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67|回復: 2

[中医典籍] 《中基》第一章 第二节 阴阳学说

[複製鏈接]
偷月 發表於 2009-8-16 17: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来源: 爱中医网  作者: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法,广泛用来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并指导着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如《说文》所言“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这时的阴阳的涵义是原始的、朴素的,仅指日光的向背,并不具备哲学上的涵义。以后随着观察面的扩展,阴阳的朴素涵义逐渐得到引申。如向日光处温暖、明亮;背日光处寒冷、晦暗。于是古人就以光明、黑暗、温暖、寒冷分阴阳。如此不断引申的结果,就几乎把自然界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划分为阴与阳两个方面。这时的阴阳不再特指日光的向背,而变为一个概括自然界具有对立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双方的抽象概念。
    阴阳的概念大约形成于西周。西周时期的诗歌中已有“阴阳”一词的多处记载,如《诗经・大雅》中就有“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的记叙。《周易》中的易卦由阴爻(--)和阳爻(―)组成。“--”表示阴;“―”表示阳。阴爻和阳爻分别以符号的形式标示了阴阳的概念。说明西周时期阴阳的基本概念已经形成。至西周末年,古代先贤开始应用阴阳来分析、阐释一些难以理解或不能直接观察的复杂事物变化的机理。如《国语・周语》记载伯阳父用阴阳来解释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陕西发生的大地震,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A,于是有地震。”他把地震的发生理解为大地内部阴阳两种对立的物质势力运动的不协调。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理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作为哲学理论的阴阳学说也逐渐形成。此时的哲学家们不但认识到事物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的势力,而且认识到这两种势力是运动变化的、相互作用的。阴阳的相互作用推动着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如《管子・乘马》说:“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国语・越语》说:“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说明四时与昼夜的更替,日有升落,月有圆缺,皆是阴阳双方运动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哲学家们还认为宇宙万物都蕴含着阴阳两个相反的方面,阴阳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冲和之气是推动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周易》则把阴阳学说从哲学高度进行概括,指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周易・说卦》),“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把阴阳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视为宇宙的基本规律。可见先秦时期的哲学家们,不但认识到存在于事物内部的阴阳两方面的运动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而且认识到阴阳的相互作用、对立统一、消长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因而标志着阴阳学说作为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论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开始将阴阳概念应用于医学理论之中。《左传・昭公元年》(公元前417年)记载秦名医医和在为晋侯诊病时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艹甾)(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的《黄帝内经》运用阴阳学说来阐释医学中的诸多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使阴阳学说与医学密切结合起来,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之一。
 樓主| 偷月 發表於 2009-8-16 17:55 | 顯示全部樓層
</P>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其各自的属性。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前者如天与地,日与月,水与火等;后者如寒与热,升与降,明与暗等。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如以天地而言,则“天为阳,地为阴”,由于天气清轻向上故属阳,地气重浊凝滞故属阴。以水火而言,则“水为阴,火为阳”,由于水性寒而润下故属阴,人性热而炎上故属阳。以物质的运动变化而言,“阳化气,阴成形”,物质从有形化为无形的过程属于阳,由无形凝聚成有形的过程属于阴。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将人体中具有中空、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将具有实体、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如脏为阴而腑为阳,精为阴而气为阳,营气为阴而卫气为阳,等等。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根据事物或现象不同的运动趋势、不同的功能属性、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等,通过相互比较而归纳出来的。因此事物的阴阳属性,既有绝对性的一面,又有相对性的一面。若该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或比较的对象或层次未变,它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如上述的水与火,水属阴,火属阳,其阴阳属性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不可反称的。水不论多热,对火来说,仍属阴;火不论多弱,对水来说,仍属阳。其他如天与地、日与月、上与下、升与降、动与静、寒与热、明与暗、温煦与凉润、兴奋与抑制、推动与宁静、弥散与凝聚等,其阴阳属性具有不可变性和不可反称性,故说事物的阴阳属性在某种意义上是绝对的。
------------《中医基础理论》

</p>
 樓主| 偷月 發表於 2009-8-16 17:55 | 顯示全部樓層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法,广泛用来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并指导着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如《说文》所言“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这时的阴阳的涵义是原始的、朴素的,仅指日光的向背,并不具备哲学上的涵义。以后随着观察面的扩展,阴阳的朴素涵义逐渐得到引申。如向日光处温暖、明亮;背日光处寒冷、晦暗。于是古人就以光明、黑暗、温暖、寒冷分阴阳。如此不断引申的结果,就几乎把自然界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划分为阴与阳两个方面。这时的阴阳不再特指日光的向背,而变为一个概括自然界具有对立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双方的抽象概念。
    阴阳的概念大约形成于西周。西周时期的诗歌中已有“阴阳”一词的多处记载,如《诗经・大雅》中就有“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的记叙。《周易》中的易卦由阴爻(--)和阳爻(―)组成。“--”表示阴;“―”表示阳。阴爻和阳爻分别以符号的形式标示了阴阳的概念。说明西周时期阴阳的基本概念已经形成。至西周末年,古代先贤开始应用阴阳来分析、阐释一些难以理解或不能直接观察的复杂事物变化的机理。如《国语・周语》记载伯阳父用阴阳来解释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陕西发生的大地震,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A,于是有地震。”他把地震的发生理解为大地内部阴阳两种对立的物质势力运动的不协调。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理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作为哲学理论的阴阳学说也逐渐形成。此时的哲学家们不但认识到事物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的势力,而且认识到这两种势力是运动变化的、相互作用的。阴阳的相互作用推动着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如《管子・乘马》说:“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国语・越语》说:“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说明四时与昼夜的更替,日有升落,月有圆缺,皆是阴阳双方运动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哲学家们还认为宇宙万物都蕴含着阴阳两个相反的方面,阴阳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冲和之气是推动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周易》则把阴阳学说从哲学高度进行概括,指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周易・说卦》),“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把阴阳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视为宇宙的基本规律。可见先秦时期的哲学家们,不但认识到存在于事物内部的阴阳两方面的运动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而且认识到阴阳的相互作用、对立统一、消长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因而标志着阴阳学说作为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论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开始将阴阳概念应用于医学理论之中。《左传・昭公元年》(公元前417年)记载秦名医医和在为晋侯诊病时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艹甾)(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的《黄帝内经》运用阴阳学说来阐释医学中的诸多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使阴阳学说与医学密切结合起来,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之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