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97|回復: 0

[道学研究] 【庄子】杂篇卷11天下诗解4宋钘尹文禁攻寝兵为人太多情欲寡浅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2-15 15: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庄子】篇卷11天下诗解4宋钘尹文禁攻寝兵为人太多情欲寡浅
题文诗:
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
愿天下安,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
以此白心.古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钘尹文,
闻风而悦.华山冠,以自表,接万物以,
别宥为始;语心之容,命曰心行,以聏合欢,
以调海内,欲置之,为主.见侮不辱,
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以此学说,
周行天下,上说下教,天下不取,虽强聒而,
不舍者也,故曰其虽,上下见厌,而强见也.
虽然,为人太多,自为太少,曰置五升,
之饭足矣.先生也者,恐不得饱,弟子虽饥,
不忘天下,日夜不休,弟子曰我,必得活哉!
图傲做乎,救世!曰君子者,不为苛察,
身不假物.以为无益,于天下者,明不如已,
以禁攻,寝兵为外,情欲寡浅.以为内其,
小大精粗,其行,至是而止.得道一偏.
【原文】
  不累于俗(1),不饰于物(2),不苟于人(3),不忮于众(4),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5),人我之养,毕足而止(6),以此白心(7)。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 钘、尹文(8),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9),接万物以别宥为始(10); 语心之容(11),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欢(12),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 主(13)。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14),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15),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
虽然, 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曰:『请欲固置(16),五升之饭足矣。』先生恐不得饱,弟子虽饥,不忘天下,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图做乎(17), 救世之哉!曰:『君子不为苛察(18),不以身假物。』以为无益于天下者, 明之不如已也(19),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其小大精粗,其行适至是而止。【译文】
不受世俗所牵累,不以外物来掩饰,不苟从别人。不违逆众志,希望天下安稳宁静以保全人民的性命,别人和自己的奉养都知足就够了,以这种观点纯洁内心,古时的道术,有属这方面的。宋钘、尹文听到这种治学风气就喜欢它。制作象华山上下均平那样的帽子来表明平等,应接万物,以除去成见为开端;称道内心的包容,称作内心的行为,以柔和态度合别人的欢心, 用来调和海内,请求以此作为建立学说的指导思想。受欺侮不以为是耻辱, 以解救人民的争斗;禁绝互相攻伐,停止战事用兵,平息社会战乱。以此周游天下,上劝君主下劝臣民,虽然天下的人不采取,还要说个不停而不舍弃其主张。所以说上下都显现厌烦却强求相见。
虽然这样,他们为别人做得太多,为自己想得太少。说:『辞不得当还要必置,有五升米的饭就够了。』 宋尹先生恐怕都不得吃饱,弟子们虽然在饥饿中,也不忘天下人。他们日日夜夜不知道休止。他们说:『我们必得活命呀!』多么高大的救世的人啊!他们还说:『君子不用不合理的观点明察万物,不使自身受外物的役使。』认为对天下没有益处的,阐明它还不如停止不做。他们把禁止攻伐停止战争做为对外的活动,以减少情欲做为内心的修养。他们学说有的小大精粗,及其所述所行也就如此罢了。
【注释】
(1)不累于俗:即【逍遥游】中所说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意思。累,牵累。
(2)不饰于物:即『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意思。饰,掩饰。
(3)刘师培、章炳麟谓苟作苛,不可从,不苟于人:指下文的『强聆而不舍』而言。不苟,不苟从。
(4)忮(zhì):违逆,刚愎。即【齐物论】『大勇不忮』之忮,亦即下文的『以聏合欢,以调海内』。
(5)安宁:没有战争。活民命:保住人民的性命。愿天下句,指的是禁攻寝兵的意思。
(6)人我养毕足而止:指的是情欲寡浅的意思。
(7)白心:纯洁内心,指扫除欲念,抱虚守静,修养内心。
(8)宋钘:即宋荣子,详见【逍遥游】注。尹文:姓尹名文,齐国人,稷下派人物,著有【尹文子】上下篇。
(9)华山之冠:象华山那样上下均平的帽子。郭象【注】『华山上下均平』。成【疏】、【释文】亦略同即指心地均平象华山之冠的上下均平一样。
(10)别:指别而去之。宥:同囿、蔽。别宥,解蔽,丢掉成见。始:始端。
(11)语心之容:心之用能包容。
(12)聏(ér),崔本作腼,同软,柔、和,欢:欢心。
(13)之:指心之容,心之行。
(14)上说下教:上指人主,统治者,下指百姓臣民。
(15)强:人家不愿听的话,说个不停。
(16)固置,谓辞不得当还必欲量之。
(17):皆解作大。『图傲做乎,救士之士哉!』庄子称赞宋尹之辞。
(18)苛:不合理。
(19)已:止。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25-3-28 23:43 | 顯示全部樓層
《天下》篇论宋钘尹文学派刍议

《庄子·天下》所述宋钘、尹文之学,实为战国黄老道术之支流。其要旨可析为三重境界:

一曰"外天下"。所谓"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乃破形器之执;"不苟于人,不忮于众",则解人际之缚。此与《心术》《白心》诸篇相发明,盖承稷下道家"因循"之说,以虚静为本。华山之冠的象征,正在于标举精神之超拔,犹若华山孤峰之卓尔。

二曰"济世用"。"禁攻寝兵"之说,非徒墨家兼爱之衍,实本于"别宥"(破除认知局限)的心术工夫。其"见侮不辱"之论,乃将道家"无待"之境化为处世智慧,较之儒家"克己"更进一层。所谓"心之容"者,正是以虚受物的修养境界。

三曰"养性命"。"情欲寡浅"之说,看似矛盾(《荀子·正论》曾驳之),实为"白心"工夫的自然结果。五升饭食的节制,非刻意苦行,乃"人我之养,毕足而止"的实践。这种"为人太多,自为太少"的悖论,恰显其将个体修养与社会关怀熔铸一体的学术特质。

宋尹学派之价值,在于将道家心性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治世方略。虽"强聒不舍"难免"上下见厌",然其"日夜不休"的救世热忱,与"不为苛察"的宽容精神,构成了战国思想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庄周以"道术将为天下裂"的视角审视之,既肯定其"古道术"渊源,亦暗示其"得一察焉以自好"的局限,可谓公允。

(全文4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