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02|回復: 0

霞客行(图)

[複製鏈接]
休竹客 發表於 2010-6-2 13: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W020100602484937759069.jpg

, b( `/ \+ r- W+ C# }- e  
( h% r+ Y; r" h! h7 H' _3 g     对明末贵州交通行旅情况,体会最深、记叙最详的当属徐霞客。
) A4 k. ?1 k6 a& B) |& P7 o5 F$ u: i9 Y: _# N
    崇祯十一年(1638年)三月底,当这位中国古代大旅行家从南丹(今广西)进入贵州时,就深感“其石极嵯峨,其树极蒙密,其路极崎岖”。一连说了三个“极”,活现他的万般惊叹。 ' C" u" ?2 V1 x6 T4 p( t4 @
+ S. T2 L- \/ F/ u9 w9 \& A
    徐霞客虽无官身,但家道殷实,结交甚广,一路行旅,多有人照顾,陆行也多为骑马。他来到黔粤之界后,陪行的南丹差骑“至此辞去”,有“夷人”答应为他雇“钙铩保他等候了很久,才找到“二父旱Hァ保挥帧按游缰聊海始得骑。”骑马行走在贵州境内的感受,徐霞客是这样记述的:“……石齿如锯,横锋坚锷,莫可投足。时已昏暮,跃马而下,此骑真堪托死生也……马蹄得得,险甚”。当然,也有较好的地段。他出独山后,就发觉“随溪南岸西行,道路开整,不复以蜀道为苦”。
+ |, M) k8 ^! x: `6 T  h: M# P/ l0 B# z
    不过,只要有机会,他总是选择与马帮结伴而行。这在他的《黔游日记》中多有记载。在普安(今盘县境)关岭铺,“忽有陀骑(按:亦称驼马,即马帮)至,尚余其一,遂倩之。议至交水。以筐囊装马上,令之先行。余饭而后往”。此后,类似的记载较多,如“驼马前发,余饭而出旧城西门”;“遇驼马方牧,余先发”;“余入憩阁间.取笔楮记游,而驼马已前去。久之乃行”;“驼马已发,余乃饭”等等,皆说明在贵州山间,多有马帮穿行,他与马帮同行,可以减少路遇不测之虞。 ; d+ O4 ]/ M' p

9 L2 p" H5 y) R6 L/ }) s; ?+ u    在行旅中,徐霞客也曾乘坐肩舆,特别是在粤西与贵州相邻地区旅行时:“夫自龙头村来,始缚竹为舆,既而北行”;“乃伐竹缚舆;舆成而候夫”;“缚舆换夫”;“待夫久之,晚而缚舆,昏黑就道”等等。可见即使在很偏远的黔桂边界乡间,肩舆仍是有钱者常用的代步工具。而这肩舆,大约相当于现在尚可见到的“滑竿”。 * ^: a# C' d4 @0 q, y

% I9 g6 v$ F3 [' Y  n    在安南卫(今晴隆境)的山路上,他曾遇见官员出巡的队伍,“时旌旗穿关逾坳,瞻眺之,空山生色,第随其后抵安南,不免徒骑杂沓,五里之程,久乃得至”。在新铺的白基观,他曾遇见了驱赶大象去京城朝贡的南国使者,“有象过,二大二小,停寺前久之。象奴下饮,濒去,象辄跪后二足,又跪前二足,伏而候升”。可见那一带的道路应该还是较为宽阔的。 8 H" O8 G% ~/ O8 W  H

: y+ H. l0 U1 H: H& ?3 n# \    在与云南罗平交界的南盘江一带,徐霞客看见,人们“架木为栈,嵌石隙中,非悬崖沿壁,而或断或续,每每平铺当道,想其下皆石孔眢井,故用木补填之也”;“溪上流……架木为小桥以渡”。这些记录,说明当时人们的出行受制于自然地理。当他路过板桥城一带的软桥哨时,看见“有巨石梁南北跨溪上,即所谓软桥也。”他有些不明白:明明是座石桥,怎么称之为“软桥”?他怀疑是“冉姓者所成”,将“冉”讹传为“软”,后来他看到了真武庙前的断碑,才知道这里原来的桥是“以篾索为之”,现在“已易之石,而犹仍其名耳”。这些石梁桥的修建,沟通了深壑,替代了“挂桥于半空,大风过之,掀举幡然”的篾索桥。这是明代贵州行旅交通的大进步。 0 l/ y6 r( g, }: m9 ~9 X
( _& p4 u! W. M- Q( y
    正因为如此,当徐霞客看到始建于崇祯三年(1630年)的盘江铁索桥时,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桥以铁索,东西属两崖上为经.以木板横铺之为纬。东西两崖,相距不十五丈,而高且三十丈。水奔腾于下,其深又不可测。”以往从这里过江必须舟渡,但因水势凶险,沉船溺水之患不绝;后来又垒石为桥,但始终无法建成。而此时出现在徐霞客眼前的这座铁索桥,该是何等壮观:“以大铁链维两崖,链数十条,铺板两重。其厚仅八寸,阔八尺余,望之飘渺,然践之则屹然不动,日过牛马千百群,皆负重而趋者。桥两旁,又高维铁链为栏.复以细链经纬为纹。两崖之端,各有石狮二座,高三、四尺,栏链俱自狮口出。东西又各跨巨坊……桥两端碑刻祠字甚盛”。这座位于晴隆县城东北北盘江河谷的“滇黔锁钥”,几经战事损毁。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就只有在原址上建于抗战时期的链式吊桥了。
' d& @6 d9 W) _8 O" n2 v" j% s2 l
! `" Q0 p1 O- f, X6 E    鉴于“黔省石山峻岭,上则登天,下则履壁”,人们行旅艰难,以至于“柑б徽荆势必足破肩穿;马走一站,亦必蹄痂脊烂”。其实,到明代中后期,驿站邮传的弊端已经突显,被当时人称为“普天之下,极苦极累,为民间第一”祸害。繁重的差役,使肝尴⒓缰日,民无喘息之时。“贵州、云南两省,原无驿福以军民为福道里长远,山势险峻,每敢幻,帮贴数名,始得成役。昼不得力耕,夜不得安枕,月支米不过数斗,亦良惨矣”。当时贵州有驿站32处,均由军卒代役,军少差繁,马匹缺乏,难以支撑,日夜扛抬,苦楚万状。大批军卒不堪忍受,纷纷逃亡。
6 R( ?6 h/ V; l: z! t4 X
( b: I+ \0 |( `% U4 z. |. V* @    我曾读到过明代的《边军谣》和《担夫谣》,写的就是这种情形: . y8 L- G( S! S5 ~
$ L4 d) S! {! G6 p/ n/ c
    边军苦,边军苦,自恨生长向行伍。月文几斗仓底粟,一半泥沙不堪煮。尽将易卖办科差,颗粒那曾入锅釜。官逋私债还未足,又见散银来籴谷。去年籴谷揭瓦偿,今年瓦尽兼拆屋。官司积谷为备荒,岂知剜肉先成疮。近闻防守婺川贼,尽遣丁男行运粮。老弱伶俜已不保,何况对阵临刀枪。宛宛娇儿未离母,街头抱卖供军装。闾阎哭声日震地,天远无路闻君王。君不见京师养军三十万,有手何尝捻弓箭。太仓有米百不愁,饱食且傍勾栏游。 / h: {$ Y* G7 [" p; J$ `, i, \
, M" A: U3 k% B' L! q
    担咐矗担咐矗尔何为者军当差。朝廷养军为杀贼,遣作担杆爱惜。自从少小被编差,垂老奔走何曾息。只今丁壮逃亡尽,数十残兵浑瘦黑。可怜风雨雪霜时,冻饿龙钟强驱逼,手抟麦屑淘水{。头面垢腻悬虮虱。高山大岭坡百盘,衣破肩穿足无力,三步回头五步愁。密箐深林多虎迹。归来息足未下坡,邮亭又报官员过。朝亦官员过,暮亦官员过。贵州都来手掌地,焉用官员如许多。太平不肯恤战士,一旦缓急将奈何?噫吁嘻!一旦缓急将奈何?
. i. v8 T( }/ t! b( e, N1 M& }$ R) U$ B" r8 `) g: [6 Y1 I! L
    这歌谣,是明嘉靖年间因“挺直敢言”而被谪贬为贵州都镇驿丞的陆粲所辑或所作。其中提到了“婺川”、“贵州”,据说当时“黔人能歌之”。这位曾经官至“工科给事中”的陆粲,与其前辈王阳明命运相似,终日与代役的驿站军卒担该窍啻Γ体会当然是十分真切的。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