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05|回復: 2

[儒家学说] 班固【汉书礼乐志】诗解5周室大坏内则致疾损寿外则乱政伤民高祖时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乐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2-4 21:0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班固汉书乐志诗解5周室大坏内则致疾损寿外则乱政伤民高祖时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乐
题文诗:
周道始缺,怨刺诗起.王泽既竭,诗不能作.
王官失业,雅颂相错,孔子论而,定之曰吾,
自卫反鲁,然后乐正,之与,各得其所.
是时周室,大坏诸侯,恣行设两,观乘大路.
陪臣管仲,季氏之属,三归雍彻,八佾舞廷.
制度遂坏,陵夷不反,桑间濮上,郑卫宋赵,
之声并出.内则致疾,损寿外则,乱政伤民.
巧伪因而,饰之以营,乱富贵之,耳目庶人,
求利列国,以相间故,秦穆遗戎,而由余去,
齐人馈鲁,而孔子行.至于六国,魏文侯最,
为好古而,谓子夏曰:寡人听古,乐则欲寐,
及闻郑卫,不知倦焉.子夏辞而,辨之终不,
见纳自此,礼乐丧矣.礼崩乐坏.汉兴乐家,
有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大,乐官但能,
纪其铿鎗,鼓舞而不,能言其义.高祖时,
叔孙通因,秦乐人以,制宗庙乐.大祝迎神,
于庙门奏,嘉至犹古,降神之乐.皇帝入庙,
门奏永至,以为行步,之节犹古,采荠肆夏,
乾豆上奏,登歌独上,歌不以管,弦乱人声,
欲在位者,遍闻之犹,古清庙歌.登歌再终,
下奏休成,之乐美神,明既飨也.皇帝就酒,
东厢坐定,奏永安乐,美礼已成.房中祠乐,
高祖唐山,夫人所作.房中,至秦,
名曰寿人.凡乐也者,乐其所生,礼不忘本.
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孝惠二年,
使乐府令,夏侯宽备,箫管更名,曰安世乐.
高庙,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庙奏,
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孝武,庙奏盛德,
文始四时,五行之舞.武德舞者,高祖四年,
作象天下,乐己行武,以除乱也.文始舞者,
曰本舜之,招舞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
示不相袭.五行舞者,本周舞也,秦始皇二,
十六年更,名曰五行.四时舞者,孝文所作,
以示天下,之安和盖,乐己所作,明有制也;
乐先王乐,明有法也.孝景,武德舞以,
为昭德以,尊大宗庙.至孝宣采,昭德舞以,
为盛德以,尊世宗庙.诸帝庙皆,常奏文始,
四时五行,舞云高祖,六年又作,昭容乐之,
礼容乐.昭容者犹,古昭夏主,出武德舞.
礼容,主出文始,五行舞也.舞人无乐,
将至至尊,之前不敢,以乐也故;出用乐言,
舞不失节,能以乐终.大氐皆因,秦旧事焉.
 【原文】  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王泽既竭,而诗不能作。王官失业,【雅】、【颂】相错,孔子论而定之,故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是时,周室大坏,诸侯恣行,设两观,乘大路。陪臣管仲、季氏之属,三归【雍】彻,八佾舞廷。制度遂坏,陵夷而不反,桑间、濮上,郑、卫、宋、赵之声并出。内则致疾损寿,外则乱政伤民。巧伪因而饰之,以营乱富贵之耳目。庶人以求利,列国以相间。故秦穆遗戎而由余去,齐人馈鲁而孔子行。至于六国,魏文侯最为好古,而谓子夏曰:『寡人听古乐则欲寐,及闻郑、卫,余不知倦焉。』子夏辞而辨之,终不见纳,自此礼乐丧矣。【译文】
周朝开始无道的时候,怨恨讽刺的诗开始兴起。帝王的恩泽枯竭后,诗就不能再写了。帝王的官员失去职位,【雅】、【颂】就出现混杂现象,孔子加以研究然后进行确定,所以他说: 『我从卫国回到鲁国后,音乐被纠正了,【雅】和【颂】有了各自原有的用途。』这时候,周王朝严重衰败,诸侯肆意横行,设立了两观,坐天子的车。诸侯的臣子管仲、季氏之流,娶了三个女人,还在撤鳝时演奏【雍】乐,在室内舞蹈八佾。制度于是被败坏,逐渐衰落下去,桑间、濮上、郑、卫、宋、赵的乐声一同出现,对内则造成疾病减少寿命,对外就扰乱政治伤害百姓。奸巧虚假用它来修饰,以扰乱富贵人的耳目。平民百姓用来求取利益,各诸侯国用来互相离间。所以秦穆公把女乐给西戎后由余就离开了,齐人赏给鲁国女乐孔子就走了。到了六国的时候,魏文侯最好古,但他对子夏说: 『寡人听古乐就想打瞌睡,等到听郑、卫之音的时候,我就不知道疲倦了。』子夏责让他并且加以辩论,但最终不被接受,从此以后礼乐就失掉了。
   【原文】  汉兴,乐家有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大乐官,但能纪其铿鎗鼓舞,而不能言其义。高祖时,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乐。大祝迎神于庙门,奏【嘉至】,犹古降神之乐也。皇帝入庙门,奏【永至】,以为行步之节,犹古【采荠】、【肆夏】也。乾豆上,奏【登歌】,独上歌,不以管弦乱人声,欲在位者遍闻之,犹古【清庙】之歌也。【登歌】再终,下奏【休成】之乐,美神明既飨也。皇帝就酒东厢,坐定,奏【永安】之乐,美礼已成也。又有【房中祠乐】,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周有【房中乐】,至秦名曰【寿人】。凡乐,乐其所生,礼不忘本。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更名曰【安世乐】。
 高庙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庙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孝武庙奏【盛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武德舞】者,高祖四年作,以象天下乐己行武以除乱也。【文始舞】者,曰本舜【招舞】也,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示不相袭也。【五行舞】者,本周舞也,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也。【四时舞】者,孝文所作,以示天下之安和也。盖乐己所自作,明有制也;乐先王之乐,明有法也。孝景采【武德舞】以为【昭德】,以尊大宗庙。至孝宣,采【昭德舞】为【盛德】,以尊世宗庙。诸帝庙皆常奏【文始】、【四时】、【五行舞】云。高祖六年又作【昭容乐】、【礼容乐】。【昭容】者,犹古之【昭夏】也,主出【武德舞】。【礼容】者,主出【文始】、【五行舞】。舞人无乐者,将至至尊之前不敢以乐也;出用乐者,言舞不失节,能以乐终也。大氐皆因秦旧事焉。【译文】
汉朝建立后,乐家有制氏,因为知道郊庙朝会的正乐和五声六律而世代任大乐官,但衹能记下它的节奏,而不能说出它的含义。高祖的时候,叔孙通依靠秦朝的乐人制作宗庙的音乐。
  祝在庙门迎接神灵,演奏【嘉至】乐,就像古代使神降临的音乐。皇帝进入庙门,演奏【永至】乐,作为行走的节奏,就像古代的【采荠】、【肆夏】乐。献上干豆,演奏【登歌】,衹有上一人歌唱,不用管弦扰乱人的声音,希望当官的都能听到,就像古代的【清庙】之歌。【登歌】演奏两遍后,再奏【休成】乐,赞美神明已经享受了祭祀。皇帝到束厢去饮酒,坐好后,演奏【永安】乐,赞美祭礼已完成。又有【房中祠乐】,是汉高祖的唐山夫人所创作的。周朝有【房中乐】,到秦叫【寿人】。凡音乐,喜欢它所创作的,礼是不要忘记根本。高祖喜欢楚国的音乐,所以【房中乐】有楚国音乐的旋律。孝惠二年,让乐府令夏侯宽备齐箫管,就改名为【安世乐】。
高庙裹演奏的是【武德】、【文始】、【五行】的舞蹈音乐;孝文庙裹演奏的是【昭德】、 【文始】、【四时】、【五行】的舞蹈音乐;孝武庙里演奏的是【盛德】、【文始】、【四时】、【五行】的舞蹈音乐。【武德舞】,是高祖四年时创作的,用来象征天下人喜欢自己用武力来平息动乱。【文始舞】,是说原本是舜帝时的【韶舞】,高祖六年时改名为【文始】,表示不互相沿袭。 【五行舞】,本来是周朝的舞,秦始皇二十六年改名为【五行】,【四时舞】,是孝文帝所创作的,用来表示天下的安详平和。音乐是自己所创作的,表明音乐是有规律可循的;喜欢先王的音乐,表明音乐是有法则可依的。孝景帝采用【武德舞】制成【昭德舞】,是为了尊崇大宗庙。到孝宣帝时,采用【昭德舞】制成【盛德舞】,用来尊崇世宗。
  各帝庙都经常演奏【文始】、【四时】、【五行舞】等。高祖六年时又制作了【昭容乐】、【礼容乐】。【昭容乐】,就像古代的【昭夏乐】,主要出自【武德舞】。【礼容乐】,主要出自【文始】、【五行舞】。舞蹈的人没有音乐,是表明将到最为尊敬的人面前时不敢用音乐;使用音乐,是表示舞蹈不失去节奏,能合着音乐结束。造大抵都是照着秦朝的旧事而来的。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25-3-28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汉书·礼乐志》疏义第五:周室礼坏乐崩与汉初宗庙乐制考

周室衰微之际,雅道陵迟,怨刺之诗勃兴。及至王泽竭涸,诗道遂寝。太师失其官守,雅颂淆乱,孔子周游返鲁,乃正乐章,使《雅》《颂》各安其位。然此时周室已大坏,诸侯僭越,管仲三归,季氏八佾,制度崩颓。郑卫新声盛行于桑间濮上,内伤性命,外害政教。巧伪之徒饰邪说以惑视听,列国交争以利相倾。秦穆公赠女乐而使由余去国,齐人馈歌伎致孔子去鲁。魏文侯虽号好古,然闻古乐则寐,听郑声则醒,子夏虽力辩其非,终不能挽狂澜于既倒。

汉兴之初,制氏世掌大乐,仅能记铿锵鼓舞之节,而不能明其义理。高祖命叔孙通采秦乐人遗制,创宗庙之乐:大祝迎神奏《嘉至》,取法古之降神;皇帝入庙奏《永至》,拟《采荠》《肆夏》为节;登歌独咏不杂管弦,效《清庙》遗意;终献奏《休成》,以颂神明。此虽因秦制而作,实存三代遗响。

按:班固此篇揭示礼乐衰变之迹,周室之坏始于制度僭越,成于人心逐利。汉初制乐虽粗具规模,然已失"乐以象德"之本,惟存仪节之用。叔孙通所定庙乐,表面承古制,实则杂秦声,此即"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之延续。礼乐之重,不在声容之盛,而在教化之本,此理千古同慨。
长安情长 發表於 2025-4-11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汉书·礼乐志》第五段经义阐微

周室衰微之际,礼乐崩坏之象已现端倪。班固此段所述,实为三代礼乐制度嬗变之关键节点,其文脉可分三重义理:

一、周礼崩坏之征
周道既缺,呈现"内圣外王"双重危机。内则《郑》《卫》新声流行,致"疾损寿",此乐失其和也;外则诸侯僭越礼制,如管仲"三归"、季氏"八佾",此礼失其序也。子夏与魏文侯"古乐新声"之辩,恰如《乐记》所云"郑音好滥淫志",揭示"德音之谓乐"的礼乐本质已被解构。孔子"自卫反鲁"而正乐,正是以《雅》《颂》定位重建礼乐秩序,然终不能挽周室倾颓之势。

二、汉制因革之道
叔孙通制宗庙乐,实为"因损益"的礼乐重建。其制分五重仪轨:迎神奏《嘉至》(类《九夏》)、入庙奏《永至》(拟《采荠》)、登歌仿《清庙》、终献用《休成》、礼成奏《永安》,皆暗合《周礼·大司乐》"分乐而序"之法。尤重"登歌不以管弦乱人声",正得《尚书》"声依永"之旨。至若《房中乐》由楚声改造,既存"乐其所生"之本,又合"以乐德教国子"之训,可谓"礼从宜,乐从俗"的典范。

三、舞乐象征体系
汉代庙乐体系建构尤具深意:《武德舞》取"止戈为武"之义,《文始舞》承《韶》乐揖让之德,《五行舞》应五德终始之说,《四时舞》法阴阳调和之道。孝景改《昭德》、孝宣易《盛德》,皆循"祖有功而宗有德"的礼制原则。班固特笔"舞人无乐"之制,实本《礼记》"乐由天作,礼以地制"的天地秩序观,强调"乐者所以象德"的政教功能。

要而论之,此段揭示礼乐制度三重辩证:其一,礼乐随王权兴替而损益,然"百王之变不离其宗";其二,汉承秦制而注入儒家义理,完成"霸王道杂之"的文化整合;其三,庙乐体系建构体现"乐与政通"的治理智慧。班固之述,非仅史笔实录,实为汉代礼乐重建提供"通古今之变"的范式思考。读者当于此窥见礼乐文明"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生生之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