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57|回覆: 0

[儒家文化] 天地之性,人為貴。

  [複製鏈接]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8-27 16: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天地之性,人為貴。

天地之性,人為貴。

【孝經·聖治章第九】。在第七章【孝治章】曾子明了,明王以孝治天下,可以達到災害不生,禍亂不作,天下和平的效果,曉得孝的偉大。引發了曾子進一步提問,即聖人之德是不是還有比孝更偉大、更高的?孔子因曾子之問,說明聖人之治,所以這一章稱為【聖治章】。說明即使聖人之德也沒有比孝更大的,孝是德之本。聖人通過力行孝道,並且推廣孝道達到治理的圓滿。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

出自【群書治要】卷九【孝經】。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敢問』是請問。這是曾子以恭敬的態度來請教夫子,體現了學生尊師重道的行持。所謂『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唯有學生對老師有恭敬之心,才能領納聖賢教誨。聖賢教誨是心法,不是知識,唯有誠敬之心才能感通,必須用真心才能契入。如果學生沒有恭敬之心,是會連傳統文化的皮毛都學習不到。

同樣是一個老師講課,但是學生的受益程度不同,進步的快慢也不一樣,問其原因,除了學生的資質、根性有差別之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的恭敬心不同。【禮記】開篇【曲禮】第一句話就說『毋不敬』,『毋』是沒有,沒有什麼時候是不能不保持這種恭敬心的,時刻都要保持這種恭敬的態度。

【中庸】中講:『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一旦誠敬心不見,當下這顆心就不在修道的狀態了,而是隨順習氣,會跑到邪道上去。所以人要無時無刻保持恭敬之心,聖賢的學問就是在於『主敬存誠』。誠敬的程度能保持,提升的會越快,這是真正的修養。看一個人道德學問有沒有提升,有沒有增長和進步?要看他自己的誠敬心是不是越來越強烈。

在現實生活中,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恭敬之心,就是要落實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例如,當自己讀聖賢書的時候,展開聖賢書,就如同面對聖賢,要非常恭敬。當自己在聽課的時候要把心沉靜下來,把自己的誠敬心提起來,不能胡思亂想。否則當自己心不恭敬、不誠敬的時候,大部分都是在應付了事。面對事情沒有真誠恭敬,為的是完成任務而已,這個心就不在道上了。這時的心是煩惱傲慢當道,也就很難提升。

【弟子規】全篇就是講了一個『敬』字,告訴大家從敬父母、敬兄弟、敬人,到敬事、敬物。落實【弟子規】,其實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提醒自己,要保持恭敬心。正是因為曾子對老師有恭敬心,所以雖然他生性魯鈍,但是也成為儒門宗聖,並且深得老師的認可。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加』是過的意思。曾子說:『請問老師,聖人的品德,就沒有比孝更大的?』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性』是『生』的意思。天地所生的萬物,以人最為尊貴。夾注中講『貴其異於萬物也』,人之所以尊貴,就在於他和萬物不同。

例如【禮記·禮運】中講:『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尚書】中講:『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說明人是五行之秀氣,天地是萬物的父母,而人是萬物之靈。所以古人把『人』和『天、地』並稱為『三』,就是因為人能夠認識道、體悟道,因而可以贊天地之化育。人能順應天道,協助並參與到化育萬物的過程之中。

人作為萬物之靈,和其它的萬物不同之處就在於,人能認識『道』、順應『道』去生產生活。如果人不認識『道』,不順應『道』去生產生活,就會像現在一些人一樣,為了自己的私利,沒有節制地向自然索取,胡作妄為,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式的開發利用,結果導致的是自然生態的破壞,這樣做人就稱不上是萬物之靈,會成為萬物之害。

所以孔子說,天地所生的萬物,最尊貴的是人。人之所以可貴,是因為他不同於萬物。人不僅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並列為三,天、地、人是三才。人和萬物最明顯的不同之處在於人有道德,講禮義,懂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孟子說,『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如果人吃飽了飯,穿暖了衣服,有好房子住,過上安逸的生活。但是沒有倫理道德的教育,人就會墮落得離禽獸不遠。

【禮記】中講,『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這都是強調,人和禽獸之所以區別開來,是因為人懂得禮義,知道用禮和義來節度自己不合適的欲望和行為,這才使人免於墮落為禽獸。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