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48|回復: 1

[農家] 【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1田制门诗解9沙田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8-25 22:4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1田制门诗解9沙田
题文诗:
沙田南方,江淮间沙,淤之田也.或濵大江,
或峙中洲,四围芦苇,骈宻以护,堤岸其地,
常润泽也,可保丰熟.普为塍埂,可种稻秫,
间为聚落,可艺桑麻.或中贯,潮沟旱则,
频溉,傍绕大港,涝则泄水,所以无水,
旱之忧故,胜他田也.旧所谓其,坍江之田,
废复不常,亩无常数,税无定额,正谓此也.
宋乾道年,间梁俊彦,请税沙田,以助军饷;
既施行矣,时相叶颙,奏曰沙田,者乃江濵,
出没之地,水激东则,沙涨于西;水激于西,
复涨于东;百姓随沙,涨之东西,而田是未,
可以为常;比年兵兴,两淮之田,租并复免,
至今未征,况沙田乎?其事遂寝,时论韪之.
今国家,平定江南,江淮旧为,用兵之地,
最加优恤,租税甚轻,至于沙田,听民耕垦,
自便今为,乐土愚尝,客居江淮,目击其事,
輙为
江上有田总名曰沙中开外绕蒹葭耐经水旱逺际云霞
耕同陆土横亘水涯内备农具傍泊鱼杈,易胜畦埂肥渍茫华
普宜稻秫可植桑麻种则杂错收则倍加潮生上溉水夹分叉
涝湏浚港旱或戽车地为永业姓随某家三时力穑多稼逾秅
公私彼此横纵迩遐租赋不常丰稔惟嘉常思饱徳賛咏非夸
【原文】
 沙田南方江淮间沙淤之田也或濵大江或峙中洲四围芦苇骈宻以护堤岸其地常润泽可保丰熟普为塍埂可种稻秫间为聚落可艺桑麻或中贯潮沟旱则频溉或傍绕大港涝则泄水所以无水旱之忧故胜他田也旧所谓坍江之田』,废复不常故亩无常数税无定额正谓此也
宋乾道年间梁俊彦请税沙田以助军饷既施行矣时相叶颙奏曰沙田者乃江濵出没之地,水激于东,则沙涨于西;水激于西,则沙复涨于东;百姓随沙涨之东西而田焉,是未可以为常也;且比年兵兴两淮之田租并复),至今未征况沙田乎其事遂寝时论韪之今国家平定江南以江淮旧为用兵之地最加优恤租税甚轻至于沙田听民耕垦自便今为乐土愚尝客居江淮目击其事輙为之賛
江上有田总名曰沙中开外绕蒹葭耐经水旱逺际云霞
耕同陆土横亘水涯内备农具傍泊鱼杈,易胜畦埂肥渍茫华
普宜稻秫可植桑麻种则杂错收则倍加潮生上溉水夹分叉
涝湏浚港旱或戽车地为永业姓随某家三时力穑多稼逾秅
公私彼此横纵迩遐租赋不常丰稔惟嘉常思饱徳賛咏非夸
【注释】
是,对。
【译文】
沙田是南方江淮间泥沙淤积而成的田。或是滨临大江,或是沙洲峙立水中,四围长着丛密的芦苇,保护着堤岸。其地经常润泽,可保丰熟。里面多筑田丘埂塍,可种水稻,间或聚成村落,可种桑、麻。或者中间挖穿潮沟,早时常可灌溉;或者旁边绕着大港,涝时可以泄水:所以没有水早的忧愁,胜过其他田亩。旧时所谓『坍江之田』,坍废恢复不常,地亩没有常数,赋税没有定额,正是这种沙田。南宋乾道(1165- -1173)年间,梁俊彦奏请税沙田,以功军饷。既已施行,当时宰相叶奏称:所谓沙田,乃是江滨出没不常的地亩,水从东面冲来,沙就涨在西面;水从西面冲来,沙又涨到东面;老百姓随着涨沙的或东或西而耕种,注是不能们为常业田看行的。而且连年兴兵作战,两淮的田赋一并减免,到现在还没有开征,何况是沙日呢?这事就这样停办,当时舆论都赞同他。
现在国容平定江南,由于江淮原为用兵作战的地方,所以特加优恤,赋税很轻。至于沙田,听任人民随便耕垦,现在都成为乐土。我曾经客居江淮,这是亲眼所见的。
任逸然 發表於 2025-4-6 06:12 | 顯示全部樓層
《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沙田考释及其农政启示

沙田之制,实为江淮流域劳动人民顺应自然之智慧结晶。考其形制,乃江河冲积形成的沙淤之田,或滨大江之畔,或处沙洲之中,四围芦苇丛生以为天然堤障。其地力特点在于"常润泽",此得自潮汐吞吐之利:潮沟纵横则旱可溉,大港环绕则涝能泄,故《农书》称其"无水旱之忧"。这种"因水成田"的生态农业模式,较之北方旱田,确显江南泽国之特色。

细究沙田耕作技术,可见三重智慧:其一为立体利用,"普为塍埂"以固田基,"间为聚落"以聚人力;其二为轮作制度,稻秫与桑麻错杂而植,既充分利用地力,又规避单一作物风险;其三为水利调控,"潮生上溉"利用自然潮汐,"戽车浚港"辅以人工设施。这种"天工开物"与"人工巧作"的结合,正是中国传统农学"三才之道"的生动体现。

然沙田之政,尤值深味。宋代乾道年间梁俊彦请税沙田之议,叶颙以"沙田乃江滨出没之地"力谏而止,实含深刻治政智慧:其一,承认沙田"亩无常数"的动态特性,不强行定额征税;其二,战时减免租税以养民力;其三,新朝立国后"听民耕垦自便",遂成乐土。此三策暗合《管子》"与天壤同数"的治理哲学,彰显传统农政中尊重自然规律、体恤民生的核心精神。

王祯赞词"耕同陆土,横亘水涯"八字,道尽沙田本质——将水域转化为可耕地的智慧。其"肥渍茫华"之语,更揭示冲积土壤的天然肥力。这种特殊田制在当代仍具启示: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土地开发?如何处理动态资源的权属问题?古人"地为永业,姓随某家"的弹性管理,或许可为现代国土治理提供历史参照。

沙田之制,实为中国农业遗产中"因地制宜"的典范。其技术细节与管理制度共同构成完整的农耕文明样本,值得今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深思而活用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