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卷4里仁篇第四诗解2礼让忠恕君子喻义 题文诗: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逐利而行,子曰多怨.子曰能以,礼让为国, 何难之有?而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哉? 孔子之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人之, 莫己知也,求为可知.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曾参曰唯.出门人问:此何谓也?曾子答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子曰君子,喻于义也, 小人喻利.孔子又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 内自省也.事父母也,子曰幾谏,见志不从, 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曰父母在,不远游也, 游必有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孔子有曰: 约之以礼,失之者鲜.君子谨慎,欲讷于言, 而敏于行.德者不孤,仁必有邻.子游有曰: 事君烦数,斯召辱矣;朋友烦数,斯则疏矣.
【原文】
4·11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注释】
(1)怀:思念。
(2)土:乡土。(卓注:安身)
(3)刑:法制惩罚。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原文】
4·12 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2)。』
【注释】
(1)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
(2)怨:别人的怨恨。
【译文】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原文】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1)?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2)?』
【注释】
(1)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
(2)如礼何:把礼怎么办?
【译文】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原文】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原文】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原文】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原文】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原文】
4·18 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
【注释】
(1)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2)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原文】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2)。』
【注释】
(1)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2)方:一定的地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原文】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
【注释】
(1)本章内容见于【学而篇】1·11章,此处略。
【原文】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原文】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原文】
4·23 子曰:『以约(1)失之者鲜(2)矣。』
【注释】
(1)约:约束。这里指『约之以礼』。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原文】
4·24 子曰:『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2)于行。』
【注释】
(1)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原文】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原文】
4·26 子游曰:『事君数(1),斯(2)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
(1)数:音shuò,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
(2)斯:就。
【译文】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