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的好风气,为什么丢失了?
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大意是说,君子都远离厨房,因为厨房里杀鸡、宰羊,经常有这些血淋淋的情景,人经常看到这些,自己的同情心、恻隐之心就会慢慢地淡了,就会习以为常了。所以远离这些杀戮的场合,为的是保全自己的恻隐之心。 前文提到的宋仁宗忍着不吃烧羊肉,他虽然没有亲见动物被杀戮的情景,但能想到,能够仁爱动物,这确实是古人所说的『以万物为一体』,把这种仁爱之心推及到百姓身上,百姓怎么会不被感化呢?从这里也看到了宋仁宗做事敬慎的态度。自己是皇帝,一个动作、一个旨意不知道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所以都非常地敬慎。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节俭的故事,比如司马光。他在提及自己父亲的时候这样说,先父曾经做郡幕的判官,凡是家里有宾客来会设酒款待,但酒都是有节制的,或是三巡,或是五巡,最多也不超过七巡。酒从市场上买来;水果也就是梨子、栗子、枣子、柿子这些很平常的东西;所吃的食物也就是干肉、肉酱、菜羹(蔬菜)这些非常简单的食物;所用的器皿用瓷器和漆器做成的。因为当时的士大夫都崇尚节俭,所以他父亲这种简朴的作风,也没有人非议。 但是到了司马光的时代奢侈之风就盛行了,所以他就感叹地说,现在的士大夫家就不是这样了,喝酒一定要喝用特别方法酿制的酒,果品都是从远方运来的珍贵奇味,吃的食物也都是各种各样特别丰富,器皿都很精致,摆满案头,不这样做就不敢去请客。常常是在请客前的几天就要为此准备,然后才敢去发邀请函,如果不是准备得这么丰盛的话,就怕旁人会诽谤、会嘲笑,以为这家人太吝啬了、太穷了。能不跟随当时奢靡浪费风气的人越来越少了。 但是司马光就受到他父亲的感化,甚至做得比他父亲更节俭。史书上记载了司马光在乡下,聚集学生讲学,师生聚会的时候,饭菜很简单,都不饮酒。父亲饮酒有节制,而他都不饮酒了。 司马光按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出先后,给他们讲解孝悌忠信的道理,娓娓不倦,学生没有不感化的。有几个老乡献上了普通的饭菜,来请求司马光讲学。司马光不以饭菜的好坏为异,为他们讲解〖大学〗中的章节,听讲的人都很高兴。 司马光每次出门老百姓总是旁立,敬如神明。后来司马光奉诏到朝廷做官,卫士见了司马光,都举手加额以表示恭敬。老百姓都拦在道上欢呼说:『司马公做宰相,我们才能过好日子。』天子任命司马光做了宰相,经过青州那地方,村民数千围群,踊跃庆贺。当时辽国听说司马光做了宰相,就纷纷地告诫说:『中国以司马光为宰相,不可于此时侵犯宋朝边界。』 在司马光过世的时候,皇帝为他『减膳、撤乐,辍朝三日』以示纪念,三天没有上朝。为了纪念他、哀悼他,京城的民众都罢事哭泣,就像祭奠父母一样祭奠他。四面八方来了几万人参加葬礼,把纸箔、香箔、纸钱都买光了,这种情况还从来不曾有过。 一个人有德行、爱民、节俭,老百姓对他的回报也是非常丰厚。 我们知道现在搞市场经济,有很多人先富起来,但是先富起来没有学礼,不知道用钱去救济百姓,而把钱用于奢侈浪费上面。特别是中国人一到国外,奢侈品以成堆的购买。看了『节用』章,我们确实也觉得现在的人应该好好学如何节俭。当领导的人如果能够节俭,也会起到上行下效、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所以说虽然奢侈之风很盛行,但是只要领导者带头力行节俭,这个风气仍然是可以改过来的。 在历史上,杨绾做了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他为官清廉,自己非常节俭。当他被封官职的命令下达之日,郭子仪正要宴客,听到了这件事,马上把座钟的声乐就减了五分之四;京兆尹黎干的随从本来很多,当天就减少了;中丞崔宽的房屋建造得非常豪华奢侈,结果马上就把它给拆毁了。所以你看这个感应之速是『影之随行、响之应声』一样。因此想去除奢侈之风也并不是积重难返之事,只要领导者能够坚持节俭。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