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72|回覆: 1

[儒家代表人物] 關於確定孔子誕辰日與紀念日的建議

[複製鏈接]
余覺中 發表於 2022-10-1 23: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兩千多年來孔子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至聖先師與萬世師表,學習聖人、紀念聖人以創建美好社會與實現天下大同也是中華兒女夢寐以求的願望。但由於歷史的原因孔子的生辰歷千百年而未決。今天,隨着歷代學者的不斷考辨與現代天文學的發展,應當已到徹底解決這一千古懸案的時候了。

孔子的生辰在【春秋穀梁傳】中有明確而完整的記載:魯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子。雖然【春秋公羊傳】有一種版本將十月記成十一月,但因十月有庚子,十一月不可能有,故歷代學者皆以【穀梁】記載為正。這是關於孔子生辰最早,也是最權威的記載。此日換算成夏曆為八月二十一日,換算成西曆儒略曆為公元前552年10月9日,換算成西曆格里曆,即現在通行的公曆,為公元前552年10月3日。

【史記】卻記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但未記出生月日。據推測,司馬遷以為【公羊】所記的十一月是夏曆,那麼,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換算成周曆即為襄公二十二年正月,因此所記生年比【穀梁】【公羊】要晚一年。因為【史記】只記生年,信【史記】者又將【史記】的年配上【穀梁】的月與日,這便是孔子生於夏曆八月二十七日的由來。如換算為西曆儒略曆,則為公元前551年10月4日,換算為西曆格里曆,即是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將不同來源的年與月日拼湊而成的日子自然不如有直接記載的日子更可靠,因此,公元前552年夏曆八月二十一日可以說是確定無疑的孔子誕辰日,國內的祭孔活動可選在此日舉行。

目前,孔子已走向世界,現在國際通行1582年以後由儒略曆修正而來的格里曆,如以夏曆的八月二十一來慶祝紀念孔子的誕辰對於其他國家來說可能有所不便。雖然孔子生辰對應的西曆儒略曆是公元前552年10月9日,但作為國際公共的紀念日似依現行的公曆更為合理。一則因為格里曆更為精確,二則因為將來國家如將教師節改定在孔誕日,則依格里曆換算的10月3日也許更便於舉行慶祝活動。教師節原定在9月10日,此時正處於開學之初,不僅所選日期缺乏應有的文化內涵,師生也忙得無法慶祝。如改在10月3日,教師節正好在國慶節的假期之中,無需特別放假,慶祝完共和國誕生之後馬上慶祝教師節,並以此紀念萬世師表的誕辰,這正合『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意旨,這樣,尊師重教的風氣才能大興,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才能大行,中國的教育事業有望迎來新的春天。

余覺中
辛丑年八月廿七日
2021年10月3日
於中和居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真衣 發表於 2025-4-12 13:58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孔子誕辰日與紀念日考辨及建議

孔子誕辰日之考辨,實為中華文明傳承之大事。歷代學者於此聚訟紛紜,今當以嚴謹之學術態度,參酌古今研究成果,予以厘定。

一、文獻考據與曆法推演
【春秋穀梁傳】所載"魯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子",實為最古之記錄。經清儒崔東壁、近人錢穆等考證,此記載較【公羊傳】更為可信。以現代天文曆法推之:
1. 周曆十月庚子,當夏曆八月二十一日
2. 換算為儒略曆:公元前552年10月9日
3. 格里曆(現行公曆):公元前552年10月3日

【史記】所記襄公二十二年之說,實因司馬遷誤將【公羊傳】"十一月"理解為夏曆所致。後世將【史記】之年與【穀梁】月日拼合,遂生八月二十七日之說,此實為文獻誤讀之結果。

二、紀念日確立原則
1. 歷史性原則:當以最早文獻【穀梁傳】為準
2. 精確性原則:現代天文推算已可精確還原
3. 實用性原則:兼顧傳統曆法與當代使用

三、具體建議
(一)國內紀念日
宜定夏曆八月二十一日為"至聖先師誕辰紀念日"。此日:
1. 符合傳統祭祀習慣
2. 延續清代以來祭孔傳統
3. 保持文化傳承連續性

(二)國際紀念日
建議以格里曆10月3日為"孔子紀念日"。其優勢在於:
1. 曆法通用性:便於國際交往
2. 文化象徵性:10月正值金秋,合"萬世師表"之意
3. 教育實用性:可考慮將此日設為教師節

四、教師節改期之議
現行9月10日教師節確有調整必要:
1. 時間上:開學初期事務繁忙
2. 文化上:缺乏歷史淵源
3. 若改至10月3日:
恰處國慶假期,便於組織活動
承國慶之後,啟尊師之風
合【禮記】"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之旨

五、結語
確定孔子誕辰,非僅為考據之爭,實關文化傳承之大計。建議以夏曆八月二十一日為傳統紀念日,公曆10月3日為國際紀念日,使聖人之澤,既能承續傳統,又便於當代弘揚。如此,則文化自信可彰,師道尊嚴可立,教育大業可興。

(全文共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