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88|回覆: 1

[文學研究] 選讀經典鴻篇 了解文化精華

[複製連結]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2-6-9 17: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 徐興無

  一、        編寫意圖
  
  眾所周知,【論語】、【孟子】是記錄先秦儒學思想家孔子和孟子的言行的書,這兩部書不僅是中國古代的儒家經典,也是中國古代的文化經典。所謂古代文化經典與一般意義上的古代書籍是不一樣的,他們往往時代久遠,如韓愈所說的『三代、兩漢之書』(【答李翊】),但卻淵旨奧義,源遠流長,讓後人取資不盡,是古代典籍中的精華。現代著名文獻目錄學家余嘉錫先生曾指出:
  治學所以必讀古書者,爲其閱時既久,亡佚日多,其卓然不可磨滅者,必其精神足以自傳,譬之簸出糠秕,獨存精粹也。後人之書,則行世未遠,論定無聞,珠礫雜陳,榛勿剪,固宜其十不足當一耳。
  【論語】、【孟子】篇幅很少,卻讓後世之人不斷地釋讀、闡論、創發,對整個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孟子又私淑孔子,從【孟子】中可以看出,孟子在很多方面發展了【論語】中所記載的孔子的思想。漢文帝時恢復文教,【論語】、【孟子】等先秦諸子之學皆立爲博士,但至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但他只設五經博士,確立的並非真正的先秦儒學,而是經學。因此,【論語】、【孟子】博士皆被取消,【論語】與【爾雅】、【孝經】一起成爲基礎教育的教科書,而【孟子】則被歸入諸子的儒家類。但漢儒仍十分推崇【孟子】。揚雄就認爲孟子是孔子的真正繼承者,【法言・君子】曰:
  或問『孟子知言之要,知德之奧』。曰:『非苟知之,亦允蹈之。』或曰:『子小諸子,孟子非諸子乎?』曰:『諸子者,以其知異於孔子者也。孟子異乎?不異。』
  後世的注家,如東漢趙岐的【孟子章句】就很注重『以【論】釋【孟】』(清焦循【孟子正義】語)。這說明兩部經典之間有著思想上的脈絡。唐宋以降,新儒學興起,認爲孔孟之間的思想傳遞是所謂的『道統』,於是【論語】、【孟子】的思想受到宋儒的特別重視,至南宋朱熹撰成【四書章句集注】,【論語】、【孟子】和【大學】、【中庸】一起成爲新的儒學經典體系。朱熹說:『論孟之書,學者所以求道之至要。』(【朱熹文集】卷七十五【語孟集義序】)又說:『語孟工夫少,得效多。六經工夫多,得效少。』(【朱子語類】一九)本來,這個經典體系是新思想自覺的體現,是對漢唐經學日趨僵化,喪失思想活力的反撥。元明清據此科舉取士,【四書】便又成了新的國家意識形態經典。
  1840年以後,古代中國的社會文化經歷了嚴峻的挑戰,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在學習西方先進文明的過程中,傳統文化面臨著時代的揚棄和科學的剖析。經學和儒學作爲古代中國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受到的衝擊也最爲劇烈,被尊奉爲至聖先師的孔子和被奉爲亞聖的孟子失去了崇高和神秘的光環,從聖壇上消失了。但是它們在受到無情的批判的同時,也被近現代的中國人重新理解,被其他民族或文化逐漸了解。真實的孔子與孟子是永恆的。正如馮友蘭先生所比方的那樣:他們是中國歷史上的蘇格拉底和柏拉圖(見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第一篇、第六篇),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啟蒙者。他們的思想已經融入了我們這個民族的血液,塑造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性格,支撐著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同時也影響了其他的文明。當我們以科學的精神,帶著時代的思考不斷地重溫孔子與孟子的思想時,我們會發現,他們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和充滿魅力與真情的人格仍是那麼雋永、優美,給予我們智慧與啟迪,甚至是日久彌新。他們是崇高完美的聖人,還是覺解了宇宙與人生的哲人?是道德的象徵,還是真誠有個性的人?他們自覺承擔了何種使命因而超越了歷史的局限?他們之間相距百年,卻爲何能夠心心相印,一脈相承?
  當今我們處於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文化融合速度加快,因此很多民族和文化都對自身的古代文明予以新的關注,希望能從中獲得更多的人類發展資源。中華民族如果要振興、崛起,除了吸收西方的科學和先進文化之外,如何重新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使之實現創造性的轉換,有益於民族與人類,應該成爲青年一代承擔的責任。
  【論語】、【孟子】之所以是中國的文化經典,不僅在於其中豐富的思想,還在於它們的文學成就。【論語】的言簡義豐、雋永曉暢,【孟子】的言辯氣雄,長於譬喻,是名符其實的古代語文典範,不僅哺育了中國古代的語言文學,其中的許多精采語句仍是現代漢語中的成語名言,其寫作風格同樣對現代中國散文創作產生很大影響。因此,【論語】、【孟子】也是學習語文,學習古文的最佳教材之一。
  根據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精神,將文化典籍研讀作爲高中語文的選修內容,鑑於上述【論語】、【孟子】在中國文化中的經典地位和現代文化發展的需要,鑑於推動高中語文學習的目的,江蘇教育出版社編寫了【〖論語〗、〖孟子〗選讀】這部供高中二、三年級學生選修使用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並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委員會2006年審查通過。
  本教材選取【論語】、【孟子】中的主要章節,按照孔子和孟子思想的主要內容重新編纂,努力展現這兩部經典的思想精華與文化內涵。作爲文化經典研讀的選修教科書,本書的編寫本著下列原則:一是知人論世,側重讓學生從【論語】、【孟子】的文本中讀出孔孟的生平、所處的社會以及他們自覺承擔的時代使命。二是以意逆志,側重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進入與古代經典思想對話的場景之中,構建文本的闡釋場域。三是關注時代,側重發掘古典思想的現代價值,通過展示孔、孟思想在中華文化中的價值與影響,結合現代社會關注的價值觀念,引發學生思考古典思想的現實意義,思考古典思想應如何經過現代思想的批判而重新得到辯證的肯定,思考從古典思想中獲取人文力量的重要性。
  
  二、        編寫體例
  
  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本教科書屬文化典籍選修課程,因此一方面要保持高中語文課的課程定位,一方面意在拓展學生的人文思想。爲了強化其語文性,我們在卷首的『致同學』中既闡述了閱讀【論語】、【孟子】的意義,又指導同學如何重視論孟的語文性。全書以10個專題組成,分別爲『從孔子到孟子』、『人的起點』、『仁者愛人』、『修養的境界』、『學問之道』、『人與文化』、『天下國家』、『立言』、『儒家之道』、『研究論孟』。這10個單元基本概括了【論語】、【孟子】中的孔孟人格、道德主張、文化觀念、治學之道、社會理想和文學成就。每個單元之中,又分2至4個組合,精選【論語】和【孟子】中內容相關的章節,按照先【論語】後【孟子】的順序排列,兩書之中的內容,再按文獻自身的編次排列,選取最能概括本組合孔子或孟子的話爲標題。比如『仁者愛人』這個單元中,分爲3個組合:第1個組合側重選讀孔子、孟子論『仁』的言論,以孔子的話『我欲仁,欺仁至矣』爲標題;第2個組合側重選讀孔子、孟子關於仁與其他道德內涵的言論,以孟子的話『仁義禮智』爲標題;第3個組合側重選讀關於仁人君子的言論,以孔子的話『君子之道』爲標題,這樣便讓同學更多地體驗古代經典的話語環境和人文環境,能掌握更多的經典詞彙與文化範疇。
  在每個單元的開端都撰寫了導語,力求以言簡意賅的文辭闡釋本單元的立意、選文的理由及研讀要點。如第1單元『從孔子到孟子』的導語說:
  孔子和孟子,對我們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古代聖賢。熟悉的可能是他們的名字,陌生的可能是他們的思想。孔子說:『不知言,無以知人。』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要了解他們的思想,首先要通過他們的言行,了解他們的爲人與境界,了解孔子與孟子雖然相距百年,卻能心心相印、併名傳世的原因。
  
 樓主|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2-6-9 17:27 | 顯示全部樓層
  『通過他們的言行,了解他們的爲人與境界』概括了本單元第1組合『夫子自道』的內容,『了解孔子與孟子雖然相距百年,卻能心心相印、併名傳世的原因』概括了第2組合『天之未喪斯文也』的內容,而標舉『知言知人』、『知人論世』,啟發同學通過孔子、孟子的言論來了解他們爲人與思想。
  最後一個單元『研究論孟』以及全書後附的『參考書目』,旨在指導同學課外或今後進一步研讀【論語】、【孟子】,包括介紹兩書的文獻面貌,介紹主要的研讀方法。『參考書目』涉及到古今重要的【論語】、【孟子】注釋,重要的孔子和孟子的傳記以及春秋史、戰國史、先秦哲學史、思想史、儒學研究、先秦散文研究等相關方面的研究著作。以便拓展同學的研讀視野。
  在每一個組合後面,附有一則資料連結,精選古代文史經典或現代名家闡論,並加上標題,解釋本組合選文中的關鍵概念或知識難點,每則的篇幅也力求做到簡短雋永。比如在學習了『人的起點』單元中的第1個組合『人之生也直』的選文之後, 我們對孔子所說許多有關的『人之生也直』的思想有了一定的感性了解,但如何用我們的話概括出這個思想的內涵呢?書中選了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史】中專論這一思想的話做爲連結:
  孔子注重人之有真性情,惡虛偽,尚質直,故【論語】中屢言直。『直』者內不以自欺,外不以欺人,心有所好惡而如其實以出之者也。直者由中之謂,稱心之謂。其父攘人之羊,在常情其子決不願其事之外揚,是謂人情。如我心中之情而出之,即直也。今乃至證明其父攘人羊,是其人非沽名買直,即無情不仁,故不得爲真直也。
  並給這段話加上小標題『人之有真性情』。這樣,同學們對孔子有關人的本性的看法就了解得比較全面、準確,也能體會到現代人如何解釋古代經典的方法。
  每個單元的最後,設置了『閱讀與探討』和『積累與應用』。前者既有文化、思想類的探討題,也有語文類的探討題;後者則全是語文類的題目,包括誦讀、作文、課堂活動,課外閱讀等等,而文言文練習則是每單元的『積累與應用』中必備的題型,貫穿、總結了全書的文言文語法、詞彙和句式現象,併兼顧必修教材以及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構成一個較爲全面的文言文學習系統,通過本書的學習,基本上可鞏固並拓展新課標所要求的文言文知識。比如第1單元『從孔子到孟子』的題目:
  閱讀與探討
  一、 結合選文,談談孔子是怎樣評價自己的。
  二、 孔子說『天之將喪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通過本專題的學習,請概括出『斯文』的含義。
  三、 孔子與『楚狂接輿』、『長沮、桀溺』等人的志向有何不同?
  四、 孟子總結古代的聖人有哪幾種,爲什麼他說孔子是『集大成』者?他又是如何闡說的?
  積累與應用
  一、 閱讀本教科書後的『參考書目』,和同學組成學習小組,各選一至兩種在課後閱讀,在期中和期末各開一次讀書交流會。
  二、 課後閱讀【史記・孔子世家】,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跡。
  三、 文言文學習必須重視誦讀。誦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學會停頓,講究節奏,讀清句讀。試誦讀下面的句子,說說句中怎樣停頓才恰當。
  1.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2. 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所窮乏者得我而爲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3. 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4. 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四、 文言文學習應注意區別古今形同而義不同的詞語,避免以今律古,誤解文意。比如本單元的『斯文』,現代漢語的意思是『文雅』,而在本單元文言語句中的意思卻是『這種禮樂文化』。你在文言文學習中遇到過這類問題嗎?你是怎樣克服的?與同學交流心得。
  教科書選文的文本和注釋皆根據古今著名的【論語】、【孟子】注釋文本,如宋代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清代劉寶楠的【論語集解】、焦循的【孟子正義】、現代學者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和【孟子譯註】等,對其中一些文句的釋讀還參考了現代學者的一些相關著作。注釋體例與必修課教材保持一致,力求簡要、準確,注重通貫句意,解釋名物典故,對有岐說的地方並存諸說,以供參考。
  
  三、 教學建議
  
  語文經典和文化經典是【論語】、【孟子】的兩面。作爲語文經典,除了從兩書中學習文言文語法、詞彙和章句,提高文言文學習水平之外,應當重視兩書語言的個性。比如這兩部書的語言與中國古代的『立言』傳統密切相關,立言就是孔子說的『有德者必有言』的『言』,而不是『巧言令色』的『言』,因此,他們的『言』都來自真切的人生體驗與思考,來自道德修養和睿智,他們都認識到這是語文的才量源泉,同時也是如何準確、生動地傳達『言』、修飾『言』的原則。孟子處在一個諸子興起的時代,他自稱不得已與人辯,但他雄辯的力量也來自他善養浩然之氣和能近取譬的推愛之心。這兩部書雖然是文言文,但它們中的許多語句至今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用語之中,他們的生命力從何處而來?這些應該對我們如何了解我們的民族語言,學好語文有所啟發。
  所以,與【論語】、【孟子】富有生命力的語言文字融合在一起的人生體驗與思考、道德修養與睿智,以及對社會和人類的關愛等等內涵構成了兩書的文化精義。作爲現代人,學習【論語】、【孟子】不能走古代經學教育和私塾教育的途徑,不能僅僅將兩書中的言論當作人生教條或當作古文知識來背誦,而是要經現代文化的視野,掌握【論語】、【孟子】的思想體系,在選修時要重視各單元的整體內容以及各單元之間的聯繫;還要掌握釋讀【論語】、【孟子】的基本方法,準確把握文本的基礎上,將孟子『知人論世』的思想轉化爲從生平與社會歷史環境認識孔子和孟子的閱讀視角,將孟子『以意逆志』的思想轉化爲從積極調動自己的思想,深入釋讀文本的閱讀方法。作爲教師要注意培養同學不斷體會、涵詠古代經典內容的習慣,多組織討論,探討其中的義理與智慧。不能僅僅將兩書的文本作爲文言文學習的材料。古人就認爲『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禮記・學記】),通過語文學習的方法,讓學生熱愛中國的傳統文化,能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思想資源,改善自我,有志於天下,應該是【〖論語〗、〖孟子〗選讀】作爲文化典籍選修課的教學目標。
  最後,我們向大家推薦一些研讀【論語】、【孟子】的書目:
  (一) 文獻注釋類:
  [南宋]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
  錢 穆:【論語新解】,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版。
  楊樹達:【論語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楊伯峻:【論語譯註】,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
  楊伯峻:【孟子譯註】,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
  楊伯峻等:【經書淺談】,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
  (二) 傳記類:
  錢 穆:【孔子傳】,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版。
  匡亞明:【孔子評傳】,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版(也見於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古代思想評傳叢書』)。
  楊澤波:【孟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古代思想評傳叢書』,1998年版。
  (三) 歷史研究類:
  錢 穆:【國史大綱】(上、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童書業:【春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楊 寬:【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梁啓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
  (四) 儒學研究類:
  [美] 赫伯特・芬格萊特著,張華譯:【孔子:即凡而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美] 班傑明・史華茲:【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英] 葛瑞漢著,張海晏譯:【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美] 杜維明:【何爲儒家之道】,刊於【東亞價值與多元現代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五) 散文研究類:
  郭預衡:【中國散文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譚家健:【先秦散文藝術新探】,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