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80|回覆: 1

[儒家文化] 古代怎樣制定禮服,分別尊卑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6-14 15: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ce533ff36d6aa1422ea09aff942d740a.jpg

【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言大體若身也。予欲左右有民,汝翼。左右,助也。助我所有之民,富而教之,汝翼成我也。予欲觀古人之象,欲觀示法象之服制也。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天子服日月以下,諸侯自龍袞以下,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以五采明施於五色,作尊卑之服,汝明制之也。

出自【群書治要】卷二【尚書】。

『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言大體若身也。

『股肱』,孔穎達疏:『股,腳也。肱,臂也。』簡單說就是手足。舜帝說:『大臣做我的股肱耳目。』這就是說,君為元首,臣為手足耳目,是一個大的整體,就像身體一樣。

『予欲左右有民,汝翼。左右,助也。助我所有之民,富而教之,汝翼成我也。予欲觀古人之象,欲觀示法象之服制也。

左右,幫助的意思。我想幫助所有民人,你們來輔助我吧。左右,即幫助。幫助所有的人民,讓他們富裕,然後教化他們,你們輔助成就我吧。

幫助所有的人民,不僅要讓他們家給人足,更重要的是對他們施以倫理道德的教育,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和精神境界。否則富足之後,吃喝嫖賭、驕奢淫逸,無惡不作,對社會、國家、自然界的破壞都非常嚴重。所以孟子說:『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為政者要通過教民,引導民眾走向聖賢君子之路,這就是【大學】中所講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明明德』,自己要開啟明德。『親民』,自覺而後覺他。所以,【禮記·學記】中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國家,領導一國百姓,教育是最重要的。那麼古人所理解的教育是什麼?『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善良增長、過失得以挽救,使人的善良增長就是立德,使人的過失得以挽救就是樹人,所以教育的目的首先是使一個人成為好人。

【說文解字】中說:『育,養子使作善也。』僅僅把孩子養大那不叫『育』,必須順着善良的方向發展,這才叫『育』。國君要教民,往往並非自己直接去教導民眾,必須任用各級臣子來承擔,所以『上所施,下所效也』。【說文解字】中說,『教』就是上面怎麼做,下面怎麼效法。這就必須選任有道德學問的人出任各級臣子。孔子也說:『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把正直的人放在邪曲不正的人之上,會使邪曲不正的人變正直。這說明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要取得預期效果,必須選擇賢德之人擔任各級官職。所以,必須任人唯賢,才能達到『上行下效』的結果。

因此,中國古人從漢代就實行『舉孝廉』的人才選拔機制。實際上從堯舜時期選拔人才也是主要看一個人是不是孝、廉。孟子說:『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一定要把有仁德之心的人選拔在領導的位置上,一個人沒有仁德之心卻高高在上,就是把他的過惡散播給廣大民眾。所以,能夠保證賢德之人在位,制禮作樂,興起倫理道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愛民。這裏講『予欲左右有民,汝翼』,我想幫助所有的民人,你來輔助我吧。下面就講到具體怎樣輔助?也就是教民要從哪裏教起?

『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我想看到古人衣裳的形象,也就是想觀看顯示古人衣裳法象的服制,他們是怎樣制定禮服,分別尊卑的。古代的章服共十二章,有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雉),六件繪畫於上衣。古時候上面的衣服叫『衣』,下面的叫『裳』。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粉米,指白米。黼,半白半黑似斧刃。黻,以青黑線刺繡,是兩個己字相背,一個己字繡成青色,一個己字繡成黑色。黻在十二章的最後,因此經常以黻字代表禮服。六件繪於上衣,六件繡於下裳。

天子的服制可以服日月以下十二章。到了周朝,『周制登龍於山,故諸侯服龍以下九章』,服制有一點變化,把龍放在山的前面,原本山在上面,所以諸侯的服飾上不能有日、月、星,但龍以下的圖示都可以有,這就是『天子服日月以下,諸侯自龍袞以下,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天子可以服日、月、星及以下所有圖案的衣裳,但諸侯不能服天子所特有的日、月、星的服飾,可以服龍以下圖案的服飾。如果諸侯服了天子所特有的日、月、星的服飾,就是僭禮,是很大的罪過。

以五采明施於五色,作尊卑之服,汝明制之也。』五采,指青、黃、赤、白、黑五種顏料。把這五種顏料施於布帛上成為五色,製作有尊卑上下的禮服,你明白後把它制定出來。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以禮治國,所穿的衣服、使用的車馬都是根據人的地位、等級不同而有所不同。為什麼這樣規定?這是便於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行禮,而且也是使各種身份、級別的人都能很好地規範自己的行為。比如,學習傳統文化的人喜歡穿唐裝,【弟子規】中講:『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人們穿着唐裝就不能出現在賭博的地方、不雅觀的或是不應該出現的地方,否則就會被人家說:『他講傳統文化還到這樣的地方來。』所以,禮服也是為了規範人的行為。

堯舜時期就非常重視通過人的服制來表現尊卑不同的次序,做到等級有序。【尚書】記載:『我想看一看古人衣裳的形象,因為尊卑不同而圖案各異的服制,以五種顏料將布帛染成五種鮮明的色彩來製作衣服,你們先把這件事情搞明白。』

很多人聽到禮制,特別是通過衣服、車馬來表示尊卑、等級,會覺得這不是維護等級觀念嗎?實際上,對等級也要有全面而正確的理解,它是讓不同級別的人明了與自己地位、等級相應的責任和本分,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都有清楚的規定。儒家講名實相符,即人的名和所承擔的責任、所具有的品德應該相應,而且地位越高的人所承擔的責任就越大、越重,一言一行需要更加小心謹慎,因為他是社會大眾的表率。

楊懿軒 發表於 2025-4-12 11:53 | 顯示全部樓層
【五色彰服與禮制尊卑——從〖尚書〗看古代服制中的政教意涵】

舜帝"觀象制服"的記載,實為華夏禮制文明的重要節點。【群書治要】所引【尚書】這段文字,深刻揭示了古代禮服制度"明尊卑、章德行"的雙重功能。

一、服制如體:政治倫理的視覺化表達
"臣作朕股肱耳目"之喻,構建了"君為元首,臣為肢節"的有機政治體。孔穎達"股肱"之疏,不僅解字義,更暗含"君臣一體"的禮治思想。【周禮·春官】載"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與其用事",正是將抽象的政治倫理轉化為可視的服飾符號系統。五色(青赤黃白黑)對應五行,五采(五種紋樣)象徵五德,這種"以服喻政"的思維,實為"天人合一"觀念在制度層面的具象化。

二、服章等差:從視覺秩序到政治秩序
"天子服日月以下,諸侯自龍袞以下"的等級規定,形成嚴格的視覺權力圖譜。【禮記·玉藻】詳載"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龍捲以祭",而諸侯"藻不祭",這種差異絕非簡單的裝飾區別。鄭玄注"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揭示服飾實為權力容器的本質——"見其服而知貴賤"(【新書·服疑】)。考古所見商周青銅器上的十二章紋(日、月、星辰、山、龍等),恰是這種"視覺政治學"的實物見證。

三、制禮作教:服飾的教化功能
"富而教之"的治國理念,在服制中體現為"以服載道"。【白虎通義】言"聖人所以製衣服何?以為蔽形,表德勸善",說明服飾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漢代"舉孝廉"制度中,孝廉着"進賢冠"入朝,正是通過服飾符號實現"顯善勸義"(【後漢書·輿服志】)。這種"衣冠—德行"的對應關係,形成"觀服知德"的教化機制,與【大學】"明明德"的為政之道相呼應。

結語
古代禮服制度絕非簡單的穿戴規範,實為"寓治於禮"的政治設計。從殷商"十二章"到周代"六冕",從漢代"五時服"到唐代"品色衣",服飾始終承擔着"別貴賤、章德行"的雙重使命。這種將政治秩序、道德教化融入日常衣冠的智慧,正是中華禮樂文明的精微所在。當今重讀"予欲觀古人之象"的深意,或可為我們思考傳統文化現代轉化提供新的視角。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