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偷月

[中医典籍] 《中基》第二章 第二节 五脏

[複製鏈接]
 樓主| 偷月 發表於 2009-8-28 10:07 | 顯示全部樓層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P>    2.肝主升发
    肝主升发,是指肝具有升生阳气以启迪诸脏,升发阳气以调畅气机的作用。故又言肝主升生之气。肝在五行属木,通于春气。类比春天树木的生长伸展和生机勃发之性,肝气具有条达疏畅、升发生长和生机盎然的特性。《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曰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春天阳气始发,内孕生升之机,推动自然万物的生长变化。肝气通于春,内藏生升之气,肝气升发则生养之政可化,诸脏之气生生有由,化育既施,则气血冲和,五脏安定,生机不息。人体气血阴阳的运行,法于自然阴阳升降消长之道。其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具体体现在脏腑经络的各种功能活动中。其中肝气对气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升举、疏通之作用。少阳肝脏应阳升之方,行春升之令其气以升发为顺,主人体一身阳气之升腾。由于肝气主升发之特性,决定了肝之病变以升泄太过为多见,临床多表现肝阳上亢、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故前人有“肝气肝阳常有余” 之说。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筋,即筋膜,包括肌腱和韧带,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连接关节、肌肉,主司关节运动的组织。《素问・五藏生成》说:“诸筋者,皆属于节。” 正是由于筋的收缩、弛张,关节才能运动自如。因此,筋的内涵,实际应包括有收缩功能的肌肉和有传导支配作用的条索样组织(如神经)在内。筋的功能依赖于肝精肝血的濡养。肝精肝血充足,筋得其养,才能运动灵活而有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称为“肝生筋”。肝精肝血充足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能耐受疲劳,并能较快地解除疲劳,故称肝为“罢极之本”。如果肝精肝血亏虚,筋脉得不到很好的濡养,则筋的运动能力就会减退。老年人动作迟缓,运动不灵活,动则容易疲劳,就是由于肝精肝血衰少,不能养筋之故。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肝精肝血不足,筋不得濡养,还可出现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征象。又如邪热过盛,燔灼肝之筋脉,耗伤肝之精津,使筋不得滋养,也会出现手足震颤、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等表现。前者称为“血虚生风”,后者称为“热极生风”,治疗大多从肝着眼。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乃筋之延续,所以有“爪为筋之余”之说。《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肝者,罢极之本……其华在爪。” 指出肝与爪有着密切的联系。爪甲亦赖肝精肝血以濡养,因而肝之精血的盛衰,可以影响到爪的荣枯,而观察爪甲的荣枯,又可以测知肝脏功能正常与否。肝精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红润光泽;若肝精肝血不足,则爪甲萎软而薄,枯而色夭,甚则变形、脆裂。
    2. 在窍为目
    目为视觉器官,具有视物功能,故又称“精明”。目之所以具有视物功能,依赖肝精肝血之濡养和肝气之疏泄。肝的经脉上连目系,《灵枢・经脉》说:“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肝之精血循此经脉上注于目,使其发挥视觉作用。如《灵枢・脉度》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肝之精血充足,肝气调和,目才能正常发挥其视物辨色的功能。若肝精肝血不足,则会导致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目眩、目眶疼痛等症;肝经风热则目赤痒痛;肝风内动则目睛上吊、两目斜视;因情志不畅,致肝气郁结,久而火动痰生,蒙阻清窍,可致二目昏蒙,视物不清。由于肝与目在生理病理上关系密切,临床上凡目疾主要以治肝为主。
    目的视觉功能的发挥,还依赖于五脏六腑之精的濡养。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于眼窠部位,分别滋养眼的各个组织。《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后世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五轮”学说,为眼科疾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3.在志为怒
    怒是人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由肝之精气所化,故说肝在志为怒。一般来说,怒志人人皆有,一定限度内的情绪发泄对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有重要的意义,但大怒或郁怒不解,对于机体是一种不良的刺激,既可引起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精血津液运行输布障碍,痰饮瘀血及Y瘕积聚内生,又可致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发为出血或中风昏厥,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大怒暴怒,可导致肝气升发太过,表现为烦躁易怒,激动亢奋,称为大怒伤肝;郁怒不解,则易致肝气郁结,表现为心情抑郁,闷闷不乐,称为“郁怒伤肝”。怒由肝之精气所生,若肝之精血不足,不能涵养怒志,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则稍有刺激,即易发怒。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更进一步指出:“治怒为难,惟平肝可以治怒,此医家治怒之法也。” 临床辨证属郁怒者,当以疏肝解都为治;属大怒者,当以平肝降逆为治。
    4.在液为泪
    泪由肝精肝血所化,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泪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泪液的分泌,是濡润而不外溢,但在异物侵入目中时,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目和排除异物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可见泪液分泌异常。如肝血不足,泪液分泌减少,常见两目干涩;如风火赤眼,肝经湿热,可见目眵增多,迎风流泪等。此外,在极度悲哀的情况下,泪液的分泌也可大量增多。
    5.与春气相通应
    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肝主春。肝与春气相通应,是因为春季为一年之始,阳气始生,自然界生机勃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在人体之肝则主疏泄,恶抑郁而喜条达,为“阴中之少阳”,故肝与春气相通应。如《素问・诊要经终论》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因此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诸方面,都必须顺应春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畅达之性:保持情志舒畅,力戒暴怒忧郁,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广庭信步,舒展形体。春季天气转暖而风气偏胜,人体之肝气应之而旺,故素体肝气偏旺、肝阳偏亢或脾胃虚弱之人在春季易发病,可见眩晕、烦躁易怒、中风昏厥,或情志抑郁、焦虑,或两胁肋部疼痛、胃脘痞闷、嗳气泛恶、腹痛腹泻等症状。
 樓主| 偷月 發表於 2009-8-28 10:07 | 顯示全部樓層
</P>     五、肾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水,主纳气。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肾阴与肾阳能资助、促进、协调全身脏腑之阴阳,故肾又称为“五脏阴阳之本”。肾藏精,主蛰,又称为封藏之本。
    肾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属络于肾与膀胱,相为表里。肾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阴,与自然界冬气相通应。
    (一)主要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1)藏精: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精得藏于肾,发挥其生理效应而不无故流失,依赖于肾气的闭藏作用和激发作用的协调。
    精,又称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之源,是脏腑形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
    精,就其来源而言,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遗传物质,与生俱来,藏于肾中。出生之前,是形成生命(胚胎)的重要物质,是生命的构成本原;出生之后,则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基础。如《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灵枢・决气》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人出生后,机体由脾胃的运化作用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物质,称为“后天之精”。后天之精经脾气的转输作用以“灌四傍”,则为脏腑之精。各脏腑之精化为各脏腑之气,以推动和调控该脏腑的生理功能。各脏腑之精支持其生理功能后的剩余部分,则输送到肾中,充养先天之精,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因此肾精的构成,是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加之部分后天之精的充养而化成。先天之精是肾精的主体成分,后天之精仅起充养作用,因而肾精所化的肾气,也主要属先天之气,即元气。
    先、后天之精相互资助,相互为用。出生之后,“后天之精” 有赖于“先天之精” 的活力资助,即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对脾气及脾阴脾阳的推动和资助,才能不断地化生,以输布全身,营养脏腑及其形体官窍;先天之精也须依赖脾胃所化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和充养,才能日渐充盛,以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此外,当机体发育到一定阶段,生殖机能成熟时,肾精又可化为生殖之精以施泄。如果肾气虚衰,闭藏精的功能减退,可导致精的无故流失,出现遗精、早泄等失精的病理变化,称为肾失封藏。但若肾气的激发作用减退,或肝气的疏泄功能失常,可致生殖之精不得化生和施泄的精瘀病变。
    (2)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是肾精及其所化肾气的生理作用。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最基本物质。肾藏精,精化气,肾精所化之气为肾气,肾精足则肾气充,肾精亏则肾气衰。因而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以及在生命过程中的生殖能力,都取决于肾精及肾气的盛衰。《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述了肾气由未盛到逐渐充盛,由充盛到逐渐衰少继而耗竭的演变过程:“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精、肾气主司机体的生长发育:人体的生长发育情况,可以从“齿、骨、发” 的变化体现出来。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可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等几个阶段,而每一阶段机体的生长发育或衰退情况,都取决于肾精及肾气的盛衰。人自出生之后,肾精及肾气逐渐充盛,到幼年期,在生长发育方面则表现出头发生长较快而渐稠密,更换乳齿的迅速变化,同时骨骼逐渐生长而身体增高;青年期,肾精及肾气更加充盛,表现为长出智齿,骨骼长成,人体达到一定高度,开始具有生殖能力;壮年期,肾精及肾气充盛至极,表现出筋骨坚强,头发黑亮,身体壮实,精力充沛的状态;老年期,随着肾精及肾气的逐渐衰减,表现出面色憔悴,头发脱落,牙齿枯槁及生育能力丧失等现象。因此,肾精及肾气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若肾精及肾气不足时,则表现为小儿生长发育不良,五迟(站迟、语迟、行迟、发迟、齿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在成人则为早衰。
    肾精、肾气盛衰主持人体的生殖功能:人体生殖器官的发育,性机能的成熟与维持,以及生殖能力等,都与肾精及肾气盛衰密切相关。人出生后随着肾精及肾气的不断充盈,产生天癸。天癸,是肾精及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作用。天癸来至,女子月经来潮,男子出现排精现象,说明性器官已经成熟,具备了生殖能力。其后,肾精及肾气不断充盈,从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旺盛。中年以后,肾精及肾气逐渐衰少,天癸亦随之衰减,以至竭绝。没有了天癸的激发作用,生殖机能逐渐衰退,生殖器官日趋萎缩,最后丧失生殖机能而进入老年期。因此,肾精及肾气关系到人的生殖机能,是人类生育繁衍的根本。
    依据肾精及肾气主司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理论,临床上防治某些先天性疾病、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或一些原发性不孕症,以及优生优育、养生保健、防止衰老等,都应从补养肾精肾气入手调理。
 樓主| 偷月 發表於 2009-8-28 10:07 | 顯示全部樓層
</P>     (3)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脏腑气化,是指由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和调控着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进而推动和调控着机体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与能量的相互转化的过程。肾精、肾气及其分化的肾阴、肾阳在推动和调控脏腑气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肾气由肾精所化,也是一身之气分布到肾的部分。由于肾精的主体成分是先天之精,肾气也主要属先天之气,与元气的概念大致相同,故为脏腑之气中最重要者,称为脏腑之气的根本。肾气也涵有阴阳两种成分:肾阴是其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凝结等作用的部分,肾阳是其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宣散等作用的部分。肾阴与肾阳对立统一,协调共济,则肾气冲和畅达。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能推动和激发脏腑经络的各种机能,温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化生和运行输布,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并激发精血津液化生为气或能量,即促进“有形化无形”的气化过程。肾阳充盛,脏腑形体官窍得以温煦,其功能活动得以促进和推动,各种生理活动得以正常发挥,同时机体代谢旺盛,产热增加,精神振奋。若肾阳虚衰,温煦、推动等功能减退,则脏腑功能减退,机体的新陈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精神不振,发为虚寒性病证。
    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能抑制和调控脏腑的各种机能,凉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进而抑制机体的新陈代谢,调控机体的气化过程,减缓精血津液的化生及运行输布,产热相对减少,并使气凝聚成形而为精血津液,所谓“无形化有形”。肾阴充足,脏腑形体官窍得以濡润,其功能活动得以调控而不亢奋,同时机体代谢减缓,产热减少,精神宁静内守。若肾阴不足,抑制、宁静、凉润等功能减退,则致脏腑机能虚性亢奋,新陈代谢相对加快,产热相对增多,精神虚性躁动,发为虚热性病证。
    肾精以先天之精为主,可称为元精或真精。肾气为肾精所化,与元气、真气的概念大致相同。肾气所分化的肾阴称为元阴、真阴,肾阳称为元阳、真阳。“真”、“元”等,本是道家术语,中医学借用之,是对先天禀赋的表达。肾因藏先天之精而倍受重视,故将肾精、肾气及其分化的肾阴、肾阳称为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肾阴肾阳又称为“五脏阴阳之本”。在人体生命过程中,肾之精、气、阴、阳与他脏之精、气、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资助和相互为用的动态关系。在病理变化过程中,肾之精、气、阴、阳与他脏之精、气、阴、阳之间又可相互影响。尤其是各脏之精、气、阴、阳不足的病变,最终必然会累及到肾之精、气、阴、阳,故有“久病及肾” 之说。
    2.主水
    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藏,主津液。” 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过程。肾气对于水液代谢的主司和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肾气及肾阴肾阳对水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之气的功能,尤其是脾肺之气的运化和输布水液的功能,具有促进和调节作用。水液代谢过程中,胃、小肠、大肠中的水液,经脾气的运化转输作用,吸收并输送至肺,再经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输布周身,以发挥滋润和濡养作用,并将宣发至皮毛肌腠的水液化为汗液排泄;脏腑形体官窍代谢后所产生的浊液(废水),由肺的肃降作用输送到肾或膀胱,再经肾气的蒸化作用,吸收可再利用者,而将剩余的化为尿液排泄。可见,机体水液的输布与排泄,是在肺、脾、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但各脏腑之气必须在其阴阳协调平衡的状态下才能正常参与水液代谢,而肾气分化的肾阴肾阳是各脏腑阴阳的根本。肾气及肾阴肾阳通过对各脏腑之气及其阴阳的资助和促进作用,主司和调节着机体水液代谢的各个环节。
    (2)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尿的生成和排泄是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水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形体官窍代谢后产生的浊液(废水),通过三焦水道下输于肾或膀胱,在肾气的蒸化作用下,分为清浊:清者回吸收,由脾气的转输作用通过三焦水道上腾于肺,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则化为尿液,在肾与膀胱之气的推动作用下排出体外。可见,只有肾阴肾阳协调平衡,肾气的蒸化和推动作用发挥正常,输于肾或膀胱的水液才能升清降浊,化生尿液和排泄尿液。肾气的蒸化作用及其肾阴与肾阳的推动和调控作用的协调,对于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在维持机体水液代谢平衡过程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膀胱是人体贮尿和排尿的器官,但尿液的生成和排泄都必须依赖于肾气的作用。只有肾气的蒸化功能发挥正常,肾阴肾阳的推动和调控作用协调,膀胱开合有度,尿液才能正常地生成和排泄。故《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月付)肿。(月付)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由上可见,肾气对于机体水液代谢起着主司和调节作用,故说肾主水。
    3.主纳气
    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人体的呼吸功能,由肺所主,其中呼气主要依赖肺气的宣发作用,吸气主要依赖肺气的肃降作用。但吸入的清气,由肺气的肃降作用下达于肾,必须再经肾气的摄纳潜藏,使其维持一定的深度,以利于气体的交换。故《难经・四难》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喘证》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 因此,无论是肾气虚衰,摄纳无权,气浮于上,还是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均可导致肾气的纳气功能失常。
 樓主| 偷月 發表於 2009-8-28 10:07 | 顯示全部樓層
</P>     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肺吸入的清气必须下达于肾,实际上是强调肺的呼吸在肾气的封藏作用下维持一定的深度,有利于清浊气体的内外交换。故清・何梦瑶《医(石扁)・杂症・气》云:“气根于肾,亦归于肾,故曰肾纳气,其息深深;肺司呼吸,气之出入,于是乎主之。且气上升,至肺而极,升极则降,由肺而降,故曰肺为气主。” 肾精充足,肾气充沛,摄纳有权,则呼吸均匀和调。若肾精亏虚,肾气衰减,摄纳无力,肺吸入之清气不能下纳于肾,则会出现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喘等病理表现,称为“肾不纳气”。肾的上述功能中,藏精是其基本功能。其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及主纳气等功能,都是其藏精功能的延伸。肾精化肾气,肾精与肾气主司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肾气分阴阳,肾阴与肾阳是脏腑阴阳的根本,对脏腑气化具有促进和调节作用,并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肾气的封藏与摄纳作用,维持呼吸的深度,以利气体交换。所以说,在认识肾的各种功能时,必须把藏精作为最根本的功能来理解和把握。
    (二)生理特性
    肾的主要生理特性是主蛰守位。主蛰,喻指肾有潜藏、封藏、闭藏之生理特性,是对其藏精功能的高度概括。肾的藏精、主纳气、主生殖、主二便等功能,都是肾主蛰藏生理特性的具体体现。故明・李{《医学入门・脏腑》说:“肾有二枚……纳气,收血,化精,为封藏之本。” 清・何梦瑶《医(石扁)・杂症・气》提出人体五脏职责不同,其中“肾以闭藏为职”。
      肾气封藏则精气盈满,人体生机旺盛,若肾气封藏失职,则会出现滑精、喘息、遗尿,甚则小便失禁、多汗、大便滑脱不禁及女子带下、崩漏、滑胎等。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五脏所主》云:“肾主虚,无实也”,充分体现了肾主封藏生理特性的临床意义。
      守位,是指肾中相火(肾阳)涵于肾中,潜藏不露,以发挥其温煦、推动等作用。相火与君火相对而言:君火,即心之阳气,心之生理之火,又称心火;相对于心火,其他脏腑之火皆称为相火,生理状态下是各脏腑的阳气,又称“少火”,病理状态下是各脏腑的亢盛之火,又称“壮火”。相火以其所在脏腑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肝之相火称为“雷火”,肾之相火称为“龙火”。君火与相火的关系是:“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素问・天元纪大论》)。即君火在心,主发神明,以明著为要;相火在肝肾,禀命行令,以潜藏守位为要,即所谓“龙潜海底,雷寄泽中”(肝之相火寓于肝阴中,肾之相火藏于肾阴中)。心神清明,机体的生命活动有序稳定,相火自然潜藏守位以发挥其温煦、推动功能;肾阴充足,涵养相火,相火则潜藏于肾中而不上僭。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素问・痿论》说:“肾主身之骨髓。” 肾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实际上是肾精及肾气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具体体现。肾藏精,精生髓,髓居于骨中称骨髓,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营养。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其充在骨”。只有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滋养,才能坚固有力;若肾精不足,骨髓生化无源,不能营养骨骼,便会出现小儿囱门迟闭,骨软无力,以及老年人骨质脆弱,易于骨折等。
    髓分骨髓、脊髓和脑髓,皆由肾精化生。肾精的盛衰,不仅影响骨骼的发育,而且也影响脊髓及脑髓的充盈。脊髓上通于脑,脑由髓聚而成,故《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藏生成》说;“诸髓者,皆属于脑。” 因此,肾精充足,髓海得养,脑发育健全,则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反之,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则见“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海论》)。可见,脑的功能虽然总统于心,但与肾亦有密切关系。脑的病变,尤其是虚性病变,常采用补肾填精法治疗。
    齿与骨同出一源,亦由肾精充养,故称“齿为骨之余”。牙齿松动、脱落及小儿齿迟等,多与肾精不足有关。温热病中望齿的润燥和有无光泽,又是判断肾精及津液盛衰的重要标志。发的生长,赖血以养,故称“发为血之余”。但发的生机根源于肾。肾藏精,精化血,精血旺盛,则毛发粗壮而润泽,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其华在发。”《素问・五藏生成》说:“肾……其荣,发也。” 由于发为肾之外候,所以发之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常能反映肾精的盛衰。青壮年精血旺盛,发长而润泽;老年人精血衰少,发白而脱落,皆属常理。但临床所见的未老先衰,年少而头发枯萎,早脱早白等,则与肾精不足有关,应考虑从肾论治。
    2.在窍为耳及二阴
    耳是听觉器官,耳的听觉功能灵敏与否,与肾精、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故《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因此,只有肾精及肾气充盈,髓海得养,才能听觉灵敏,分辨力高;反之,若肾精及肾气虚衰,则髓海失养,出现听力减退,或见耳鸣,甚则耳聋。人到老年,由于肾精及肾气衰少,则多表现为听力减退。临床常以耳的听觉变化,作为判断肾精及肾气盛衰的重要标志,故说肾开窍于耳。
    二阴,指前阴和后阴。前阴是指排尿和生殖的器官;后阴是指排泄粪便的通道。二阴主司二便。尿液的贮藏和排泄虽在膀胱,但尿液的生成及排泄必须依赖于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协调。肾气之蒸化及固摄作用失常,则可见尿频、遗尿、尿失禁、尿少或尿闭等小便异常的病证。粪便的排泄,本属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但亦与肾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有关。若肾气不足,则推动无力而致气虚便秘,或固摄无权而致大便失禁,久泄滑脱。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肾……开窍于二阴。” 前阴是人体的外生殖器,其生殖功能与肾精、肾气的关系密切,故前阴性器官又有“外肾”之称。前阴,在男子是精窍与溺窍合而为一的****,在女子则有****、阴道之分,以主房事和生殖。肾精充足,肾气充盛,则精液及时溢泻,男女阴阳合而有子。肾精、肾气的生理功能失常,则可导致人体性器官的发育不良和生殖能力减退,从而导致男子阳痿、早泄、少精、滑精、遗精、精瘀及不育等,女子则见梦交、月经异常及不孕等。
 樓主| 偷月 發表於 2009-8-28 10:07 | 顯示全部樓層
</P>     3.在志为恐
    恐,是一种恐惧、害怕的情志活动,与肾的关系密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脏为肾……在志为恐。” 由于肾藏精而位居下焦,肾精化生的肾气,必须通过中上二焦,才能布散全身。恐使精气却而不上行,反而令气下走,使肾气不能正常地布散,所以说“恐伤肾”,“恐则气下”。恐与惊相似,都是指处于一种惧怕的心理状态。但两者又有区别:恐为自知而胆怯,乃内生之恐惧;惊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惊慌乱,乃是外来之惊惧。恐和惊,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人人皆有。过度的惊恐,则损伤脏腑精气,导致脏腑气机逆乱。《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4.在液为唾
    唾,是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多出于舌下,有润泽口腔、滋润食物及滋养肾精的功能。唾由肾精化生,经肾气的推动作用,沿足少阴肾经,从肾向上经过肝、膈、肺、气管,直达舌下之金津、玉液二穴,分泌而出。故《素问・宣明五气》说:“五脏化液……肾为唾。” 由于唾源于肾精,若咽而不吐,则能回滋肾精;若多唾久唾,则能耗伤肾精。故古代养生家主张“吞唾” 以养肾精。
    唾与涎,虽然都是口腔分泌的液体,但是二者有一定区别。涎为脾精所化,出自两颊,质地较清稀,可自口角流出;唾为肾精所生,出自舌下,质地较稠厚,多从口中唾出。故临床治疗口角流涎多从脾治,唾多频出多从肾治。
    5.与冬气相通应
    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肾主冬。冬季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一派霜雪严凝,冰凌凛冽之象。自然界的物类,则静谧闭藏以度冬时。人体中肾为水脏,有润下之性,藏精而为封藏之本。同气相求,故以肾应冬。《素问・诊要经终论》说:“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冬季养生,当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同时食用补阴潜阳的膳食,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积蓄。冬季气候寒冷,水气当旺,若素体阳虚,或久病阳虚,多在阴盛之冬季发病,即所谓“能夏不能冬”;若患阳虚性慢性疾病如肺病、心脏病、胃肠病、骨关节病等,则易在冬季寒冷时复发。
    附:命门
    命门一词,最早见于《内经》,系指眼睛而言。如《灵枢・根结》说:“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将命门作为内脏提出则始于《难经》。明清以来,对命门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才出现了各种不同见解,命门的重要性也引起了广泛重视。归纳种种见解,其分歧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命门的形态
    从形态言,分有形与无形之论。《难经》以肾为命门,是为有形。如《难经・三十九难》说:“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 明・张介宾认为命门为子宫,为精室,亦为有形。他在《类经附翼・求正录・三焦包络命门辨》中说:“子宫之下有一门,其在女者,可以手探而得,俗人名为产门;其在男者,于精泻之时,自有关阑知觉。请问此为何物?客曰:得非此即命门耶?曰:然也。请为再悉其解。夫身形未生之初,父母交会之际,男之施由此而出,女之摄由此门而入,及胎元既足复由此出,其出其入,皆由此门,谓非先天立命之门户乎?” 他在《质疑录》中又进一步指出:“命门居两肾之中,而不偏于右,即妇人子宫之门户也。子宫者,肾脏藏精之府也。”
    2.关于命门的部位
    从部位言,有右肾与两肾及两肾之间的区别。
   (1)右肾为命门说:《难经》首先提出右肾为命门说。自《难经》之后,晋・王叔和、明・李{等人均认为右肾为命门。其中,李{《医学入门・命门赋》对命门的部位和生理功能论述得较为详尽:“命门下寄肾右,而丝系曲透膀胱之间,上为心包,隔膜横连脂漫之外,配左肾以藏真精,男女阴阳攸分,相君火以系元气,疾病生死是赖。”
    (2)两肾总号为命门说:元・滑寿首倡此说,认为“命门,其气与肾通,是肾之两者,其实一耳。” 明・虞抟明确提出“两肾总号为命门”,其在《医学正传・医学或问》中说:“夫两肾固为真原之根本,性命之所关,虽有水脏,而实有相火寓乎其中,象水中之龙火,因其动而发也。寓意当以两肾总号为命门,其命门穴正象门中之杖(门臬),司开阖之象也。” 虞氏否定了左为肾右为命门之说,认为“若独指乎右肾为相火,以三焦之配,尚恐立言之未精也。”张介宾《类经附翼・求正录・三焦包络命门辨》也说:“是命门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命门。”
    (3)两肾之间为命门说:此说首推明・赵献可。他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的启示下,认为十二官之外,还有一个人身之主,即是命门。“命门即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当一身之中,《内经》曰‘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是也,名曰命门,是真君真主,乃一身之太极,无形可见,而两肾之中,是其安宅也”(《医贯・内经十二官论》)。赵氏之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清代医家陈士铎、陈修园、林佩琴等皆认为命门部位在两肾之间。
    3.关于命门的功能
    从功能而言,有主火、水火共主、非水非火为肾间动气之不同。如明・赵献可认为命门即是真火,主持一身阳气。他在《医贯・内经十二官论》中说:“余有一譬焉,譬之元宵之鳌山走马灯,拜者舞者飞者走者,无一不具,其中间唯是一火耳。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火熄则寂然不动……夫既曰立命之门,火乃人身之至宝。” 清・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也认为:“命门者,先天之火也。” 明・张介宾则强调了命门之中具有阴阳水火二气,从而发挥对全身的滋养、激发作用。他在《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中提出:“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明・孙一奎则认为命门在两肾中间,非水非火,只是存在着的一种元气发动之机,是一种生生不息造化之机枢而已,即《难经・八难》所谓的“肾间动气”。

   他在《医旨绪余・命门图说》中指出:“越人亦曰:‘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命门之意,盖本于此。……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

    综观以上各种认识,虽对命门的形态、部位有不同见解,但在命门的生理功能与肾息息相通的认识上是基本一致的。历代医家大多认为命门与肾同为五脏之本,内寓真阴真阳。明代命门学说的兴起进一步为“重肾” 理论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认为:肾阳即命门之火,肾阴即命门之水。肾阴、肾阳,即是真阴、真阳,或元阴、元阳。古代医家之所以称之“命门”,无非是强调肾气及肾阴肾阳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命门”亦即“生命之门”。正如孙一奎在《医旨绪余・命门图说》中所说:“追越人两呼命门为精神之舍,元气之系,男子藏精,女子系胞者,岂漫语哉!是极归重于肾为言,谓肾间原气,人之生命,故不可不重也。”
</p>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