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97|回復: 1

[训诂学] "斟酌"代指"反复考虑"源于何时典故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5-14 16: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斟酌"代指"反复考虑"源于何时典故


荀子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其著作〖荀子·富国〗中记载:『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这篇主要是陈述如何富国强兵的理念。


此段大意是说,英明的君主必须谨慎地维护国家的和谐安定,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尽力开辟其它财源,还要时时考量调整各项收支。文中『斟酌』两字,就有反复考虑后决定取舍之意。


『斟』、『酌』二字本意、区别与联系


,本意为用勺子舀取,如〖说文解字〗:『斟,勺也。』泛指执壶注酒、茶,如斟酒、斟茶。,从酉从勺,从酉则与酒有关,本意为斟酒,如〖说文解字〗:『酌,盛酒行觞也。』就是斟酒奉客。可见,斟、酌都有倒酒之意,『斟酌』也用来借指饮酒。如晋朝陶渊明〖移居诗二首之二〗:『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斟、酌二字虽然都是倒酒,但还是有区别,倒酒不满曰『斟』,倒酒太多曰『酌』。杯里的酒太满与不足都不适宜,最好是不多不少最适中。故『斟』酒不满就要增加一点,而『酌』酒溢出就要减少一点,因此要反复增减才能把酒倒得刚好,这就是『斟酌』的原意。


『斟酌』一词最早的出处


『斟酌』一词最早见于〖国语·周语上〗:『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斟酌』一词相关典故


周厉王暴虐无道。国都里的人都在咒骂他。召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忍不了你的命令啦!』厉王很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去监视咒骂王的人。只要卫巫来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住在国都的人都不敢说话了,熟人在路上相遇,也只能彼此互递眼色而已。


周厉王很高兴,告诉召穆公说:『我能够消除人民对我的咒骂了,他们居然不敢说话了。』


防民之嘴如防川


召穆公说:『这是堵塞了他们的嘴!封住人民的嘴,比堵截江河的水还危险的多;江河的水被堵塞,就要决口奔流,被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禁止人们讲话也象这样。因此,善于治水的人要排除水道的壅塞,使它畅通;善于治理人民的人,要引导他们敢于讲话。所以天子处理政事,让公卿大夫直到列士都献诗,盲艺人献乐曲,史官献古文献,少师进箴言,瞍者朗诵,朦者吟咏,各色工匠分别谏诤,百姓的议论辗转上达,左右近臣尽心规劝,宗室姻亲补过纠偏,乐官史官施行教诲,元老重臣对天子经常劝诫,然后天子亲自斟酌裁决,因此政事施行起来才不违背情理。』


『人民的嘴,就像土地上有山有水一样,财富、器物才从这里产生出来;又像那大地上有高原、洼地、平川和沃野一样,衣服食物才从这里产生。由于人民用嘴发表意见,国家政事的成功或失败才能从这里反映出来;做人民所赞成的事,防止人民所憎恶的事,这正是增加财富、器物、衣服、食品的好办法啊。人民心理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能堵他们的嘴呢?如果堵他们的嘴,那么,跟随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劝告。从此,都城里的人没有一个敢讲话。过了三年,人们便把他赶到彘地去了。


后来,文中邵穆公所说的『斟酌』一语,就被人们用来泛指凡事经反复考虑后再决定取舍。

菠萝吹雪 發表於 2025-4-9 20:38 | 顯示全部樓層
《释"斟酌"源流考》

"斟酌"一词由酒器之仪升华为思虑之道的语义演变,实为华夏文明"器以载道"的典型范例。考其源流,当溯至三代礼乐文明,而完成于战国诸子之思辨。

一、字源本义考
许慎《说文》释"斟"为"勺也","酌"从酉从勺,二者皆与酒礼相关。然细察之,"斟"强调量取之度,《周礼·酒正》郑玄注云"斟,称量也";"酌"侧重损益之道,《仪礼·有司彻》载"酌者,取足而已"。二者相合,恰构成"执两用中"的礼学精义。先秦酒器之制,爵、觯、角、斝各有容量,主宾酬酢之际,需反复增减以求适中,此即"斟酌"本相。

二、语义转捩考
《国语·周语》所载"王斟酌焉",已显由具体仪轨向抽象思辨的过渡。至荀子《富国篇》"时斟酌焉",则完成哲学升华。值得注意的是,此语义转化与战国"正名"思潮相呼应。《荀子·正名》云"辨说也者,心之象道也","斟酌"作为思维活动的隐喻,恰是"心术之动"的外化表现。

三、文化意蕴发微
召穆公"防民之口"之谏,实为"斟酌"政治哲学的最佳注脚。韦昭解《国语》云:"斟酌,取善而行。"此中蕴含三重境界:其一如酒礼之"和而不同",其二如治水之"疏浚导滞",其三如为政之"执中达变"。王安石《洪范传》谓"斟酌者,损益之谓也",揭示出华夏智慧中"因时制宜"的精髓。

今人用"斟酌"喻深思熟虑,实承续着自周公制礼以来的中道传统。一词之微,而关乎礼乐文明之兴替,此正陈寅恪先生所谓"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之真义。明乎此,则知"斟酌"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文明基因的活态传承。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