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2008年08月26日 09:17大公報
在西方文明發展史中,儒學曾起過巨大的啟蒙作用。許多東方人認為,現代民主就是西方民主,儒學是現代化的文明障礙與精神桎梏,此真乃“歷史的誤會”!
儒學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不僅體現在東方,同樣體現于西方。
以儒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明,不僅是十七八世紀歐洲發展的精神支柱,而且是東方社會現代化的重要文明基礎。
9月28日,孔子誕辰2558週年紀念日祭孔大典在山東曲阜孔廟舉行。祭孔大典推薦了《論語》中精選的5句話,作為北京2008奧運迎賓語,分別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德不孤,必有鄰”;“禮之用,和為貴”。這5句話,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明對奧運精神的詮譯。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儒學已經成為世界文明寶庫中的精華。而在西方文明發展史中,儒學曾起過巨大的啟蒙作用,這個現象現在很少人提及。
啟蒙運動的“儒耶同質”
著名學者鄭鳴謙在《啟蒙運動中的“儒學”鏡像》一文中寫道,“啟蒙運動中的翹楚如伏爾泰、霍爾巴赫、狄德羅等人的重要思想,很多都來自中國儒學……”1600年利瑪竇來華,是中西方交流史上的標誌性事件。利氏看到中國以儒立國,主張精通儒家經典是必修功課,提倡以基督教義附會儒學,創“儒耶同質”之說。1687年,湯若望、南懷仁、艾儒略等160多位傳教士到達中國,在給中國帶來全新宗教、科學知識的同時,也學習、吸收了中國文化。1688年,路易十四特派5名“法蘭西學士院碩學大德”的傳教士士到北京,開創了中法文化交流“黃金30年”的新階段。“儒耶同質”理念,促使許多傳教士翻譯中國的歷史和哲學。17和18世紀,在歐洲出版的中國作品達723種。其中,1662年郭納爵出版的《中國科學提要》,是《論語》和《大學》合譯本;1672年,殷鐸澤出版《中國政治道德科學》,是《中庸》譯本,15年後他又出版《中國哲人孔子》;1711年,《中國六經》以拉丁文出版,乃《四書》新譯。萊布尼茨、沃爾夫等著名哲學家都曾受到此書影響。沃爾夫在哈雷大學演講“中國的實踐哲學”,指出中國的“治國之術……超過了所有別的國家”,使儒學名聲大噪。
歐洲的“中國世紀”
1735年,杜赫德劃時代巨著《中華帝國志》出版,對中國燦爛文明的描寫轟動歐洲,“漢學”在歐洲誕生。當時的法國,中國“比英格蘭更受青睞”,“比歐洲本身的某些地區還要知名”,“18世紀歐洲大盛‘中國風’,不僅對儒家的理性思想予以理想化,而且中國的建築風格、瓷器、傢具和室內裝潢亦風靡一時”。伏爾泰竟將耶穌畫像改易為孔子像,晨夕禮拜,更作詩讚美雲:“孔子,真理的解釋者,他使世人不惑,開發了人心,他說聖人之道……”
筆者以為,法國啟蒙運動確實存在著“儒學基因”。德國著名哲學家霍爾巴赫,就是一位“儒學迷”。儒學對霍氏影響極深,他家成了“啟蒙先驅沙龍”,盧梭、格拉姆、達隆貝爾等每週四、日必至,研討政治、哲學、文學,形成著名的“百科全書派”。霍氏主張“以儒家道德代替基督教道德”,在“唯物論的聖經”《自然的體系》中,引用諸多孔子言論,其“理性宗教”精華乃儒學。在《社會的體系》中,霍氏主張“歐洲政府非學中國不可”,因為“中國可算是世界上所知惟一將政治的根本法與道德相結合的國家”。
由於法國啟蒙運動泰斗們崇尚儒學,造就了18世紀歐洲的“中國世紀”。
儒學是“西方民主”起源之一
法國成為“民主”、“理性”、“平等”、“人權”、“無神論”等理念的故鄉,儒學功不可沒。美國知名漢學家顧立雅指出,儒學在17和18世紀的法國導致了“精神的革命”,“使得整個西方世界逐漸地再次朝向了東方,走向了民主”。“孔子哲學”甚至對“美國民主思想之發展”產生了重大作用。“傑斐遜的治國思想受到了中國科舉制度的影響”,西方普遍實行的“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根據人的才能而非名望來挑選官員”等,皆源於儒學。伏爾泰對中華文明全面讚美:“只有中國是世界上最公正最仁愛的民族”,“人類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國政治還要優良的政治組織來”……嘆息“我們不能像中國人一樣,真是大不幸”。此等言論在97卷的《伏爾泰全集》中不勝枚舉。
筆者以為,儒學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趨勢之一。因為孔子對東西方文明的綜合與發展所產生和將要產生的巨大影響,是任何人難以比擬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