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93|回覆: 2

[儒家文化] 為什麼有禮制?(二)

[複製鏈接]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6-17 16: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為什麼有禮制?

為什麼有禮制?

非禮則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婚姻、親族疏數之交焉。』『疏數』,稀疏和密集,這裡指親疏的意思。

沒有『禮』,就無法區別男女、父子、兄弟、婚姻、親族之間的遠近親疏關係。所以『禮』的功能之一,就是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遠近關係。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在喪服之中有五服制度。喪服有五等,稱為五服。這五服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通過看人所穿的喪服就可以看出他和亡者的親疏關係,這稱為『五服制』。五服之內的親屬與亡者的關係越近,穿的喪服越粗;與亡者的關係越遠,穿的喪服越精細。為什麼?穿的越粗代表他和亡者的關係最近,因為這時候他的哀思之情是難以控制的,他是毫不掩飾、毫不修飾地以盡哀思,所以來不及置辦精細的喪服。而與亡者的關係越遠,穿的衣服就越精細一點。這就是根據五服的禮制來確定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遠近的關係。

再如,『父子有親』,父子之間的親情到什麼程度才叫親?是否應該向西方人學習,父子之間直呼其名或稱兄道弟,像朋友一樣,這樣才顯得親近?其實西方是不懂禮的,我們五千年的文明,他連一點皮毛都沒有。但是在改革開放之後,人們崇洋媚外,認為凡是西方的就代表先進,所以西方人怎麼做,人們就跟着怎麼學,把人倫關係搞紊亂了。

父母親在家庭之中應該保持怎樣的尊嚴?【孝經】中說:『聖人因嚴以教敬』,這也都在『禮』上有規定。比如,『祖可以弄孫,父不可弄子。』祖父、爺爺可以讓孫子承歡膝下,享受天倫之樂,可以和孫子在那裡玩耍,但是父親和兒子就不可以。因為做父親的在家裡還承擔着教育兒女的責任,所以要讓孩子對父親有恭敬之心,他時時要表現出一種威嚴。如果做父親的威嚴掃地,孩子對他會很輕慢,把他的話不放在心上,那就會很造次,怎麼可能教育好孩子?如果人們不懂得這些道理,最後孩子長大了,教育出現問題,後悔也來不及了。

所以『禮』,它有『定親疏』的作用。懂得這些禮,對於現在一些流行的說法、做法,人們就知道它是對還是錯。『禮』絕對不是繁文縟節,不是古人閒着沒事想出很多的規定,用來約束人們。恰恰相反,這些禮都是源於生活,具有深遠的考慮。它一定是為了讓人生活得更幸福,讓人能夠得以保護才設計的。

古人說『禮』,它有『起敬於微渺,絕惡於未萌』的作用。在生活的微小之處,培養起人的恭敬之心。比如『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這是很微小的一件事,但就是在這微小之處培養了一個人的恭敬心。『絕惡於未萌』,父子之間有親,但是不能過分地親密,這樣就不會讓兒女造次,不會對父母親的話不放在心上。也就是說,在惡還沒有萌芽之前就把它杜絕了。

當一個刑事犯罪分子在逃亡的時候,要發動很多警車、警察抓捕他,光是警察每天用的盒飯都要花費很多,更何況他對國家生命、國家的人、財產所造成的損傷呢?如果有了禮儀道德的教化,後邊所有的就都節省了,怎麼能說它是繁文縟節呢?其實正是因為『禮』讓人們的社會治理非常節省、非常高效。

阿彌佗佛 發表於 2025-3-29 05: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禮制辨親疏之本】

禮者,天地之序也。【禮記】云"非禮無以辨親疏",實乃華夏文明維繫人倫之綱紀。五服之制,非徒喪儀之文,實為"因情制禮"之絕佳體現。斬衰三年,苴杖居廬,此非刻意苦節,實因至親之喪,哀痛摧心,粗服惡食猶嫌不足,遑論華飾?緦麻三月,服輕情淡,亦自然之理。此中深意,恰如【儀禮】所言"稱情而立文",非機械劃分親疏,乃以禮文彰顯人情之本然。

今人惑於西俗,謂直呼父名乃"平等",實未解"父子有親"之真義。【孝經】明言"資於事父以事君",非謂尊卑不可逾,實因親親之心乃仁德之本。試觀孩童自然依戀父母,豈因名諱稱謂而增減?禮制不過將此天性升華為文明規範。孟子曰"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西人所謂"平等相處",恰是親情異化之徵——將天倫降格為友道,猶棄醇醪而飲淡水。

禮之精微,尤在"節文"二字。孔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正恐後人執器忘道。今之效西俗者,恰似得櫝還珠。觀【禮記·檀弓】載"弁人有其母死而孺子泣者",孔子特許其"哀則哀矣,而難為繼也",可知禮制本為護持人情,非桎梏天性。若棄五服之制,則伯叔猶途人;廢宗廟之祭,則先祖若飄萍。此非"進步",實乃斬斷文化血脈之愚行。

【中庸】言"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誠哉斯言!禮制如參天古木,其根在人情之真,其干在文明之序。今人當思:何以希臘羅馬俱往矣,而華夏曆劫猶存?正因有此禮樂文明,方使"人禽之別""華夷之辨"粲然分明。慎毋以邯鄲學步之態,棄自家無盡藏也。
賀券 發表於 2025-4-14 12: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禮制之"定親疏"功能及其現代意義】

禮製作為華夏文明的核心制度,其"定親疏"的社會功能實乃維繫人倫秩序之大經大法。【禮記·曲禮】所言"非禮則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正揭示了禮制通過器物儀節構建人倫坐標的深層智慧。五服制度以"斬衰至緦麻"的服飾等差,不僅規範喪祭之儀,更構建了一套可視化的親疏標識系統。其中"哀情愈深則服制愈粗"的禮意,恰如鄭玄所注"哀痛之極,不暇修飾",體現了情感表達與制度規範的完美統一。這種通過物質載體外化倫理關係的設計,在世界文明史上獨樹一幟。

父子之倫尤見禮制精微。【孝經】"嚴親教敬"之說,與【顏氏家訓】"父子之嚴,不可以狎"的訓誡,共同構成了"親而不瀆"的相處之道。古人強調"祖可弄孫而父不弄子"的差別,實為角色分工的智慧:祖父含飴弄孫體現家族溫情,父親持重教子則維繫教育權威。司馬光【家范】記載的"父子異宮"制度,正是通過空間規制來強化"父慈子孝"的倫理距離。這種看似嚴苛的設計,實為防範"狎則生慢"的人性弱點。

當代社會出現的倫理困境,恰是禮意湮沒的必然結果。西式平等觀念衝擊下,父子互稱名諱看似親密,實則消解了"敬"的情感基礎。王夫之【讀通鑑論】曾警示"去禮則禽狄",今日青少年教育失序、尊長敬老傳統式微等現象,皆為禮制功能弱化的連鎖反應。禮制之"絕惡未萌",正在於通過"飲食坐走"的日常規範,培養"自卑而尊人"的習性。程頤所言"敬是聖學始終之要",正點明禮制通過外在儀節涵養內在德性的教化邏輯。

重新審視禮制的現代價值,當超越"繁文縟節"的表層認知。張載【經學理窟】強調"禮者理也",這些看似瑣碎的規範,實為千百年生活智慧的結晶。在全球化浪潮中,唯有堅守"禮以別異"的文化自覺,方能在現代化進程中保全華夏文明的人倫精髓。重建當代禮制,非為復古,實為在傳統智慧與現代生活間建立創造性轉化,使"定親疏"的古老智慧繼續滋養現代社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