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98|回覆: 1

[中醫理論] 【傷寒論】:從桂枝湯藥量比例變化談開去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9-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傷寒論】在強調藥物配伍同時,對藥物用量亦有頗多斟酌,在相同的藥物組成中,用量不同,產生的效應有別,治療的病種亦各不相同;反之,不同病證用藥量或藥物間的比例不同,即使同一病證,因證情輕重不同,其藥量或藥物配伍比例亦不相同,這一規律在【傷寒論】中被充分體現。

    茲就桂枝湯藥量比例增減變化和所治病證分析如下。

    桂枝湯分析

    【傷寒論】第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第13條:『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其病機主要為營衛不和,主症是發熱、頭痛、惡風、自汗的太陽中風症。

    縱觀【傷寒論】全書,宜桂枝的條文達10條之多,可見桂枝湯所治病證之廣泛。桂枝湯由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炙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組成。

    桂枝湯煎煮方法: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服法、服量與護理法:適寒溫服一升,藥後啜稀粥一升,助胃氣,益津液,使汗出表和,祛邪不傷正;溫覆微汗法:溫覆能助陽,微汗不致傷正,若大汗淋漓,則邪不去而正易傷,病必不除;守方繼進法:病人服藥後病情無進退,應守方續服,半日許令三服盡,即每兩小時服一次,病不愈者,可繼續服二、三劑;獲效停藥法:獲效藥停,中病即止,以防過劑;藥後忌口法:禁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以防戀邪傷正。

    桂枝加桂湯分析

    【傷寒論】第117條:『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

    桂枝加桂湯由桂枝五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組成。從原文看,病先當有風寒表實證,用燒針的方法發汗,針處感染,病人受到刺激而產生驚慌,必定要發奔豚,在感染的地方灸一壯,再服桂枝加桂湯。其臨床表現有自汗惡風、發熱頭痛的太陽中風證同時,還有氣從少腹上沖咽喉的症狀。用桂枝湯調和營衛,加桂枝二兩,溫心陽,平腎邪,泄奔豚,從而達到解表以降逆之效。

    桂枝加芍藥湯分析

    【傷寒論】279條:『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煎服方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分三服。

    桂枝加芍藥湯由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炙甘草二兩組成。本來患者有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的太陽表證,卻誤用瀉下的藥物,使患者外邪未解,並出現腹滿時痛的症狀,故用桂枝湯加重芍藥用量,而達到表解、腹滿、腹痛解除的目的。

    【神農本草經】云:『芍藥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以方測證,當有自汗、畏風、發熱等桂枝湯證,並伴有腹滿時痛,故用桂枝加芍藥湯溫陽通結。

    綜合分析

    桂枝湯、桂枝加桂湯、桂枝加芍藥湯三方藥物組成相同,但調整桂枝或芍藥的用量後,則其治療病機、病證及主治證候便均已不同。

    由此可知,藥物用量是變化的,它因病證不同而呈現出相應的變化,一定的病證有一定不移的劑量,量變則方變、法變及所治病症亦變。而藥量的增加或減少,可以是單純藥力的改變,也可以隨着組成配伍的改變而功用、主治發生改變。

    同時,藥量的變化,又反映了不同的病證,或同一病證在不同階段的動態演變過程,對臨床藥物定量及辨識病證變化等都有很好的啟示。

    綜上,臨證處方,所處的是方證或病機對應之方,而不是功效類似的藥物堆砌,應當引起臨床醫生或初學中醫者的重視。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25-3-29 22:53 | 顯示全部樓層
【傷寒論】桂枝湯藥量比例變化之微義探析

【傷寒論】以『方證相應』為綱,尤重藥物配伍與劑量比例之妙。桂枝湯作為群方之冠,其藥量比例之變化,實寓仲景辨證之精微。今就桂枝湯原方及變方之量效關係略陳管見。

一、原方配伍之平衡要義
桂枝湯原方以桂枝、芍藥等量(各三兩)為基,體現『營衛並調』之旨。桂枝辛溫通陽,解肌發汗;芍藥酸寒斂陰,和營止汗。二者等量相配,形成『發汗中寓斂汗』之雙向調節,正合太陽中風『陽浮陰弱』之病機。佐以生薑助桂枝解表,大棗助芍藥和營,甘草調和諸藥,共成調和營衛之劑。

二、藥量比例變化之辨證意義
1. 桂枝加桂湯(桂枝增至五兩):治『氣從少腹上衝心』之奔豚,加重桂枝量以平沖降逆,體現『量變致效變』之理。
2. 桂枝加芍藥湯(芍藥增至六兩):治『腹滿時痛』之太陰病,倍芍藥以緩急止痛,示『藥量比例隨證轉』之則。
3. 桂枝去芍藥湯:治『脈促胸滿』之表證兼胸陽不振,去芍藥之陰柔以專宣通陽氣。

三、煎服法之量效關聯
仲景強調『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之濃縮煎法,及『服一升』之分次給藥,皆為確保藥力持續穩定。啜粥、溫覆之法,更將藥物劑量與護理手段結合,形成『藥-護-食』三維治療體系。

結語:桂枝湯諸變法啟示,經方之效不僅繫於藥物組成,更在於劑量比例與病機之高度契合。仲景通過細微劑量調整,使同一方劑呈現不同治療向度,此即『同方異治』之奧義所在。後世當於原方劑量比例中深究辨證眼目,方得經方三昧。

(全文4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