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20|回復: 0

[墨家] 【墨子】卷6辞过诗解3舟车文饰饥寒并至当其蓄私内无拘女外无鳏夫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8-31 16:5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
古民未知,为舟车时,重任不移,远道不至,
故圣王作,为舟车以,便民之事.其为舟车,
全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也其,为用财少,
而为利多,是以民众,乐而利之.故法令也,
不急而行,百姓不劳,而上足用,故民归之.
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
皆虽已具,又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
车饰文采,饰舟刻镂.女子废织,而修文采,
故其民寒;男离耕稼,而修刻镂,故其民饥.
君为舟车,若此故而,左右象之,是以其民,
饥寒并至,故为奸邪.奸邪多则,刑罚深也,
刑深国乱.君实欲治,而恶其乱,当为舟车,
不可不节.情生万物,万物有情,真情遍在,
至道轮回,于天地间;真情包于,四海之内,
天壤之情,陰陽之和,莫不有也,虽至圣亦,
不能更也.何知其然?圣人有传:天地也者,
则曰上下;四时也者,则曰陰陽;人情也者,
则曰男女;禽兽则曰,牝牡雌雄.真天壤情,
虽有先王,不能更也.上世至圣,虽必蓄私,
不以伤行,故民无怨.宫无拘女,是故天下,
无鳏寡夫.内无拘女,外无寡夫,故人民众.
当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国拘女,累千小国,
累百是以,天下之男,多鳏无妻,天下之女,
多拘无夫,男女失时,故人民少.君主实欲,
民之众而,恶其民寡,当其蓄私,不可不节.
凡此五者,圣人也者,之所俭节,小人也者,
之所婬佚.俭节则昌,婬佚则亡,此五必节.
夫妇节而,天地则和,风雨节而,五谷则熟,
衣服节而,肌肤则和.节俭简朴,简朴情真.
古之民未知为舟车时,重任不移,远道不至,故圣王作为舟车,以便民之事。其为舟车也,全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其为用财少,而为利多,是以民乐而利之。故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归之。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故民饥。人君为舟车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邪。奸邪多则刑罚深,刑罚深则国乱。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舟车不可不节。
凡回于天地之间,包于四海之内,天壤之情,陰陽之和,莫不有也,虽至圣不能更也。何以知其然?圣人有传:天地也,则曰上下;四时也,则曰陰陽;人情也,则曰男女;禽兽也,则曰牝牡雌雄也。真天壤之情,虽有先
王不能更也。虽上世至圣,必蓄私,不以伤行,故民无怨。宫无拘女,故天下无寡夫。内无拘女,外无寡夫,故天下之民众。当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国拘女累千,小国累百,是以天下之男多寡无妻,女多拘无夫,男女失时,故民少。君实欲民之众而恶其寡,当蓄私不可不节。
凡此五者,圣人之所俭节也,小人之所婬佚也。俭节则昌,婬佚则亡,此五者不可不节。夫妇节而天地和,风雨节而五谷熟,衣服节而肌肤和。
译文上古的人民不知道制造舟车时,重的东西搬不动,远的地方去不了,所以圣王开始制造舟车,用以便利民事。他们作舟车只求坚固轻便,可以运重物、行远路,费用花的少,而利益很大,所以民众乐于使用。所以法令不用催促而可行使,民众不用劳苦而财用充足,所以民众归顺他了。现在的君主制造舟车则与此不同。舟车已经坚固轻利了,他们还要向百姓横征暴敛,用以装饰舟车。在车上画以文彩,在舟上加以雕刻。女子废弃纺织而去描绘文彩,所以民众受寒;男子脱离耕稼而去从事雕刻,所以民众挨饿。国君这样制造舟车,左右大臣跟着仿效,所以民众饥寒交迫,不得已而作奸邪之事。奸邪之事一多,刑罚必然繁重。刑罚一繁重,国家就乱了。国君如果真的希望天下治理好而厌恶混乱,制造舟车就不可不节省。
凡周回于天地之间,包裹于四海之内的,天地之情,陰陽之和,一切都具备了,即使至圣也不能更动。何以知道这样呢?圣人传下的书说:天地称作上下,四时称作陰陽,人类分为男女,禽兽分为牝牡雌雄。这是真正的天地之情,即使有先世贤王也不能更动。即使上代至圣,一定都养有私人侍妾,但不伤害品行,所以民众无怨。宫中没有拘禁的女子,所以天下没有鳏夫。内无拘禁之妇,外无鳏夫,因而天下人民众多。现在的国君养侍妾,大国拘禁女子数千,小国数百,所以天下男子大多没有妻子,女子多遭拘禁而没有丈夫。男女婚姻失时,所以百姓减少。国君如果真想人民增多而厌恶减少,养侍妾就不可不节制。
以上所说的五者,都是圣人所节俭而小人所奢侈婬佚的。节俭的就昌盛,婬佚的就灭亡,这五者不可不节制。夫妇之事有节制,天地就和顺;风雨调节,五谷就丰收;衣服有节制,身体肌肤就安适。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