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12|回復: 0

[中医世家] “南烛”与食“乌饭”习俗(下)

[複製鏈接]
家邻 發表於 2012-9-10 19: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来源: 中医药报
  民间的食乌饭习俗
  由于道、佛两教的广泛影响,食乌饭的习俗开始流行于民间,有意思的是,民间的食乌饭习俗渐渐摆脱了道家养生与佛家礼佛的樊笼,结合传统信仰与日常生活,从而使此俗呈现出一些新面目。如有的地方乌饭虽仍作为节日食物受到青睐,但它的用途却发生了变化,如湖南将它作为祭神包括祭祀祖先的珍品,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
  岳州四月八日取羊桐叶淅米为饭,以祠神及先祖。
  而在湖北民间,它成了馈赠长辈、老师和招待客人的佳品,据《古今图书集成·岁时部》载,湖北蕲州民间,“郡民各馈青精饭于父师,或留至一年间以和饭,延客为敬”。
  民间乌饭在配料和做法上也不断变化,制作更精细,不少地方的乌饭配料加上鸡鸭肉丁或猪肉丁、青豆等,形成了独特的风味。或用乌饭包油条、肉松等,形成独特的乌粢饭。浙江地区畲族的乌饭制作技艺甚至被地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录。
  民间或用乌饭酿酒,所酿之酒称乌饭酒,色黑绵软,圆润甘甜,风味甚佳。江苏溧水民间生女儿时要制乌饭酒一缸,保留到女儿出嫁才开饮。
  关于食乌饭习俗的起源,民间流传另外一些故事,值得玩味。如汉族有传说称食乌米饭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的军事家孙膑:战国时,庞涓忌才妒贤,刖去孙膑的膝盖骨,使其不能行走,又令人把他拖进猪圈。老狱卒的老伴献计:用乌树叶子浸拌糯米,煮成饭后捏成小团子,跟猪粪的颜色一样,既可瞒过庞涓,又可救孙膑性命。老狱卒照办。庞涓放松了对孙膑的看管。不久,齐国田忌派人救出孙膑。孙膑终于报仇雪耻,射杀了庞涓。孙膑第一次吃乌米饭,在农历立夏,此后形成立夏吃乌米饭的习俗。
  食乌饭习俗对我国的少数民族也产生很大影响,壮、瑶、侗、畲、苗、布依等族都有此俗。作为节日食物,吃乌米饭或在三月三,或在清明,或在四月八,或在立夏节。如瑶族的杨姓人家有“四月八、吃乌饭”的习俗,传说宋代时,杨家将杨文广在一次战斗中被番兵捉去,囚入澧州地牢。他妹妹杨金花给他送饭,都被番兵狱卒吃去。金花想出一个办法,到山上采了一大把乌泡(即过江龙)叶子,熬成乌黑的水煮成一锅黑糯米饭。狱卒见饭乌黑乌黑的,以为里面放了毒药,谁也不敢吃。杨文广吃了此饭后气力大增,又见盛饭的篮子底下有剑和纸,知道妹妹已带兵埋伏在四周,只要他杀出牢房,外面就有人接应。杨文广于是砍开牢门,像猛虎一样杀了出来,里应外合,不多久就占领了澧州城。这天是四月八日,又是杨文广的生日,杨家后代子孙为纪念杨文广脱险,就兴起了四月八日吃乌饭的规定。
  类似的传说侗族地区也有,除了大家在四月八日这天吃乌饭,侗族还用乌饭喂牛,将这一天称为“牛节”。壮族以四月八日或五月五日作为牛的生日,叫“牛皇诞”,这天禁用牛力,也要用乌饭喂水牛。
  畲族吃乌饭在三月三日,畲族传说是为了纪念反对“山主”的起义领袖蓝天凤。蓝天凤被抓及瞒过狱卒送乌饭的情节则略同。但畲族民间以三月三日为谷米的生日,传说称三月三煮乌米饭是为了给谷米穿衣裳,好让它过生日。据说,畲家人喜欢穿的深蓝色麻布衣就是从这儿悟出的道理。穿上这种衣服,不但可以防日头毒晒,而且山蚂蚁也不敢来叮咬呢!
  从吃乌饭起源的诸种传说看,虽不脱用草木染饭、瞒过狱卒等基本情节,但民间对于这种风俗的传承,融入孝亲、正义、反抗暴政等价值观念,还结合农业生产以及夏日到来时的防毒保健,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
  染乌米饭的植物
  乌米饭(青精饭)所用之植物,各地并不相同,广西、贵州的壮族、布依等族用枫树叶与枫树皮捣烂煮汁,再和水煮糯米而成。民间也有用白杨叶、柿子树叶的。畲族传说是用“乌饭叶柴”,不知何物。
  而据沈括《梦溪笔谈》所载,宋代或有以乌桕树叶的。清代方以智《通雅·青饭》:“青饭,乌饭也。今释家四月八作,或以乌桕,或以枫,一日青精饭。”现在有些地方则有用山蕨的叶子泡制而成的。
  制青精饭(乌饭),用的最早最多的是南烛。据古代本草书所载,南烛有许多异名:南烛草木、染菽、猴菽草、牛筋草、乌饭草、青精草、墨饭草、惟那木、杨桐、草木之王等。据宋人苏颂《本草图经》所说,染菽、猴菽之名出于“土人”,认为“粗与真名相仿佛也”。染菽之名,大约是民间根据南烛的染色功能而起,“染菽”之音与“南烛”相近,也就是它“粗与真名相仿佛”,南烛之名,可能因此讹成。南烛的果实为猴子喜食,所以又有“猴菽”之名。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六对南烛有具体的描述:
  南烛,吴楚山中甚多。叶似山矾,光滑而味酸涩。三月开小白花。结实如朴树子成簇,生青,九月熟则紫色,内有细子,其味甘酸,小儿食之。按《古今诗话》云:“即杨桐也。”叶似冬青而小,临水生者尤茂。寒食采其叶,渍水染饭,色青而光,能资阳气。
  清人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云:
  南烛,《开宝本草》始著录。道家以叶染米为青饭。陶隐居《登真隐诀》已载之。开花如米粒,历历下垂。湖南谓之饱饭花。四月八日,俚俗寺庙染饭馈问,其风犹古。《梦溪笔谈》误以为南天竹,且谓人少识者,殊欠访询。
  这种染饭的南烛,古籍中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如沈括就将它混同于南天竹,但现在人们大体已经清楚,它就是属杜鹃花科越桔亚科的乌饭树(Vacciniumhacteatum),我国南北都有分布,常生长在丘陵地带或海拔400至1400米的山地,是酸性土(红壤)上的指示植物。乌饭树的枝叶有一定药用价值,又含有黑色素,其中又含有花色苷,所以具有保健、染色等诸多功能。关于它的药用价值,古代本草书籍都有道及者,宋王观国《学林》卷八“青精”条云:
  《神农本草》木部有南烛枝叶,久服轻身长年,令人不饥,益颜色,取汁炊饭,又名“黑饭草”。在道书谓之“南烛草木”,在《本草》谓之“南烛枝叶”,盖一物也。
  唐代陈藏器所作《本草拾遗》已指出:
  南烛枝叶,味苦平,无毒,止泄除睡,坚筋益气力,久服轻身长年,令人不饥,变白去老。
  宋代《本草图经》中引唐代孙思邈《千金月令》“南烛煎”一方:
  南烛煎,益须发及容颜,兼补暖,三月三日采叶并蕊子,入大净瓶中,干盛,以童子小便浸满瓶,固济其口,置闲处,经一周年取开,每用一匙,温酒调服,一日两次,极有效验。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除了引用前人关于南烛枝叶的药效外,还指出它的籽具有“强筋骨,益气力,固精驻颜”的功效。近年来江苏省甚至利用乌饭树开发了“青精糯”,很受人们喜爱。大约因为南烛的易得、乌饭的容易制作以及乌饭的可口和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佛教素食者也很早就加以引入。在道、佛两教的巨大影响下,吃乌饭的习俗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久远的传承。D4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