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联合早报
5月24日,美国国务院发布了2011年度的人权国别报告。当涉及中国时,一开始就将中国称为“独裁国家”,人权状况列“极差”(extremely poor),与朝鲜等国相提并论。首先,必须承认,中国还远远称不上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但被简单粗暴的划为“独裁国家”,就有罔顾事实之嫌。即使是异议人士都承认,中国要比朝鲜等独裁国家自由得多,民主得多。
事实上,中国对于普世价值的态度,一直在发生变化,而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在“毛时代”是不可能的。即使是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都曾说:“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自由,尽管还没有实现完全自由”。
更值得注意是,美国这种带有些许“偏见”的粗暴指责,很可能不仅不会促进中国的改革进步,相反会引起中国内部保守派的反弹,间接给中共党内具有改革色彩的政治精英造成更大的压力。这点非常重要,但却往往被忽视。所以,如果美国真心希望中国走向自由民主,就应该换一种方式,过度刺激中国执政党,只会适得其反。
可以说,中国对于大多数西方人来说,依然停留在“邪恶”的共产主义国家认知阶段,对于从未到过中国大陆的西方人来说尤其如此。
中国人难道不喜欢自由、民主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很多中国人对美国就充满着一种复杂的情绪。一反面羡慕美国的制度,一方面又讨厌美国的“霸道”。除了少数民族主义者,中国人是喜欢美国的。但以笔者愚见,因为中美政治制度、文化的巨大差异,美国从来没有真诚地欢迎中国的崛起。他们视中国为美国地位的最大威胁,经济危机后尤其强烈。
但是,西方尤其美国必须清楚,要想促进中国的人权、民主和自由,最大的可能发生在民间的压力与上层领导的合力。而要达成这样一种结果,前提之一就是西方必须更加真诚回应中国政府的人权努力,而不是只有一味的指责。他者的肯定或赞许,或许是进一步前进的动力,更能让政府和人民认为美国是在真诚地帮助自己。
事实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精英会质疑民主自由的合法性,只是中国太大、太复杂了,连他们自己都不确定中国将走向何处,能做的就是谨慎掌舵前行,一点一点地改进,一点一点地突破。当然,现在的步伐的确是有些慢了、有些迟疑了,这不是什么好的消息。
然而,面对美国的人权指责,中国政府的回应方式――发布一个美国的人权报告――恐怕是无济于事的。似乎这里显示了这样一种逻辑:“你说我人权状况不怎么样,那你呢?你也好不到哪儿去!”但殊不知,对美国、中国的国际性认知,是不可能靠这样一种反击而改变的。中国形象的改变,需要启用另一种思维方式和做法。
“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最近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时指出:“中国设立孔子学院的做法非常好,但中国犯的错误是,认为政府宣传会帮助软实力发展,但在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可信度,宣传有时会使政府被认为不可信。所以,最好的宣传是不宣传,而是去行动。”此次美国孔子学院教师的签证风波,某种程度上就呼应了奈的观点。
最近英国广播公司(BBC)公布的一次民调显示,在那些认为中国对世界有害的受访者中,除了担忧其经济影响力之外,排在其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对待其人民的方式。
他们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如果一个国家对自己国民都不友善,还能指望它对别的国家友善吗?如今,中国明智的做法,或许不是一味的去反击,而是拿出行动来证明自己保障人权、维护公民尊严的决心和意愿。在这一点上,“陈光诚事件”的后续处理或许就是个机会。
在“陈光诚事件”中,中国政府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宽容姿态,放下官僚的尊严,并承诺对山东地方政府进行依法调查,如有违法,还将追究。不仅如此,中央政府对帮助陈光诚出逃的“珍珠”、“闪光”等异议人士,也没有深度的追究与惩罚。可以说,无论原因如何,在陈光诚事件的处理上,中国展现了其开放和进步的一面。即使人在美国的陈光诚,对中国政府以克制和冷静的方式处理事态也公开的表示赞许。
如果中国政府继续对“陈光诚事件”中涉案的人员,尤其是陈光诚的侄子陈克贵的处理方式更加柔化和开明,对中国形象的正面性、执政党的人权努力都将会是最大的宣传(西方媒体势必会跟踪报道)。 2008年“汶川地震”时,由于政府的开明、开放,就赢得国际媒体一致的赞许。迹象显示,缅甸近期的一些开明变革,就赢得了美国高度的正面评价。
在今年的“两会”上,中国总理温家宝表示,他甚至考虑把一些经常批评政府的代表人士请到中南海,面对面地听取他们意见。的确,中国要想改变西方的一些人权“偏见”,明智的选择是用更加开明、更加包容的行动,来证明自己一直在为中国的人权进步而努力。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
《联合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