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中国国学网 “明末清初以来发生的山西民众走西口是包头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山西移民的大量涌入,彻底改变了包头的历史面貌,也为包头方言的最终形成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走西口不仅使包头与山西具有一种长久的渊源关系,同时也使包头方言深深刻上山西方言的烙印。研究和总结包头方言的特点,便能够很清楚地了解到山西移民对包头方言形成的重大影响以及包头方言发展演变的轨迹。明末请初,山西民众开始走西口,在随后的2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间断过。山西移民来到塞外,在举目无亲的情况下,为了互相帮助和易于交流,通常以同乡的形式聚居,这样就逐渐形成了村落。由于一个村与一个村的居民构成不同,其方言也有差异。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语言的融合,最初形成各自村落时那种比较大的语言差异已经不是非常明显了,但是由于具有语言的相对稳定性,所以还存在不同之处。如土右旗美岱召镇一带的居民,往往把ang发音为e,如“厂”发音为“扯”,“上”发音为“社”,“壮”发音为“坐”, “创”发音为“错”等。又如土右旗苏卜盖乡东老杖营村村民,其祖上大多来自山西忻州地区,所操语言有明显的忻州方言特点,把ang发音为ie,如“想”发音为“写”,“讲”发音为“解”,“抢”发音为“且”等。这与包头其他地区的方言又有明显差异。
包头方言是以山西方言为母体脱胎发展形成的,它不仅从山西方言中继承了众多的古代汉语词语和语音现象,同时,由于山川阻隔和开发较晚,对这些古词语或古音现象的保留甚至超过了现在的山西方言。在语言方面,包头方言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保留了入声音调。古代的入声字,在包头方言中绝大多数还读入声字,这也是包头方言被划入晋语的主要考核指标。
二是保留了上古读音现象。“古无舌上音”,是清人钱大昕研究古汉语所得出的结论,如今包头方言里就有确凿的反映。如“生火”为“凳火”,“鞋”发音为“嗨”。
三是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分音词现象。古人说话有切脚语的现象,包头方言便是如此,如“圈”为“屈挛”,“窠”为“窟驼”。后来,包头方言发展出了大批的分音词,如“巷”为“黑浪”,“棒”为“不浪”,“滚”为“骨拢”。
另外,包头方言还吸收了大量蒙古语词汇。蒙古语被吸收进汉语,大约从宋代就已经开始,尤其是元朝蒙古族入驻中原后,蒙古语进入汉语的现象尤为普遍。包头方言是继承元明清古白话而发展形成的,所以,自然也继承了其中所吸收的蒙古语,如“聊天”为“倒喇”,“突然”为“忽喇巴”,“贼”为“呼拉盖”。大量蒙古语词汇的吸收,不仅丰富了包头方言,同时也使其具有了不同于山西方言的地方特色,从而确立了在晋语中的特殊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