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56|回覆: 2

[儒家文化] 魯哀公問冠

[複製鏈接]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7-28 13: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德若天地之虛靜,化若四時之變物

德若天地之虛靜,化若四時之變物

『好生』篇是孔子對古代史事的評論。因孔子談論舜為君,『其政好生而惡殺』,以『好生』作為篇名。

『哀公問於孔子曰:「昔者舜冠何冠乎?」孔子不對。公曰:「寡人問於子,而子無言,何也?」孔子曰:「以君之問不先其大者,故方思所以為對焉。」公曰:「其大何乎?」孔子曰:「舜之為君也,其政好生而惡殺,其任授賢而替不肖;德若天地之虛靜,化若四時之變物。是以四海承風,暢於異類。鳳翔麟至,鳥獸馴德。無他,好生故也。君舍此道而冠冕是問。是以緩對。」』

出自【群書治要】卷十【孔子家語】。

哀公問於孔子曰:「昔者舜冠何冠乎?」孔子不對。』魯哀公向孔子問道:『過去的舜帝戴的是什麼樣的帽子?』孔子沒有回答。

公曰:「寡人問於子,而子無言,何也?」』哀公說:『寡人向您提問,您卻不說話,為什麼?』

孔子曰:「以君之問不先其大者,故方思所以為對焉。」』孔子說:『因為您問問題不是先問重要的,所以我正在思考如何回答。』

公曰:「其大何乎?」』哀公問道:『重要的是什麼?』

孔子曰:「舜之為君也,其政好生而惡殺,其任授賢而替不肖;德若天地之虛靜,化若四時之變物。是以四海承風,暢於異類。鳳翔麟至,鳥獸馴德。無他,好生故也。君舍此道而冠冕是問。是以緩對。」』 『虛靜』,清虛恬靜。『承風』,承受教化。『異類』,古代對四方少數民族的稱呼。『馴德』, 『馴』,順的意思,順從德化。孔子說:『舜作為君主時,他的政治喜好生養而憎惡殺戮,任用賢能之士來取代那些不賢德之人;他的德性如天地一樣沖虛清淨;教化如四季交替一樣使萬物自然生長。因此,天下之人都普遍接受他德風的教化,甚至在四方的少數民族也都暢行無阻;鳳凰飛翔集聚,麒麟紛紛到來,連飛禽走獸都順從他的德風。達到這種境界沒有別的,就是因為他有好生之德。君王您捨棄這樣的治國大道不問,而問戴什麼帽子之類的事,所以我才遲緩回答。』

這段話是孔子講舜的治國之道,最重要的是按着天道、自然的規律來治國理政,就是『天道好生而惡殺』。自己修養德行,把自己修身修得很好,然後任用賢德之人,這樣自然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感召賢德之人出世為官。這就是做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正直之人在上,像孟子所說的,是以唯有仁德之心的人,應該選拔在領導的位置上。沒有仁德之心而高高在上,就會把他的過惡傳播給廣大的民眾。那麼仁德之人在上,上行下效,百姓也自然興起德風的社會風氣,講道德、講仁善等。不僅如此,即使是禽獸,也受到這種德風的感化,所以這些祥瑞的鳥獸都紛紛到來。

這就是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有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天人感應,這種天人感應的觀念在現代社會也被科學所證明。日本江本勝博士做了水結晶的實驗,他把同樣的水放在兩個不同的試管里,一個貼上『我愛你』,另一個貼上『我恨你』,然後把它們放到冰箱裡結晶。過一段時間,把結晶拿出來放在高倍的顯微鏡下去觀察。結果他發現,幾十萬次的實驗,看過『愛』和『感恩』的水結晶是最美的,呈現出喜悅的、美麗的、六角形的狀態;而看過『我恨你』、『討厭你』的水,不能形成完美的結晶,而且是渾濁一片,讓人一看就很厭惡。人心善良,對周圍環境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周圍環境也跟着變好、變善,這就是境隨心轉。境隨心轉的觀念,可以運用到很多方面。

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很多人喜歡看風水,其實最根本的風水在於人心。人心善良,這個地方本來風水不是很好,住上一段時間,這個地方的環境也會跟着變好。人心不善良,即使找了風水寶地,住上一段時間,好的風水也都被破壞,所以古人說『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如果是一個有福德的人,所到之處自然吉祥,環境還要隨着你來改變,變得越來越好。沒有福德,所到之處也不會是一片吉祥,最重要的還是要從自己的心上改。

相由心生』,一個人的相貌就是離心最近的環境。例如那些經驗豐富的警察,走上公共汽車用眼一掃,就知道誰是小偷。因為小偷賊眉鼠眼相,長期都是如此,在他臉上就有印跡。搶劫犯、殺人犯,大家去觀察他們的照片,臉上有一種兇相。在海關負責保安的人員,很多人過去都安然無恙,只有一個人要過的時候,讓他去檢查,結果就出現了問題。說明人長期做什麼事,在他的臉上也會現出什麼樣的情狀、什麼樣的相貌。例如一個人經常生氣,發怒的時候充滿戾氣,臉上的肌肉和平時也不一樣。如果經常是這樣的,他的臉上會有一種嗔相。酒色之徒,看人都是色眯眯地,在他臉上也有一種好色之相,這都能夠看得出來。『福田靠心耕』,要從自己的心上轉變,這才是最根本的轉變。這也是求得吉祥、求得順利、求得幸福的根本方法。

濟世 發表於 2025-4-6 0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舜政之要:從"冠冕之問"看為政之本

魯哀公問舜冠一事,表面看來是禮儀考據之問,實則揭示了為政者認知層次的深淺。孔子"不對"之態度,非怠慢也,乃因哀公所問未及根本。舜之為君,其偉大不在於冠冕形制,而在於"好生而惡殺"的治國之道。此中深意,值得今人深思。

舜政之精髓,首在"好生"二字。所謂"好生",非僅不嗜殺戮之謂,實為一種尊重生命、順應天道的治理哲學。其政"德若天地之虛靜,化若四時之變物",展現的是與自然法則相契合的治國智慧。天地以生養為德,四時以有序為常,舜之政教亦復如是。這種治理方式,使"四海承風,暢於異類",連鳥獸亦能"馴德",足見其感化之力非強制所能及。

其次在於"授賢替不肖"的用人原則。孔子強調"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正道出了舜政的另一核心。為政在人,非在器。舜不重冠冕而重賢才,正是深諳"為政以德"之理。孟子所言"唯仁者宜在高位",正是對此的進一步闡發。上位者之德,如風;下民之德,如草。風吹草偃,自然之理也。若問冠不問德,實乃捨本逐末。

孔子之"緩對",實為一種教育智慧。面對君主瑣碎之間,不直接否定,而以引導方式令其自悟為政之要。這種"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育方法,體現了儒家循循善誘的教化藝術。最終使哀公明白,治國之道在德不在器,在實不在名。

今人讀此,當思為政之本。無論古今,治國理政之要,皆在養民之生、用人之賢、修己之德。舜雖遠古之君,其"好生"之政卻昭示着永恆的治國智慧。冠冕隨時而變,而好生之德歷久彌新。為政者若能把握此根本,何愁鳳凰不翔、麒麟不至?此乃孔子欲通過"冠冕之問"傳達的深意,亦為當代治國者所當深思。
劉劉劉 發表於 2025-4-11 07:38 | 顯示全部樓層
【舜冠之問與為政之本芻議】

魯哀公"舜冠何冠"之間,實為政道體用本末之辨。孔子"緩對"之答,非怠也,乃深明【易】"形而上者謂之道"之旨。今試析此章大義有三:

一、問政失序見器道之辨
哀公所問冠冕形制,乃禮之末節;孔子所陳好生之德,實政之本原。【禮記】云:"禮之所尊,尊其義也。"舜政之要,在"德若天地"四句——以虛靜體天道,以四時明教化,此即【中庸】"天命之謂性"的實踐註腳。孔子"不先其大"之嘆,正與【繫辭】"形而下者謂之器"形成深刻對照。

二、好生之政蘊天人感應
"鳳翔麟至"非虛辭,實乃【尚書·堯典】"協和萬邦"的德化效應。鄭玄注【周禮】云:"聖王治世,物各得其所。"舜之"授賢替不肖",正是【論語】"舉直錯諸枉"的典範。值得注意的是"暢於異類"之說,此與【春秋】"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的華夷觀一脈相承,揭示德政超越族類的普適性。

三、緩對之教含聖賢深意
孔子應對之策,暗合【孟子】"引而不發"之教。其以"思所以對"為機,啟哀公自悟,此即【學記】"道而弗牽"的教學智慧。末句"無他,好生故也",與【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遙相呼應,將治國之道提升至宇宙法則的高度。

今觀此章,猶見【大學】"物有本末"之訓。舜冠之制雖可考,然"為君難"之誡尤當深思。後世若汲汲於禮器考據而忽仁政根本,豈非再蹈哀公之失?故【治要】錄此,非為紀異,實乃為萬世立"明德新民"之鏡鑒。學者當於孔子"不對"處,識得聖賢憂世之深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