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91|回復: 0

[道学研究] 洛阳老子学会:行道之德(二)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1-5-31 00: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出户知天下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老子第四十七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第四十八章》

很多人对于事物的把握,不能从“道”的角度把握,因此,不能从根本出发认识事物,常常事事亲力亲为,非身陷险境而不能得知,其实,真正的圣人对于这个世界,不必出门面面俱到地去了解,就能知晓天下事物的基本道理;不必频频观望窗外,就能知其自然的普遍法则。

在老子看来,“无为”,事物则能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人身、社会更是如此。如果人为地干涉人的发育成长和生活,按照某种主观愿望来干扰和改变社会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自取其败。所以,只有在“无为”的自然状况下,人才能健康的生活,社会才能正常的发展。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从老子养生的“无为”原则进一步延伸,就必然可以得到其养生的第二个原则:“虚静”原则。因为人之“有为”皆因欲念而起,欲念一起则心动,心动则意动,意动则神动,神动则气动,气动则形动,形气神动则必然神驰于外,气散于中,精耗于内,健康为之受伤。要防止这种局面的发生唯有一法,这就是“虚其心,静其神”。心虚则欲望不起,神静则念头不生,心清神静,根本坚固,形神相亲,则能长生久视。

明深邃之道德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第十章》

在多数情况下,精神和肉体是分离的,有时甚至是对立的,养生也就不能成功。魂魄是无形的,人体中精、气、神三者之中,最为无形的就是“气”了。“气”是最柔软的,如果人们把自己的“气”养好,就能使我们的身心柔软,无论从精神和身体上都能达到柔软,好像婴儿一样,而婴儿的生命力是最旺盛的。

“气”,在我国古代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认识,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质,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所以,在《公羊解话》中说:“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生,造起天地。”在医学领域中,认为气是比精更微小的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而且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人体的各种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

气的概念,在中医学最早的经典医籍《黄帝内经》中使用极广,有人认为它是《内经》中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石。应该说,《内经》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的精气说,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气的理论。从人体生命的产生、形体的构成到各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精神活动等,无不用气的理论加以阐述。

   

  

精和气同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彼此能相互化生,故中医学认为“精能化气,气能生精”。气在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和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气的盛衰、运动变化有关。《难经?八难》中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抟气致柔”,指身体要柔弱,要彻底放松,身体要像婴儿一样放松。老子认为,要健康还必须经常放松身体,劳逸结合。当人体肌肉处于松弛状态中,经脉就不易被肌肉所压迫,就会比较通畅,精气运行的阻力就小。

当然,这种放松不光是形体的放松,还应有心理的放松。心理过度紧张,也会引起肌肉僵硬,阻碍气血循环。身心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形体的放松,有益于缓解紧张的心情;心情轻松愉快,也可避免肌肉紧张僵硬。身体和心理都彻底松弛,才是老子放松观的核心。

药者兵也

原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老子第三十一章》

老子认为:有道者是尽量不使用兵器的。一个治理国家很得法的人是不会随意进行战争的,战争总是被迫的,而且也是最后的选择。对于身体来说,国家的兵器意味着对身体的保护,我们的身体一旦产生了疾病,就好像一个国家发生战争,药物则成为我们保卫身体的重要武器。现代社会恐怕没有没吃过药的人,人们因此产生了对药物的依赖性,按老子的观点,药物如同兵器,对于身体来说也不是一个吉祥的事物。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常用药物的人,也不是一个养生得法的人,所以,对于如何正确地使用药物,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

有些人天生就有使用这些药物的倾向。滥用的药物分三阶段作用于大脑。第一阶段作用于前脑,影响感知;然后,这种刺激会连向大脑各重要部位的神经纤维——我们和爬虫类一样都有这些部位;最后,它们会把兴奋的信息送到大脑的其他部位,通常是影响多巴胺系统。

多巴胺是下丘脑和脑垂体腺中的一种关键神经递质,中枢神经系统中多巴胺的浓度受精神因素的影响,中脑的神经原物质多巴胺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从理论上来看,增加这种物质,就能让人兴奋,但是它会令人上瘾,因此有很多人的上瘾行为,都是因多巴胺而引起的。

人的脑中存在着数千亿个神经细胞,人之所以有七情六欲,控制四肢躯体的灵活运动,都是由于脑部信息在它们之间传递无阻的结果。然而,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之间存在间隙,就像两道山崖中的一道缝,信息要跳过这道缝才能传递过去。

这些神经细胞上突出的小山崖名叫“突触”,当信息来到突触,它就会释放出能越过间隙的化学物质,把信息传递开去,这种化学物质名叫“递质”,多巴胺就是其中的一种递质。

多巴胺的作用是传递亢奋和欢愉的信息,人们对一些事物“上瘾”主要是由于它的作用。烟民、酒鬼和隐君子统统与体内多巴胺的数量有关,受多巴胺控制。这就是为什么上瘾者对滥用药物的需求量会渐渐增加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人们停止依赖药物后,在渐渐复原时会感到无力、阴沉和忧郁。

由此可见,药物确实不是祥和的器物,不是一个善于养生的人应该使用的,只有迫不得已而用之时,最好以恬淡的态度处之,不要迷信药物,尽量减少对药物的依赖,防患于未然是应有的态度。老子说:“战胜了也不以为荣耀,而以为荣耀者,是乐于杀人。乐于杀人者,将不能得志于天下。……争战死亡众多,要以悲痛哀伤的心情对待。战胜了,用居丧的礼节处置。”

死而不亡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诸葛亮是个有智慧的人,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历史上记载:亮少有逸群之才,王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异人焉。但是,尽管诸葛亮有超人的才智和身躯,寿命仅仅54岁,比他的老对手司马懿(73岁),少活近二十年。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刘备去世的时候,托孤给诸葛亮,从此,他鞠躬尽瘁,殚精竭虑,为国事操劳,事无巨细,每每过问,他的部下劝他要注意身体,不要事必躬亲,可是诸葛亮不听。一次,司马懿接待蜀国的使者,不问国事,却询问起诸葛亮的饮食起居,来使说道:“我们军师清晨起身,深夜方睡,军中大事小事,无不操心,每天忙得连饭都吃得很少。”司马懿暗忖:这诸葛亮大概命不久矣!果然,在一次两军对阵的时候,诸葛亮竟死于军中,复兴汉室的伟业终未能实现。关羽是三国名将,却跟他的儿子一道被敌军擒获杀害,时年58岁,刘备从来拥有匡复汉室之大志,因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62岁。他们三个人可谓千古传颂的英雄豪杰,可是他们的寿命都不长,从养生的角度看,他们无疑是失败者。

他们是如何在养生方面失败的呢?以老子的观点分析,就是他们都没有做到“不失其所”。因此,他们的生命是难以长久的。诸葛亮本是一个“躬耕于南阳”的隐士,关羽本出身于书香门第,而刘备与母亲贩鞋织草席平安度日。隐士、文人和贩夫,原是他们三个安身立命之所,可是他们偏不安贫乐道,而依靠智慧、武力和志向出于乱世,把自己暴露在危险的境地之中。如果我们本打算成为三国英雄中的人物,就不要论什么养生之道了,那就应该像诸葛亮一样,任由刘备的“驱驰”。试想,是什么才用“驱驰”二字?无非是牲畜。诸葛亮自从追随刘备出山,就把自己看成了刘家的牲畜“死而后已”了。老子说:不失自己本位的人才能长久。这不正好说明老子的先见之明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