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学原理研究
第四章 中医病理学与病因解析
第一节 疾病的概念与演变过程
一、疾病的定义 1、现代医学对疾病的定义 疾病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地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 现代医学对疾病的定义关键在于偏离正常形态,对人体正常形态与功能的偏离为疾病,有如健康一样,从不同角度考查可以给出不同的定义。最常应用的定义是"对人体正常形态与功能的偏离"。 2、中医学对疾病的定义 中医将人体功能偏离正常状态,危及人体功能正常发挥称为疾病。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无法进行正常的饮食、活动与睡眠,或丧失了人类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中医学定义的疾病也称病症,病症由表及里可排序为:病症,病征,病证。 病症、病征和病证虽然一字之差,但其寓意相差千里。 3、现代医学与中医对疾病定义的差别 由于现代医学是建立在科学诊断体系基础之上,对疾病的诊断更多的以数据为依据,因此现代医学所定义的疾病即可以是『有症状疾病』,也可以是『无症状疾病』。 与现代医学有所不同,中医长期以来对疾病的诊断仍停留在定性阶段,因此中医对疾病的定义必须依据『症状』,虽然这些『症状』的内容会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不断细化,但中医对疾病的定义依然依赖症状。 因此中医与现代医学对疾病定义的区别就在于有无『无症状疾病』,现代医学可以识别『无症状疾病』,而中医无法识别『无症状疾病』。 本文所提及的『疾病』都基于中医学概念。 二、中医学对疾病的认知过程 1、基于中医生理学基础的疾病定义 中医最早对疾病的认知是建立在中医生理学基础之上,其时间段为【黄帝内经】出现之后至【伤寒论】出现之前。这期间对疾病的认知主要以五脏系统阴阳失衡为判断标准。无论引发人体的病因如何,疾病都会由表及里的导致五脏系统阴阳失衡,而五脏功能失衡则会由内而外的将病变传递到人体之外,造成诸如躯体不适、五官异常、五声失调、情志混乱等。 基于中医生理学基础的疾病定义,依据病症的不同被归纳为相应的病证。这些病证属于虚拟病证,是不是真实的人体发病根源不重要,只要可以与中药方剂的药性对应,就可以实现消除病症的目的。 基于中医生理学基础的疾病定义实质『对症(证)下药』,这个『症』是疾病发作后人体表现出的症状,也可以说是通过辨别疾病作用于人体后的『结果』去辨别病证,属于被动应付反应机制,存在汉文帝所问的『同病不同方』的现象。 2、基于中医病理学基础的疾病定义 以中医病理学为基础进行疾病的诊治,这样想法最早由汉文帝提出,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对此有比较详细的叙述,有意者可仔细品味。从汉文帝至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出现,中医用了500多年才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基于中医病理学基础之上的疾病定义,从魏晋的王叔和出版【脉经】和【伤寒论】为标志,中医把对伤寒温热症的认知直接针对了病因,这就是『六经辩证』。 张仲景的『六经辩证』对疾病定义,其实质是『对病下药』。通过对伤寒温病症的辨别,直接与引发疾病的病因联系起来,也可以说是通过辨别人体发病后的结果(也就病症)直接找出病因,并且以病因命名病证。这种辩证机制针对病因用药,属于主动釜底抽薪机制,实现了『同病同方』的治疗手段。 从魏晋时期【伤寒杂病论】的推出、至两宋时期【三因学说】的出现,中医病理学的发展过程太过漫长,基于中医病理学基础对疾病的认知并不是对以前的否定,而是对以前疾病认知的丰厚与细化。【伤寒杂病论】出现以后,中医对疾病的认知就细化为体内阴阳失衡、伤寒和杂病,其实就是三因学说的前身。其中: (1)体内阴阳失衡 体内阴阳失衡基本延续【黄帝内经】时期对疾病的认知,只不过在此基础上更加细化,将外邪引发的疾病从中剔除做专门的分类。 体内阴阳失衡引发疾病仍以【黄帝内经】进行辩证更为合适。 (2)伤寒温热症 伤寒温热症以【伤寒论】为核心理论,认为外部环境或者人体内部疾病会引发人体温度超出正常范围,不同的疾病类型与严重程度对人体温度影响也不同,由此可以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规律与患者的病因直接对应,这就是六经辩证之法。 通过伤寒温热症辨别一部分疾病的类别,可以在病发初期就确定疾病的性质,与体内阴阳失衡方法相比更加快速便捷,又可以实现『同病同方』,诊疗效果更加显著。 (3)杂病 杂病的提出是中医理论发展过程的重要节点,一般为除体内阴阳失衡、伤寒之外的其他疾病总汇,诸如妇科或生育、喉痹、疟疾、膝痛、呃逆、大小便不通等。 杂病的症状更加直接和指向性,虽然其症状不一定危及人体生命,但关注人体某些功能异常,诸如不孕、呃逆、便秘等,杂病的提出也意味着中医专科的设立与发展。 3、【脾胃学说】出现以后中医对疾病的认知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三因学说】、【脾胃学说】及中医四大学派都源于此时。如果从中医病理学角度分析,【脾胃学说】出现则是中医病理学研究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是中医病理学由三因学说向五因学说演变的一个关键节点。 【五因学说】是本文提出的一个新观点,是在现代医学和黑箱理论基础上,是对中医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和归纳,是在【脾胃学说】基础上增加奇恒之腑的神志紊乱之说。由此中医病理学对疾病的认知归纳为:五脏阴阳失调、脾胃运化不和、奇恒神志紊乱、伤寒温热症与杂病等五种。
來自學社: 中医基础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