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33|回复: 1

[医药临床] 排脓中药临床应用辨析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15-8-20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中医认为,痈是由于六淫侵袭,或内郁湿热毒邪而致使营卫不和;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生于皮肉之间,以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结块范围多在6~9厘米大小,发病迅速,易肿、易溃、易敛,或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痈有内、外之分。当由于急性炎症组织形成脓肿时,需要排除脓腔内浓液,简称排脓。以下辨析一下皂刺、白芷、败酱草、鱼腥草、桔梗、薏苡仁等排脓中药:

    多用于外痈的排脓中药

    皂刺:性温,味辛,归肝,胃经。功能拔毒排脓,活血消肿。临床应用:凡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者均为适用,凡痈疽已溃不宜服。

    白芷:性味辛,温。归经入肺、胃经。功能祛风解表,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白芷治疮疡,初起能消散,溃后能排脓,为外科常用的药品。临床应用:如乳痈初起可配蒲公英、瓜蒌同用;脓出不畅配金银花、天花粉。在消散疮疡方面还可以研末外敷。

    多用于内痈的排脓中药

    败酱草:性微寒,味辛、苦。入胃、大肠、肝经。功能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活血行瘀。为内痈疮要药,是肠痈的必用之品。临床应用:无论痈肿已成未成,已脓未脓,皆可伍用。用败酱草治疗肠痈始于张仲景,如薏苡附子败酱散。用治肺痈(肺脓疡)与银花、连翘等配伍。近几年也用于治疗肝脓疡。用治疮痈肿毒,同时用本品鲜草捣烂外敷。

    鱼腥草:性微寒,味苦, 归肺经、膀胱、大肠经。功能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长于外拔内攻,为内外痈疮要药。临床应用:治肺痈胸痛、咳吐脓血等症,常与桔梗、鲜芦根、瓜蒌皮、冬瓜子、生薏苡仁、桃仁、象贝等配伍。治疗疮痈,可单用鱼腥草捣绒敷之,也可合用蜂蜜调敷。

    桔梗:性平,味苦、辛。入肺经。功能宣肺祛痰、利咽排脓,利五脏,补气血,补五劳,养气。在经方中两个直言排脓的方剂中,都有桔梗,说明医圣张仲景对桔梗的排脓功效深信不疑。临床应用:用治肺痈,可与生薏苡仁、冬瓜子、桃仁、鲜芦根、鱼腥草等配伍。

    薏苡仁:性微寒,味甘、淡。归脾、肾、肺经。功能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排脓消痈。薏苡仁上能清肺热,下利肠胃湿热,为治肺痈、肠痈的常用之品。临床应用:治肺痈胸痛、咯吐脓痰可与鲜芦根、冬瓜子、桃仁、鱼腥草等配伍;治肠痈,可与败酱草、附子等配伍。

长安情长 发表于 2025-4-3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排脓中药临床应用刍议》

痈疽之证,乃中医外科常见疾患,其病机关键在于邪毒壅滞、气血凝涩。历代医家对排脓药物的运用积累了丰富经验,今就临床常用六味排脓药物作系统辨析。

一、外痈用药精要
皂角刺乃外科托毒圣药,其性锐利,善透脓溃坚。《医学入门》谓其"能引诸药至痈疽所",尤宜于疮疡脓成未溃阶段。然须注意其辛温走窜之性,对于阴虚火旺或疮疡已溃者当慎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有效成分能显著增强白细胞吞噬功能,此正合"托毒外出"之效。

白芷为阳明经引经药,其排脓机制颇具特色:既能辛散消肿于初期,又可化腐排脓于溃后。王好古言其"能排脓内托",临床配伍尤具法度。与蒲公英配伍可疏泄厥阴郁火,合天花粉则能清热托毒。其外用研末时,当以醋调敷,取其酸收辛散相济之妙。

二、内痈用药枢要
败酱草治内痈,首重其"消"与"排"的双重功效。《本经逢原》称其"专治肠痈",其配伍规律值得深究:配红藤可增强活血消痈之力,佐生大黄则通腑泻热。近年用于肝脓肿治疗时,建议配伍柴胡、黄芩以疏利少阳。

鱼腥草乃治肺痈要药,其排脓特点在于"清解"与"透达"并举。临床使用当掌握其特殊煎法:后下轻煎以保挥发性成分。与芦根配伍能宣透肺络,合桃仁可化瘀排脓。现代研究其有效成分鱼腥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显著,此与传统"清热解毒"功效相印证。

三、通用排脓妙品
桔梗排脓之妙,在于其"舟楫之性"。《伤寒论》排脓散、排脓汤皆用之为君,实因它能升提肺气,载药上行。临床用于肺痈时,用量宜重(15-30克),且须配伍生甘草以缓其燥性。值得注意的是,其排脓作用与促进呼吸道纤毛运动密切关联。

薏苡仁排脓特点在于"渗利"与"消托"相兼。仲景薏苡附子败酱散示其配伍大法:对于慢性脓肿,加附子可振奋阳气;急性期则宜配蒲公英增强清热解毒之效。其排脓机制与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局部微循环相关。

结语:排脓药物运用,当遵"疡科三辨"原则:一辨病位深浅,二辨脓成与否,三辨正气盛衰。上述诸药或专攻外疡,或主治内痈,或兼而治之,临证须把握其性味归经特点,结合具体证候灵活配伍。现代研究与传统功效相互印证,更拓展了临床应用思路。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