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67|回覆: 0

[中醫養生] 七食養生法裨益老年人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2-7-10 22: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中醫藥報
  養生之道,各有各法。清代醫家、養生家石密齋著有【萬密齋醫學全書】,包括養生保健等方面的著述,如【養生四要】【保命歌括】等,其中飲食『七食養生法』歌訣一首,曰:『食宜早些,不可遲晚;食宜緩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過飽;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溫暖,不可寒涼;食宜軟爛,不可堅硬;食畢再飲茶兩三口,漱口齒,令極淨。』這首以飲食調養的養生之法,適宜中老年人的飲食保健,特別對老人養生大有裨益,深受老年人青睞。下面解讀這首養生歌訣。
  食宜早些,不可遲晚
  按時進餐是中醫飲食養生的一個重要原則,【呂氏春秋】云:『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尚書】也說:『食哉惟時』。每餐不可推遲到很晚,早餐宜七點左右,午餐十二點左右,晚餐下午六點左右,養成定時用餐的好習慣,有利健康。
  食宜緩些,不可粗速
  歷代醫家都看重細嚼慢咽。孫思邈【每日自詠歌】云:『美食須熟嚼,生食不粗吞。』明朝文人鄭瑄【昨非庵日纂】云:『吃飯須細嚼慢咽,以津液送之,然後精味散於脾,華色充於肌。粗快則只爲糟粕填塞腸胃耳。』清代養生學家曹庭棟著【老老恆言】云:『入胃有三化,一火化,爛煮也;二口化,細嚼也;三腹化,入胃自化也。』【養病庸言】云:『不論粥飯點心,皆宜嚼得極細咽下。』實驗證明:吃同樣的食物,細嚼者對蛋白質和脂肪的吸收量分別爲85%和83%,而不細嚼者對蛋白質和脂肪的吸收只有72%和71%。專家指出,一頓飯最好在半個小時至45分鐘內吃完,最益健康。
  食宜八九分,不可過飽
  曾有人問營養學家不老秘方是什麼,營養學家說是少吃東西,少吃東西就能減緩細胞代謝的次數,所謂一個人的年齡,其實就是TA細胞分裂的次數,所以吃飯不要超過八分飽,更不要因爲心情不好情緒失控就暴飲暴食,這樣才有益於健康。曹庭棟【洞微經】曾云:『太飢傷脾,太飽傷氣』。孫思邈主張:『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多則難消也。常欲令如飽中飢,飢中飽耳』。這種似飢非飢,似飽非飽的飲食原則對人體健康是十分有益的。對於老年人而言,由於生理機能衰退,消化功能減弱,更應在保證人體生理機能需要的前提下節制飲食,以八分飽爲宜。
  食宜淡些,不可厚味
  古代養生家歷來主張清淡飲食,【呂氏春秋】說『肥肉美酒,勿以自強,命曰爛腸之食』,【醫學心悟】主張『莫嗜膏粱,淡食爲最』。現代社會許多生活方式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壓、脂肪肝等,也往往與高熱量、高脂飲食密切相關。古人之謂清淡飲食還專指味道的『淡食』,主張『少咸』,孫思邈曾提出『咸多促人壽』,『促』即短。所以飲食要儘量清淡,每人每天食鹽攝入量不得超過6克。
  食宜溫暖,不可寒涼
  【靈樞·師傳】指出:『飲食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老年人消化道腺體開始萎縮,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及唾液澱粉酶分泌減少,導致消化功能降低,如不注意飲食調節而『生冷無節』極宜患病。因此,提倡科學的飲食養生法,特別是中老年和體弱之人,應以『溫熱』爲宜,不可貪食生冷寒涼之物。
  食宜軟爛,不可堅硬
  老年人真氣逐步消耗,五臟功能逐漸衰弱,消化道腺體開始萎縮,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及唾液澱粉酶分泌減少,導致消化功能降低,加之人老多牙齒脫落,咀嚼功能減退,如所食之物過于堅硬,則不易咀嚼,妨礙消化吸收,使抵抗力下降,易患病。因此,要食用軟爛食物,以利消化吸收。
  食畢再飲茶兩三口,漱口齒,令極淨
  飯後用茶漱口,能反覆衝擊口腔各部位,把滯留在牙齒的溝裂區、牙頸部、牙間隙、唇頰溝等處的食物殘渣和部分牙垢清除出來,用茶水漱口益處多。第一,消除口臭,會感到口腔內清爽舒適。第二,預防齲齒。綠茶中茶多酚含量較高,具有清除自由基作用和一定的抗菌活性,對致齲的變形鏈球菌有較好的抑制作用。同時還能降低口腔細菌的密度,抑制牙菌斑的形成。第三,預防流感。茶葉中的兒茶素具有抑制流感病毒活性作用。第四,預防牙齦出血。茶葉中的兒茶素可殺滅口腔中的細菌;而牙齦出血的主要原因是牙齦發炎。若殺滅了口腔中的細菌,牙齦炎症就會減輕,出血就會自然停止。第五,防治牙周炎。牙周炎是由厭氧菌引起的,一般抗菌藥物治療效果較差;但適宜濃度的茶水,則可以抑制口腔中的厭氧菌,起到預防和治療牙周炎的作用。
  中老年人如能遵循飲食『七食養生法』保健養生,定會使機體得以調理,身強體健,益壽延年。(韓德承)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