质之始也。

在经过少私寡欲这个解读,我们就突然明白了,只有少私寡欲,把我们最初始的生命上的染着一点点的去掉;慢慢呢,把我们生命上的好像是五彩斑斓的这种染着一点点去掉之后呢,我们就会逐渐现出我们的生命本色,逐渐呢自然就抱住了生成我们的大道母亲,朴。

所以,我们通过对朴和素的解读,我们就知道,原来朴和素的生活意或者说显意,和在〖道德经〗当中,老子作为哲学家,把一个很普通的名重新定义这个创义,创造一个含义,或者说跟显意相对的密意,它是不一样的。

我们为什么对老子〖道德经〗读不懂?实际上就在于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这第二句话,我们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没有对老子这个5000言当中的名,每一个名进行认真的追究。就像我们学科学一样的,我们对某个物理量的内涵,你并没有深究,那么你这一本物理学啊,你就实际上是学不懂的。所以呢,老子第二句话非常的重要,可以说它是我们解读老子的一把钥匙:只有把老子5000言当中的每一个名的定义,准确的跟老子对上,那么我们才能够逐渐的把老子〖道德经〗的5000多言81章的每个名,每一句话,每一个章节,进而81章逐渐解开。

那么第二句话对名做了诠释之后,他就开始展开了。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里就有一个断句的问题。怎么断句?是『无名,天地之始』,还是『无,名天地之始』呢?历代的诠释者的想法都不一样。这个断句问题,自宋代以后,它向来是分为两派,第一派是严遵、河上公、王弼为代表的,他是有名和无名;第二种理解是司马光、王安石、苏辙、梁启超、高亨、严灵峰、陈鼓应为代表,『无,名天地之始』,他断在有无上。

我倾向于接受王安石、苏辙的断句法,应该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因为从阅读理解看,那么第二句话很重要,第二句话讲的是名;所以,『无,名天地之始』,表示:无,我重新给它做个定义,这个名表示我重新给它做个定义,定义为什么呢?天地的最初始;有,我给它重新做定义,定义为万物的母亲。那么这样的话,就是主谓宾它都有了,对吧?名,这是个动词,重新命名,重新创义。

那么我们从上下文支撑来看,到了第2章呢,他马上紧接着讲有无相生,实际上诠释了有和无。那么我们后面还会出现一个关键的名,叫做徼。徼是什么呀?徼是边界。只有对有无这样断句,才能把它叫做:有无的边界,对吧?它的义理啊,贴合于有无相生。那么后面还有:此两者同出而异名。那如果有名和无名,我们是说不清楚此两者的。

那么我们从全文的义理来看,我们说什么是无?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这个东西好像是没有,等于是无,我们说11章讲的什么呢?11章讲的是空间,这个空间的无,把它升华为看不见的无。

那么像52章、56章,我们要塞其兑闭其门,我们才能返观到无的存在。这是通过我们对81章全文的义理的理解,来支撑我们对无和有的断句。

那我们又说老子的整体思想是什么?老子的整体思想就是中国人老说的无为,清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所以,老子也要在第1章当中,对有和无重新做定义。那么我们一旦读懂了老子的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那么我们也就顺理成章理解了老子的无为、无事、无欲等等一系列思想,我们说都解读正确。

实际上,老子在这一章当中用了一个两分法来理解世界。这个两分法就是:这个世界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我们眼睛看得见的、耳朵听得到的、用手触摸到的;那么我们进一步讲,用我们的现代的科学仪器,包括粒子加速器,我们能观测到的所有的东西,都叫做有。那么还有一个层面,是我们用尽人类外在的感官以及科学仪器都无法观测到的那一部分,叫做无;这叫有和无。那么老子做的定义是什么呢?『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刚才我们解读过了。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我们说前面有道、有名、有无、有有,有恒,对吧?那么这里呢,出现了三个新的名,第一叫做观。观是什么呢?觀,实际上从繁体字上看,甲骨文上看,它的左边是一个鹳鸟的鹳的左边那个部分,这个鹳有两个大眼睛,所以它能够看得很清楚。那我们现在的词组是观和察,在〖道德经〗当中是不一样的。

在这里还要再进一步的提醒大家,词组往往是两个字构成的,比如说观和察、人和民、声和音、形和状,那我们在〖道德经〗当中要给它分的很清楚。所以这个观是什么呢?观,它就不是用人类的眼睛看,它是一种特殊的视觉。这个特殊的视觉是什么呢?是用玄览。我们学到第10章『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玄览不是有个见吗?看见的见,对不对?返观的观,它都有个见,看见的见。

那么有一个妙,后面还会出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故常有,欲以观其徼;还有一个徼。这个徼是什么?徼是边界呀,对不对?但这是什么的边界呢?是万物的边界呢?是有无的边界呢?还是一个什么的边界?

学〖道德经〗我们会慢慢领悟:〖道德经〗的每一章它有一个中心思想。那么我们通过对前四句话的解读,我们发现原来老子的这一章的中心思想是讲有和无。那么,第三句话、第四句话是先给有和无做了一个标准定义。那么我们学这一章的时候,我们就会在想,老子的这一章的立意是有和无;那么作为一个语言的大师,作为一个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最成功的立言的大师,甚至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立言大师,他在写这个章节的时候,他一定是紧紧地围绕着这个主题而展开。

那么徼是个边界。这个边界啊,是我们生活当中的边界;就好像朴和素一样的,在生活当中我们会找到朴和素的含义;但是,这一章当中的徼,还可能是生活当中的边界的含义吗?它依然是『名,可名,非常名』。那我们说这个边界是什么的边界?这个徼啊,可以是一个城墙,可以是一个乡村之间的界限,可以是两个国家之间的边界,它把一个东西分成了两个部分。实际上,我也是灵光一闪,我在解读这一章的时候,灵光一闪,紧扣第一章的立意是有和无;那么这个边界是什么呢?自然就是有和无的边界。

我们举个形象的例子,大家通过百度去搜一下冰山。我们就会发现会搜出一个图片。冰山在海平面上有个看的见的一个角,但是,在海平面底下还有个巨大的实体的存在。那就好像我们的宇宙一样,我们现在宇宙学认为,我们人类能够观测到的部分,只占4%,还有96%是我们观测不到的,为什么?我们现在能认识到的各种物理学定律,只能解读我们宇宙运行规律4%;那么显然,就有96%,是暗能量和暗物质。

我们说学老子,我们一定要跟现代科学、现代的物理学、现代的天文学、地质学结合,做更深入的解读。那么,这个徼显然就是:有和无之间相互转换的界面、机制、通道、边界这么一个东西。所以说老子是个超天才,我们可以慢慢发现老子、庄子他都是超级天才,他不光是返观到了科学家认识的基本粒子,同时他也返观到了大道的深层,还返观到了大道在源源不断的创生有的这一部分的界面、机制等等。

这第五、第六句话,同样还有个断句的问题。『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还是『常无,欲以观其妙』。无欲、有欲,我们说从老子的整体思想来看,无欲都是对的,比如说,19章讲的少私寡欲;那么,37章讲的『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对欲,他基本上是持批评的态度。那我们无欲固然可以观其妙,有欲难道就能观其徼吗?显然这个不合理。所以,我们断句在『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欲,还有一个含义是想要。所以,我们解读这句话的时候,我们会理解为:『总是从无,来返观,无到底有什么奥妙、巧妙、美妙;总是从有,来返观,有和无之间的界面、通道、变化、转化这种机制。』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那我们根据老子的整体思想,我们很明确的说,此两者一定是有和无。同出哪里呢?同出于道;而异名,而有不同的名。虽然是同出,它不是一个东西;所以,它有不同的名。

那我们说有无相生。当我们说有无相生的时候,我们说,有,是带有极性的基本粒子;无是什么呢?无是混沌。那么大道的本体一定是,用我们现代的名来说,是完全的虚和无。

大道的本体一定是你用任何返观的手段,到了最高明,你也观察不到大道的本体;只要你一旦观察到了,它一定是什么呀?一定是大道的给你显现的那一部分。当我们讲到第4章的时候,我们会说老子返观到的大道本体的最终极的存在,就是三点水那个精湛的湛。

所以呢,无,我们说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但是大道已经逐渐地演化,就是象〖易纬·乾凿度〗讲的: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或者按照老子的这种体例讲的:象物精信,对吧?它都在无的这个层面。

那有是什么呢?我们说21章学过,当然21章,我们还没有学。21章讲的是『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这个惚是什么呢?这个惚,按照老子的返观,在大道当中它已经存在了,它就相当于是基本粒子。那么14章讲的『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那我们现在物理学、天文学它有印证。现在宇宙学,它会认为我们宇宙在最初始的时候,它就是基本粒子,对吧?所以,它还印合了我们现代的宇宙学。

那么从这句话可以看到,有和无都是大道创生的;大道同时创生的有和无。然后呢,含义不一样,给它起了两个名:有和无。

同谓之玄

我们都可以把它叫做玄。玄在〖说文〗当中啊,它有个说法,叫做: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

实际上,这个玄是绞丝,这个绞丝本身有很多内涵了。第一,它是螺旋状,也有点像回旋的意思;第二,玄,最早可能我们染色不会染彩色,只会染成黑色。从玄的小篆字形上看,下端像是染色这个丝带,上端像是把这个丝带要放到染缸里头去,那么一个染色的丝结。

那么这个黑色,我们生活当中,第一,黑,我们会什么都看不到,就带有神秘和悠远的含义;第二,既然什么都看不到,说明即使是老子以及大多数人,它是难以返观的,同时也难以理解的。

玄之又玄

我们说,有和无都是玄。那我们应该怎样入这个大道之门呢?怎样迈进无呢?

我们说返观大道,第一步,是先返观有;然后,再迈进无。第一个玄,是有;第二个玄,是无;中间有个之。这个之,不是虚词,在甲骨文当中是个脚趾头。我们学过古文,这个之,有去往的意思。从有,到无,叫:玄之又玄。那么中间一定会跨过什么呀?跨过前面讲的那个徼。

众妙之门

我们来联系上面『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也就是,从有,跨过徼,到无,我们自然就进入了众妙。那么,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的返观到有和无,我们就迈进了大道之门。

如果说我们学了第1章,我们能够理解,老子讲的无,是另外一个用我们人类感官无法感知的,但是又实际存在的世界;进而我们在未来学习〖道德经〗、实践〖道德经〗的过程当中,我们真正的感受到了无、返观到了无、触及到了无,那我们也就真正的入门了。

这个时候,我们说,有无穷的奥妙、有无穷的美妙、有无穷的巧妙,都将对你展开。这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含义,入门了。

【总结】

我们花了50分钟的时间把第1章做了解读,展开的比较多,因为第1章很重要。那我们做个总结,就是我们在学〖道德经〗81章的时候,我们都要去想:这一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这一章老子想要传递给你的思想是什么?那么他的这一章的所有的名,所有的句,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而紧扣而展开的。

那么我们这章的重点是什么呢?我们如果起一个名字,这一章就叫做『有无』,或者叫做『有无徼』,因为有无徼是这一章的最重要的内容。

我们学这一章,我们要学会另外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名可名非恒名。老子的5000多言用到的名,它都不是我们生活当中的含义,它是老子赋予给它一个哲学的定义,或者说老子给它创造了一个含义。过去叫做显意和密意,现在我们可以起个生活意和创义。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到,老子这一章当中的:道、常、名、有、无、观、妙、徼、欲、玄、门。这一章,有非常多的名。这些名的含义,我们都要在未来的学习当中,逐渐地理解,深刻把握。

本篇完,获得全套电子课程,请关注课程发布公号『文化传统』(wenhuact)的微信推送,回复『道德经+章节号』获得相应内容的解读。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