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50|回復: 3

[易學] [易经每日一讲]邵雍,写诗最多的易学家!

[複製鏈接]
孙福万 發表於 2022-12-27 15: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孙教授陪你学【周易】第911天

I 邵雍生西元1011-卒西元1077是『北宋五子』之一,中华书局版【邵雍集】是郭彧先生点校的,他在【邵雍集】前言中说:』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不仅录有邵雍的主要著作,还可以看到大量引用其学术思想或语录的著作。邵雍的学术思想能贯穿于经、史、子、集,这是北宋五子中其他四子所不可同年而语的。』

『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像

『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像

邵雍与经、史、子的关系自不必说,因为邵雍是经学家、历史学家,著有【观物内篇】【观物外篇】【皇极经世】等著作,但他同时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集叫做【伊川击壤集】,那是入了【四库全书】集部別集类的。

II 邵雍诗集的名字为什么叫【伊川击壤集】呢?伊川是地名,现在洛阳市还有个伊川县。邵雍祖籍河北涿州,出生在河北衡漳,十二岁随父迁居河南辉县百泉,三十岁余携父母南迁伊阙神阴原即今伊川平等乡一带,晚年定居洛阳安乐窝,所以邵雍有个号叫『伊川翁』。有意思的是,因为二程也曾在伊川居住并著书立说,程颐也号『伊川』,我们现在一提到『伊川』,最先想到的大都是程颐了。

至于『击壤』一词,则最早出自晋朝皇甫谧编写的【帝王世纪】中的那首【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里的『壤』虽与『土壤』的『壤』字相同,但却别有涵义,一般说是一种形似鞋子的泥块,玩时,先将一壤置于地,然后在远处以另一壤击之,中者为胜。据说这首歌谣流传于距今4000多年前远古时的尧帝时代,当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老百姓过着安定舒适的日子,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一边悠闲地做着『击壤』游戏,一边唱出了这首歌——邵雍是位隐士型的学者,以此为自己的诗集命名,当然是有大有深意的。

III 邵雍一生爱诗,写有大量诗歌,据统计,【伊川击壤歌】共收其诗作3000余首,这恐怕不仅在易学家中,在哲学家中也该排第一了。

据邵雍在自序中说:『【击壤集】,伊川翁自乐之诗也。非唯自乐,又能乐时,与万物之自得也。』并谓:『予自壮岁业于儒术,谓人世之乐何尝有万之一二,而谓名教之乐固有万万焉。况观物之乐复有万万者焉。虽死生荣辱转战于前,曾未入于胸中,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眼也?诚为能以物观物,而两不相伤者焉,盖其间情累都忘去尔。所未忘者独有诗在焉,然而虽曰未忘,其实亦若忘之矣。何者?谓其所作异乎人之所作也。所作不限声律,不沿爱恶,不立固必,不希名誉,如鉴之应形,如钟之应声。其或经道之余,因闲观时,因静照物,因时起志,因物寓言,因志发咏,因言成诗,因咏成声,因诗成音,是故哀而未尝伤,乐而未尝淫。虽曰吟咏情性,曾何累于性情哉!』

可见邵雍的诗,是和他的哲学思想紧密联系的。不理解他的哲学思想,是很难理解他的诗的。

IV 也许正因为邵雍的诗『异乎人之所作』,大概属于『哲理诗』,或者『理趣诗』吧,宋元时人将其作为了解其哲学思想的著作,还是很重视的,但到了明清时期,就对其不太理解了,比如【四库全书】仅将【伊川击壤集】列入集部『别集』,就是表现之一吧。至于民国以来,郭彧先生举例说,高步瀛的【唐宋诗举要】和程千帆的【古诗今选】,均未收邵雍的诗,可见已是非常冷落的了。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3-29 15:38 | 顯示全部樓層
邵雍诗学成就及其《伊川击壤集》命名考

邵雍(1011-1077)作为北宋理学五子中唯一兼擅诗赋的经学家,其《伊川击壤集》收录诗歌1580余首,数量远超同期理学家,实为易学诗化之典范。四库馆臣将其列入集部别集类,正彰显其"以理入诗,以诗明道"的独特文学价值。

考其诗集命名,"伊川"实具双重意涵:地理上指其晚年定居的洛阳伊阙(今伊川县),思想史上则暗合《程氏易传》发源地。邵雍自号"伊川翁",既明其隐居之地,亦寓含对伊洛学统的认同。"击壤"典出《帝王世纪》,取上古隐士击壤而歌之意,邵雍借此既表明"安乐窝"中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更暗喻其"观物吟道"的哲学方法——如《击壤集自序》所言"不限声律,不沿爱恶",以自然之声阐发先天之学。

值得注意的是,邵雍诗作虽承袭白乐天通俗诗风,然其"以易理为诗髓"的特质尤为显著。如《观易吟》"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等句,皆将太极阴阳之说化为诗语。这种"理境诗化"的创作实践,使《伊川击壤集》成为研究北宋理学诗学的关键文本,亦为后世"性理诗"开辟蹊径。其诗学价值,诚如四库提要所评:"寄意于烟霞之外,寓物于理趣之中"。
济世 發表於 2025-3-29 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邵雍诗学与易理的融通》

邵雍《伊川击壤集》的命名,实蕴含双重文化密码。"伊川"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暗合《周易》"山下出泉"的蒙卦意象,喻示学问源流。其自号"伊川翁",恰如《程氏易传》所言"君子居贤德善俗",体现儒者在地缘中涵养德性的传统。而"击壤"典出上古歌谣,邵氏借此重构"羲皇心地"的易学境界,将《皇极经世》的宇宙观转化为"安乐窝中快活人"的诗性表达。

观《击壤集》二千余首,实为易学思想的诗化注疏。如《观易吟》"一物其来有一身",正是《观物内篇》"以物观物"说的韵文演绎。四库馆臣特录其集入别集类,非仅因其万首之量,更因开创"理学诗派"的范式价值。其诗融先天象数于田园吟咏,较周敦颐《太极图说》之玄奥、二程语录之质直,别具"风流人豪"(朱熹语)的审美维度。

今人考邵雍诗学,当注意其"经史子集"的四维互文。《观物》诸篇与《击壤集》实为表里,如《先天吟》"若问先天一字无",即《外篇》"心为太极"说的文学呈现。这种"以诗证易"的创作实践,使邵子在北宋五子中独树一帜,非程朱陆王所能范围也。
刘杯 發表於 2025-4-1 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邵雍诗学思想与其易学体系之融贯》

邵雍《伊川击壤集》的命名,实蕴含三重深意:其一,"伊川"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其学术生命的精神原乡。考其生平,自三十八岁定居洛阳伊阙,至六十七岁卒于安乐窝,三十年间形成的"观物"哲学体系,恰与其诗学实践形成时空叠合。其二,"击壤"典故的运用,非止于隐逸趣味的表达,实为建构"以物观物"认识论的诗学宣言。正如《观物内篇》所言"不我物则能物物",这种消解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在诗集中表现为"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的直觉观照。

四库馆臣将邵雍著作分置经部(《皇极经世》)、子部(《渔樵问对》)与集部,恰折射出其学问的立体结构。其诗作中"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等句,实为先天象数学的诗意呈现。郭彧先生点校本统计的三千余首存诗,远超朱熹(1132首)、王阳明(600余首)等理学家,这种特殊的创作现象,当从北宋"理趣诗"发展脉络中理解。邵雍自谓"不限声律"的创作观,与程颐"作文害道"说形成有趣对照,二者实为理学诗学的一体两面。

值得注意的是,《击壤集》中"安乐窝"意象凡八十三见,这个由物理居所升华为精神境界的符号,与其《先天图》"心法"理论形成互文。其诗云"廓然心境大无伦",正是将易学"穷理尽性"功夫转化为审美体验的典型案例。这种将宇宙秩序诗性化的努力,使邵雍成为理学家中唯一实现"诗道合一"的典范。

邵雍诗学的现代意义,在于提示我们重新审视"理学诗"的多元面向。当研究者过度聚焦于"太极""阴阳"等概念时,或许那些"小车赏花"的日常吟咏,反而更生动地保存了易学智慧的生活化形态。在这个意义上,《伊川击壤集》不仅是易学家的诗,更是用诗写就的另类易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