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利華
在中國古代,最早較系統地論述幸福問題的當推春秋中葉以前的【尚書・洪範】。該文記述周初武王訪殷逸民箕子,箕子為武王陳述治理天下的大法。【洪範】提出『向用五福,威用六極。『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六極: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這就是說,構成人生幸福的要件有五,即長壽、富足、康健平安、愛好美德、善終正寢。成為不幸的因素有六,即不得好死、多病、多憂愁、貧窮、貌狀醜惡、志力懦弱。
【洪範】論幸福,其一是把幸福看成一個綜合性的範疇,五種幸福要素即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幸福的標準;其二是把『福與『極即幸福與不幸相提並論,在兩者的對立中考察幸福;其三是把福與德相聯繫,認為愛好美德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在此,一方面,【洪範】認為幸福須有健康、安寧、順利和一定的財富等要素,這是從個體的角度談論幸福,並且認為幸福是上天、上帝或神賜予的。另一方面,【洪範】重視人之壽命和壽終正寢,認為短命夭折或遭外部力量的傷害而死是一種大不幸。【洪範】首倡的『五福之說,把『壽排在第一位,其核心內容也是『壽,其他如『康寧、『考終命可以說是壽的同義反覆。『富是指糧食充足,生活無憂;『攸好德意為所好者德,能達成人事和諧,此兩者實際上也是長壽的必要條件。這種觀念對以後的影響是極其巨大而深遠的。後世五福又指福、祿、壽、喜、財,為人生幸福的總稱。五福之中,壽居首位,所謂『五福之中壽為先,並有『五福捧壽之說。
可以說中國傳統幸福觀以『壽字最為發達。無論封建帝王還是芸芸眾生,長壽都是一個永恆的主題,人生的一切幸福享受都必須建築在生命的基礎上。在生活心理上,國人也非常珍惜生命,一般不肯做拿性命去冒險的事情。與西方天主教徒、基督教徒不同,中國人抱持的是一種現世的人生觀。他們不尋求超脫而執著於現世,不懈地追求生命的長久、恆壽。【牟子理惑論】中所謂『福莫逾於繼嗣,不孝莫過於無後,沙門棄妻子,捐財貨,或終身不娶,何其違福孝之行也,對於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衝突的評判,可謂切中肯綮。
中國傳統祝吉詞還有『三多九如。『三多為多福、多壽、多男子,源於【莊子・天地篇】:『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使聖人富!……使聖人多男子」。華封人祝帝堯長壽、富有和多男,後人因稱為『華封三祝。『九如則出自【詩經・小雅・天保】。『君曰卜爾,萬壽無疆,也是以壽為祈福中心。詩中稱『受天百祿,降爾通福……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詩為群臣祝福君主之辭,受天之祿,天降遐福,如山川日月之壽,如南山松柏之茂。詩中共用了九個『如子,道出『天保九如一語:後世以山、水、日、月、岩、松柏為象徵長壽吉祥物,蓋源出於此。
中國傳統文化對人生和生命價值充分肯定,除了所生活的現實世界,並不認為還有其他更有意義的境界。中國人熱愛生命,認為『生,好物也;死,惡物也。好物,樂也;惡物,哀也,奢望『萬壽無疆。不僅孔子以『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之言,表明對生的熱愛,即使以超脫的人生哲學著名的道家,也流露出對生命的眷戀。【老子】講『天長地久、『長生久視之道,【莊子】也有『龜寧生而曳尾於塗中,不願死為留骨而貴之言。戰國秦漢的神仙方士和道教,其終極目標也都是靈魂長在,肉體永存。國人注重壽命,故有『求靜、『長生久視、『入於不生不死、修煉服食成仙等理論。
中國人對自己身體和生命的執著與關注,表現在哲學觀念上便是『養。中國人是不怎麼相信靈魂不朽和精神長存的。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主張去研究思考死亡和死後之事。『靈魂轉世和『投胎的說法是後來受佛教的影響才產生的,但並不深入人心。中國人受道教的影響在這方面遠甚於佛教。道家的養生全生及道教的肉體成仙直指個體生命,非常重視身體之養,將長生不老作為身體修煉的終極目標。中國人注重個人身體之養,無疑是因為農業社會對生產力的高度重視,要求社會成員特別是男性要有強健的體魄,由此進而發展為社會對生命的重視。這又源於原始的生殖崇拜觀念,認為自然與人事、人體與宇宙是一種『異質同構的關係。對自然生命力的謳歌讚頌,不僅要『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以便『與天地參,並進一步認為宇宙自然的功能就是善有所養,所謂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地有化育之恩,因此人的使命就是要報答父母恩,通過生男育女將自己的肉體生命延續下去。這樣就形成了有別道家的儒家生命哲學,即個體生命只有加入群體,與家國族類的生命之流合而為一才能不朽,所以個體生命不僅是個人所屬,而且也是整個族類或社會組織所屬,須得倍加愛護,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多子多福的觀念與祈求長壽也是分不開的。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以父系制血緣家族為本位的社會,中國人將個人的一切都與家庭、家族聯繫起來。個體的生命既不可能長久、恆壽,個人願望的實現也不能僅求之於一己之身。在人們的觀念中父系血統的延續至關重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絕『香火是最不能原諒的罪孽,『斷子絕孫也為最惡毒的咒語,滿門抄斬更是封建社會最嚴酷的刑罰。中國傳統婚姻的本質就是傳宗接代、香火永繼。因此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家業的發達從屬於家族的興旺,一個人奮鬥一生積聚萬貫家財卻後繼無人,對自己來說,悲莫大焉,對世人而言,憐莫深焉。人生幸福成功更多地表現為人丁興旺、子孫有為、光宗耀祖。中國文化中長青之松柏、延年之龜鶴、恆久之奇石、不老之仙人都為表意『益壽延年的吉祥物。同樣,瓜果葫蘆藤蔓綿長、果實纍纍,模擬繩線編結而成的吉祥符『盤長,盤繞不絕,無頭無尾,不斷頭『d字紋樣綿延不絕,無休無止,多為子孫繁盛、家族興旺的象徵。
家庭、家族是傳統文化中極為重要的價值取向,人們的行為目的只能以維護家庭、家族整體利益為基本準則。父子、夫婦、兄弟三組關係構成血緣家族的核心關係,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良弟悌等儒家說教成為穩定社會基層組織的行為指南。守住一塊土地、世代相傳、四世同堂也為傳統家庭理想的模式,為一般世人最重要的精神歸宿。中國人的幸福觀立足於現世人生,其基本內涵是地位財富長壽和子孫興旺發達,孝則居於傳統倫理道德的首位。【尚書・康誥】的『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以不孝為首惡。中國人用『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無極的深情吟唱,對孕育撫養自己的父母表示深摯的愛和強烈的報恩心理。從漢代始,歷代重視文治武功的帝王多倡導以孝治天下。中國人的其他價值選擇,也要受到以孝為核心的倫理文化的制約。
『財富與『功名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兩個很有影響的成功與幸福觀念。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說明財富在人們心目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舊有福、祿、壽、喜、財『五福之說,為人生幸福的總稱。『五福中實多與財有關,有財有福,得財為喜,財祿一體。權勢地位與金錢財富往往是共生的,富則貴、貴則富,人生在世,既富且貴就十分完美了。求財納福至今仍為人們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
中國人是從來不避諱求財逐富的。即使是儒家聖人孔夫子也曾說過,財富如果能憑自己的努力獲得,那麼即使為人趕馬車他也願意干。在民間,關於搖錢樹、聚寶盆的傳說滿足了國人求財求富的願望,因此百姓是寧可信其有不願信其無,以致圖繪其形,或張貼於門戶,或陳列於中堂,以祈好運臨門,發家致富。財神是最受國人歡迎的神o之一。舊時,敬祀財神為新年要務,各地均祭祀財神,家家戶戶燒香掛像,求取大吉大利。北方地區,除夕供財神像,燒香上供品,正月初二晨祭化。祭祀時,邊行禮禱告邊誦『香紅燈明,尊神駕臨,體察苦難,賜福百姓。窮魔遠離,財運亨通,日積月累,金滿門庭或『招財童子至,利市仙官來。窮神永離去,富貴花常開等吉語。南方地區敬祭財神則重接神儀式。俗傳正月初五是五路財神的生日,為搶先接到財神,商家多於初四晚舉行迎神儀式。清顧鐵卿【清嘉錄】中有『竹枝詞記蘇州人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示,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搶路頭。所謂『搶路頭即搶接路頭財神,一個『搶字,形象地反映出迎神納福、發財致富的急迫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